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显著提高教师学历和能力行动计划
教学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将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并将四、六级通过率列入各教学单位年度责任目标,力争2012年大学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达到60%。在每年的免试直推研究生工作中,在优先推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青海籍和少数民族学生比例。
8、以载体创新为依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以党建带团建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发挥团组织的后备军作用做好优秀学生的选优推优工作;二是发挥校院系两级党课培训体系的作用,实现培训与考察的统一。通过学生网络建设、辅导员进公寓、公寓建团等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
9、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青海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实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展评活动、支持大学生参加地区性或全国性课外科研创新竞赛。
10、加强学生骨干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干部进行暑期青南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干部赴我省青南地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以记奖励学分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1、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青海大学、共青团青海省委、江苏万联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联合共建青海大学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争取企业援助资金200万元,计划每年培训100名学生,面向学生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创业培训,大力培养创业人才。
12、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我校现有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有117名,在2012实现硕士生达到3000人规模的目标,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使导师队伍总人数达到500人左右。重点加强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导师队伍的建设。
13、做好学位点建设工作。我校现有博士点2个、硕士点23个,主要分布在医学和农学两大学科,学位点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强学位点建设对我校高层次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校学科特色,争取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内,将作物遗传育种学、草业科学、免疫学等学科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外科学等学科基本达到培养博士研究生学科条件要求。在作物栽培、水利水电工程、动物遗传育种等师资力量强,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基础,本科教学质量较高,特色明显的学科中申报硕士学位点,力争到2012年使全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50个左右。
14、注重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依托现有教育部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青藏高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青海大学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监测站,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接纳100~300人次的研究生进入创新基地,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训练创新技能提供专门场所。资助5名优秀博士生,30名优秀硕士生到国内一流大学访学交流,接受最前沿的学术指导。每年资助5名优秀博士生,10名优秀硕士生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使更多的研究生了解最新国际研究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每年选派5名优秀博士生,30名优秀硕士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
青海大学显著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
行 动 计 划
一、工作目标
今后三年,即到2012年,以实施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项目为重点,全面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力争三年内实现各类在校留学生数达到千人规模;本科毕业生报考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0%;聘请外籍教师达10人。
二、现状分析
青海大学与新西兰、美国、日本、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20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质性地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清华大学的帮助下形成的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与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项目,受到周济部长、陈希副部长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高度关注。
2005以来,青海大学共接待海外来宾400余人次,主要来自12个国家;公派师生出国出境200余人次,分布55个国家和地区;主办国际或地区性学术会议3次,共有160余人参加;聘请外教(主要是英语、日语)16人;共申请到涉外科研合作项目12项;申请到外专出国培训项目6项,培训人数27人;申请到外专引智项目30项,聘请外专50余人;接受国外留学生12人(其中学历生5人)。
青海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与同批新进“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相比较都有一定的差距。青海大学基础部下设有英语和日语教研室,现有专人教师42人,只有日语本科专业学生33人;青海大学社科系下设大学语文教研室,目前还未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近三年青海大学与2所海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教师出国留学10余人。目前聘有外教4人、外专1人;在校国外留学生2人。
青海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由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和语言障碍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开展。目前青海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主要是利用对方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培养人才和开展科研工作,未能形成
8、以载体创新为依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以党建带团建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发挥团组织的后备军作用做好优秀学生的选优推优工作;二是发挥校院系两级党课培训体系的作用,实现培训与考察的统一。通过学生网络建设、辅导员进公寓、公寓建团等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
9、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青海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实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展评活动、支持大学生参加地区性或全国性课外科研创新竞赛。
10、加强学生骨干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干部进行暑期青南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干部赴我省青南地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以记奖励学分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1、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青海大学、共青团青海省委、江苏万联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联合共建青海大学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争取企业援助资金200万元,计划每年培训100名学生,面向学生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创业培训,大力培养创业人才。
12、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我校现有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有117名,在2012实现硕士生达到3000人规模的目标,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使导师队伍总人数达到500人左右。重点加强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导师队伍的建设。
13、做好学位点建设工作。我校现有博士点2个、硕士点23个,主要分布在医学和农学两大学科,学位点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强学位点建设对我校高层次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校学科特色,争取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内,将作物遗传育种学、草业科学、免疫学等学科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外科学等学科基本达到培养博士研究生学科条件要求。在作物栽培、水利水电工程、动物遗传育种等师资力量强,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基础,本科教学质量较高,特色明显的学科中申报硕士学位点,力争到2012年使全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50个左右。
14、注重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依托现有教育部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青藏高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青海大学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监测站,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接纳100~300人次的研究生进入创新基地,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训练创新技能提供专门场所。资助5名优秀博士生,30名优秀硕士生到国内一流大学访学交流,接受最前沿的学术指导。每年资助5名优秀博士生,10名优秀硕士生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使更多的研究生了解最新国际研究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每年选派5名优秀博士生,30名优秀硕士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
青海大学显著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
行 动 计 划
一、工作目标
今后三年,即到2012年,以实施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项目为重点,全面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力争三年内实现各类在校留学生数达到千人规模;本科毕业生报考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0%;聘请外籍教师达10人。
二、现状分析
青海大学与新西兰、美国、日本、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20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质性地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清华大学的帮助下形成的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与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项目,受到周济部长、陈希副部长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高度关注。
2005以来,青海大学共接待海外来宾400余人次,主要来自12个国家;公派师生出国出境200余人次,分布55个国家和地区;主办国际或地区性学术会议3次,共有160余人参加;聘请外教(主要是英语、日语)16人;共申请到涉外科研合作项目12项;申请到外专出国培训项目6项,培训人数27人;申请到外专引智项目30项,聘请外专50余人;接受国外留学生12人(其中学历生5人)。
青海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与同批新进“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相比较都有一定的差距。青海大学基础部下设有英语和日语教研室,现有专人教师42人,只有日语本科专业学生33人;青海大学社科系下设大学语文教研室,目前还未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近三年青海大学与2所海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教师出国留学10余人。目前聘有外教4人、外专1人;在校国外留学生2人。
青海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由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和语言障碍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开展。目前青海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主要是利用对方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培养人才和开展科研工作,未能形成
上一篇: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03-17 ]
下一篇:西南大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