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搜维尔虚拟现实超市! ,新用户?[免费注册]
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高等院校

国立清华大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3日 点击数: 129 次 字号:
,其特性是先花后叶,茎条节节缀以紫红色之豆花簇,故亦称「满江红」,叶为心脏形,叶质厚,所结豆荚,扁平光泽,为黄褐色,丁香西方叫Lilac,属木犀科(Oleaeae),花四瓣二蕊,作漏斗形,集合成簇,当冬季叶落,每可以枝稍所缀黄色二裂之果辨之。


校呼

  “嘶....砰,叭,清华,清华,清华。 ”   这是清华大学运动埸上啦啦队的呼声,也是校呼。   新竹复校以后,运动埸上,啦啦队似乎不再用这种叫法,而每年校庆,典礼结束之前,总会有人领着大家,嘶....砰叭一番。   “民国”六十年代,记得经常是由程树仁校友领军。也记得,他的绰号叫Gorilla.七十年代,黄中孚33(牛)学长,有几年不但领导,而且讲解,表演,大家呼喝得很起劲。洪同学长,也曾领过许多次。之后他年迈退休,校呼在新竹,就成为绝响了。


大事记

  1909年利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考选留美学生,成立「游美学务处」主其事。越二年勘定校址,筹设学校,称清华学堂。   1911年3月开学,旋以辛亥革命暂停。   民1年春,复课,「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仍为留美预备学校性质。   民14年成立国学研究所。开办大学部,设文、理、法三学院。   民17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   民18年正式成立研究院,分文、理、法三部;大学部第一届学生亦于是年毕业。

国立清华大学领导

民21年增办工学院。   民26年对日抗战军兴,南徙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民27年长沙临大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民34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仍继续课业,三校同时分别开始筹划复员工作。   民35年秋,本校复员北平,并增设农学院。   民44年中美两国订立原子和平用途协定,政府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原子科学之研究,乃电召梅贻琦校长返国筹议。组设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勘定校址于新竹,筹划复校,创办原子科学研究所。   民45年1月,在台北成立筹备处,聘陈可忠为主任,正式展开筹备工作。 7月,原子科学研究所成立,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民50年具有壹千功率之水池式核子反应器(原子炉)一座,完成初步临界运转,开始作业。一方面适应教学研究需要,一方面配合国家政策,展开原子能和平用途之推广工作,是为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之里程碑。   民51年5月19日梅校长病故,陈教务长可忠奉命代理校务(“民54年”真除)。夏,本校鉴于数学之重要与日俱增,国内大专学校数学师资至为缺乏,为培植数学研究人材,充实大专数学师资,并加强原子科学研究之数学课程,增设数学研究所。   民52年春,数学研究所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民53年“政府”鉴于培植科学基础人材,适应国家发展科学教育之需要,指令本校恢复大学部,设置核子工程及数学两学系,参加联合招生。   民54年增设物理学系。   民55年增设化学系。原子科学研究所之物理组,以数年来之经营,设备渐臻充实,青年物理学家返国来校任教者,亦渐增多,乃于秋季成立物理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民56年设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民57年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亦以成立物理研究所同样情形成立化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民58年7月陈校长可忠退休,阎振兴先生继任校长。   民59年6月阎校长调任立台湾大学,本校校长由徐贤修先生继任。原子科学研究所核工组改设为原子核工程研究所。   民61年增设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材料科学工程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动力机械工程学系。   民63年增设分子生物研究所、工业工程学系及化学研究所博士班,均开始招生,并将原有所系分设三学院,即理学院、工学院及原子科学院。   民64年9月,徐校长奉命转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校校长由张明哲先生继任。   民65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中心成立。   民66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研究所(于六十八学年度起更名电机工程研究所,电机工程学系),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及辐射生物研究所。   民67年增设高分子研究所。   民68年工业化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均于当年招生。   民69年增设工业工程研究所,大学部增设中国语文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学系。   民70年增设动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核子工程学系自七十年度开始招生。 8月,张校长调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校校长由毛高文先生继任;10月,研究发展委员会成立。   民71年数学所增设博士班,大学部增设外国语文学系;4月,本校成立长期发展委员会,订定五年发展计划。   民72年3月,开始规划行政业务电脑化作业系统;8月,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并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合并为化学研究所;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电机工程研究所增设博士班;为配合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之基本需要,与中山科学院合作成立自强科学研究中心;9月,开始设置辅系;年底,为推动跨院所系的教学与研究,成立校内各研究中心,次年又相继成立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及科仪中心。   民73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经济学系、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化学工程研究所与高分子研究所合并为化学工程研究所;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材料科学中心。   民74年5月,视听中心成立;8月,增设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及工业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分子生物研究所更名为生命科学研究所,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更名为核子工程研究所。   民75年8月,应用数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原子科学研究所取消保健物理与放射化学分组以及增设语言学研究所硕士班,动机、电机两系成立双班;9月,开始实施双学位制。李远哲校友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民76年8月,毛校长调任教育部部长,本校校长由刘兆玄先生继任,同时增设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原子科学研究所博士班。   民77年8月,增设统计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硕士班,同时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更名为资讯科学研究所。   民78年8月,增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统计学研究所博士班及辐射生物研究所博士班。   民79年8月,增设资讯工程学系及语言学研究所博士班。   民80年8月,增设生物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生命科学系。   民81年5月,共同学科改为通识教育中心。 7月,增设生命科学院,同时将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所改隶于生命科学院。 8月,增设原子科学系。   民82年2月,阿冈诺反应器除役工程开始,全程约费时二个月。 2月27日,刘兆玄校长调任交通部长,校务由教务长李家同先生暂行代理。 12
共6页 您在第5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8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