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蔡邦华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研究及新种记述(小蠹研究之七).动物分类学报,1965,2(4):323—332.
  30 蔡邦华.昆虫分类学中册(Ⅰ—Ⅺ,1—303).科学出版社,1973.
  31 蔡邦华,侯陶谦.中国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的修订.昆虫学报,1976,19(4):443—454.
  32 蔡邦华,侯陶谦,黄复生.我国森林害虫“松毛虫”综合防治的实践及展望.昆虫学报,1979,22(1):45—52.
  33 蔡邦华,黄复生.中国白蚁.科学出版社,1980.
  34 蔡邦华,侯陶谦,黄复生.森林害虫的综合防治.林业病虫害通讯,1980,2:1—5.
  35 蔡邦华.昆虫分类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蔡氏《昆虫分类学》纵谈

   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蔡晓明
  蔡邦华院士以刻苦、奋进、执着的敬业精神,完成了《昆虫分类学》(Classificatiion of insects)的出版[全书三册:上册(31万字,1956年)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中册(40万字,1973年)和下册(40万字,1985年)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阐明了分类概念、理论,建立了新分类系统,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是我国几十年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昆虫分类学专著。
   该著作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创建了昆虫分类学的新系统
  蔡氏早在上世纪20年代执教大学时就开始了昆虫分类学工作,几十年来总览世界昆虫分类学发展历程和学科前沿,以其渊博的学识,审视了中外昆虫分类所有重要著作,科学地创建了昆虫分类的新系统。这一系统将昆虫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级序列,即:两个亚纲(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三大类(非变态类、不全变态类和全变态类)、十类(原尾类、蜻蜓类、蜉蝣类、蜚蠊类、直翅类、半翅类、鞘翅类、脉翅类、长翅类和膜翅类)、三十四目(古生昆虫除外)的分类系统(亚纲—大类—类—目)。
  新分类系统一经提出,学界广泛重视。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五所高校合编的昆虫学教材中就积极采用蔡氏的昆虫分类学系统。
   二、内容系统详尽、具开创性
  全书对34个目(order)的种类、分布及在系统分类学上的位置以及各目昆虫外部形态、内部解剖特征、生活史等都有说明,列有科(属或种)的检索表(key)。
  昆虫分类学是研究昆虫的分类、鉴定并按其亲缘关系远近归纳成为一个有序系统的学科。蔡氏在书中特设“研究史略”,简介本目的产生和发展,并介绍深入的研究隶属关系变动、不同学者研究结果的显著差异;研究历程中的来龙去脉也作了梗概说明。例如鳞翅目昆虫约有10种以上,系统分类很复杂。早期通俗分为蝶类、蛾类,也有分为大鳞翅类(Macros)和小鳞翅类(Micros);后来有以口器、翅等形态分类,或以卵、幼虫、蛹等作为依据的十多种分类方式。但蔡氏根据物种生殖隔离的原则,以鳞翅目生殖孔作为分类依据,将鳞翅目分为钩翅亚目(Zeugloptera)、单孔亚目(Monotrysia)及双孔亚目(Ditrysia),共3亚目83科。
  蔡氏在研究松毛虫时又以雄蛾外生殖器为依据,命名了多个松毛虫新种。全书引经据典地向读者介绍分类方式的缘由、起因,给人们以关键性的启迪。读者可由此展开对昆虫分类学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研究。这部著作将历时数百年的昆虫分类学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归纳成类,并对其中没有定论而不断变动的提法、观点,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令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一目了然。研读这部专著,还可依据书中的分类原则举一反三,指导昆虫分类。这部著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
  在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中常列入“我国重要属(种)”、“我国产举例”项目,将我国重要害虫、经济种类加以介绍并适时引入新成果。例如纹翅小蜂科中赤眼蜂(Trichogramma)是我国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不同种类,产生的效益不同。识别分类是个大难题。蔡氏在书中记述了我国赤眼蜂分种的检索表,并附有相应赤眼蜂雄性外生殖器图,提供参考。等翅目白蚁(Termites)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害虫,破坏力很大。广东人称它为“无牙老虎”。书中对白蚁类型、多态现象的缘由、栖住环境、生态危害、肠道原生动物及存在意义等都作了深入讨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筑、土壤、消毒以及搜索蚁巢等10条防治法。同时,直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均有类似处理。特别是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倍蚜(Eriosomatidae)、蠹虫(Scolytidae)、以及松毛虫(Pine lasiocampids)等有关部分,蔡氏都深入研究并鉴定了许多新种。当年抗日时期,在贵州湄潭的艰苦条件下,蔡氏还到红麸杨上找倍蚜虫瘿,晚上在桐油灯下进行研究,发现了五倍子蚜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鉴定了许多新种,从而推动了五倍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作者将昆虫分类学知识与消灭害虫、利用天敌资源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昆虫分类学》这部著作充满了蔡邦华院士对科学的忠诚、热爱和对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这部著作上、中、下三册出版的时间间隔很长,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蔡邦华与浙江大学的不解之缘

   作者:蔡恒胜
  

 今年是家父蔡邦华诞辰105周年。我这是第一次写纪念父亲的文章,拿起笔心情就很沉重。有人讲父亲似高山,母亲如流水。我眼中的父亲确是需要仰望的高山,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的一生,伴随着我的成长,教导着我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样,他那脚踏实地、注重科学实践的意愿与信仰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人们。
  最近读到2006年5月7日《人民日报》“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陈剑平”的文章,该文叙述了一位年青的植物病毒防治专家陈剑平的先进事迹。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1985年,陈剑平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老教授唐觉的临别赠言改变了他留校的主意。唐教授送给他的4个字“学以致用”,是唐教授1941年毕业时,当时的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先生送给他的,这4个字影响了唐老一生。也因为这沉甸甸的4个字,让陈剑平决心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来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也正是这沉甸甸的4个字,让陈剑平成为在植物病毒领域作出突出成绩的青年专家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者。
  家父蔡邦华的“学以致用”影响了两代农业科学工作者,这也正是他一生追求科学实践的缩影和写照。
   一、求学,探索科学救国之路
  1902年10月6日父亲出生在江苏省溧阳县。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小学时,他跟兄长学习蚕体解剖,见到蚕体内部器官,感到极大兴趣。在考入江苏江阴南菁中学后,他用自修课桌饲养芋青虫,观察其生活史。博物老师见他对昆虫如此入迷,甚为赞扬。在老师和兄长的影响下,使他抱定了学习昆虫学的决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着被世界列强所瓜分的危险。年轻时的父亲,想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能使中国强大,再也不受外国人的凌辱。“求变”是父亲这一代有志之士追求的目标。为此,父亲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1920年中学毕业后,随兄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进修半年日语后,考入了鹿儿岛国立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即今鹿儿岛大学的前
共7页 您在第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98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