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虚拟现实系统就是要利用各种先进的硬件技术及软件工具,设计出合理的硬件、软件及交互手段,使参与者能交互式地观察和操纵系统生成的虚拟世界。从概念上讲,任何一个虚拟现实系统都可以用三个“I”来描述其特性[18],这就是“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如下图所示:
这三个“I”反映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特性,就是系统与人的充分交互,它强调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要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要使参与者有“真实”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沉浸”或“投入”,即全心地进入,简单地说就是产生在虚拟世界中的幻觉。理想的虚拟环境应达到用户难以分辩真假的程度,甚至比真的还“真”。这种沉浸感的意义在于可以使用户集中注意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多感知的能力,理想的虚拟现实系统应具备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
第二,系统要能提供方便的、丰富的、主要是基于自然技能的人机交互手段。这些手段使得参与者能够对虚拟环境进行实时的操纵,能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信息,也能便系统了解参与者的关键部位的位置、状态、变形等各种系统需要知道的数据。实时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交互时存在较大的延迟,与人的心理经验不一致,就谈不上以自然技能的交互,也很难获得沉浸感。为达到这个目标,高速计算和处理就必不可少。
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的活动或者经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观参与(First-person activities),另一种是客观参与(Second-person activities)。主观参与时,参与者是整个经历的中心,一切围绕参与者进行;客观参与时参与者则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看到他自己与其它物体的交互。
交互和沉浸是任何虚拟现实经历的两个实质性的特征,因此,根据虚拟现实应用的不同,即沉浸的程度,它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早期的虚拟现实系统可能只有部分虚拟现实的特性,例如环幕电影或立体电影。有的应用也不需要完全的沉浸和投入,例如增强现实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虚拟现实系统设计的侧重点和所受约束各不相同。例如,受资金限制装备不上最先进的硬件设备,或是硬件本身性能达不到要求,这样系统的计算速度、交互手段可能要受到影响,此时只能从软件上着手弥补缺陷,产生了许多基于软件的技术,例如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系统、虚拟仿真等。由于虚拟现实本身并不限制使用的技术范围,只要能达到目标,可以把各种技术有效地集成起来设计出一个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