国立清华大学
本文主要描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新竹县的国立清华大学,关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的清华大学详见: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英文: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NTHU),简称清华大学或清华 。为民国台湾数所顶尖大学之一,经常与国立交通大学相提并论。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共内战后,清华大学被分成两个,北京的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而台湾当局则于1955年于台湾省新竹市让清华大学复校,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目前共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及科技管理七个学院;共有十七个学系,十九个独立研究所。学生数量大学部5114人,研究所5526人,占地面积105.5公顷 。
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具有辉煌历史与优良传统的大学,在新竹复校五十余年,已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为尊重学术自由、重视学术成就,学术气氛浓厚的绩优研究型大学。清华学术表现优异,甚受肯定,任职教师中有十位获得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十三位获得国家讲座荣衔。清华在台复校,已有四万多名毕业生,多居社会中坚及领袖地位。清华已经为社会、国家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包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十二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还有许多深入各阶层的杰出校友。
历年来,清华校务具开创性,由于教授积极参与,较之国内其他大学,清华聘任、升等、行政制度甚为严谨完备。清华现设有七个学院,各个学院,均衡发展,各具特色。清华校园坐落于高科技汇集的新竹地区,可就近与其他重要学术研究单位、我国主要产业研发机构及主要产业园区,做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清华校园景观优美,校地宽阔完整,有可供未来发展空间。具有这些优异条件,清华在现有良好基础上,应很有潜力发展为具国际水准的一流大学。
清华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术卓越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师”传承立论、主持学术研究。清华未来将致力于创造更优异学术卓越及孕育“大师”的环境,主动发掘并积极延揽杰出学者与具研究潜力新进教师,给予充分经费、行政支持,并奖励其学术成就。
大学的功能,不仅在传授专业知识,更应重视对学生人格、人品的培塑,及学生多元能力的养成。身为我国研究型顶尖大学,清华应负起培育社会菁英人才的责任,我们系以培育全方位的未来菁英领导人才为目标。因应全球化趋势,清华将全球化教学内涵融入课程,鼓励外语教学,积极推动国际交换学生,使学生有接触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机会,提升外语能力并拓展国际视野。经常举办艺文表演及展览,活络并丰富校园文化气息。推展全校运动风气,发扬运动精神。更鼓励服务性学生社团,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胸怀与服务社会的热忱。
未来数年,清华将大幅改善教学学习环境:完善的研究教学设施,丰富的图书馆藏,景观优美、舒适怡人、安全无障碍的校园。在此环境中,师生员工融洽和谐,其福利受照顾,能尊重他人、宽容异见,能激发创新、发挥创意,无论教学研究、学习、工作,均有成就感。
展望未来,期许清华人秉持优良传统,在既有的优势与基础上,持续努力追求学术与教学卓越,除跻身国际舞台,迈向国际顶尖一流大学之列,更能对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期盼各位社会先进持续对清华的支持及不吝给予指教,同时欢迎有志积极向学的学子及国内外优秀教师与研究人员加入我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