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蔡邦华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教学,代竺可桢校长前来辞职,并向教育部请示善后。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当局派出要员前往杭州督处,使学校暂解危急。他这种声张正义,敢于面对逆境,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操,深受后人敬仰。
  杭州解放后,由于竺可桢校长离校在外,蔡邦华被推任为学校校委会临时主席,代行校长职务。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奉调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任副所长,1962年动物所与昆虫所合并,蔡邦华任研究员、副所长。1983年8月8日因病逝世于北京。
  蔡邦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一、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国务院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农业组组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植保农药药械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我国昆虫生态学奠基人之一

  蔡邦华1929年在浙江昆虫局工作期间,就开始了螟虫生态学的研究。1930年发表了《螟虫对气候抵抗性之调查并防治方法试验》的论文。1930年后在德国受爱雪立希教授的指导,以谷象发育与温湿度关系为题开展实验生态学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在错综复杂的组合里,证明谷象在不同条件下,有三个最佳结果:第一寿命最长;第二发育最快;第三繁殖最多。其中哪一个是在生态学上对于昆虫大量发生起主导作用的呢?他经过不断的对比和思索最终确认繁殖最多是真正促使害虫“猖獗”的主导因素,使这一久经争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一观点深得爱雪立希教授的赞许。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国际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昆虫学家曾详细加以介绍。
  此后,蔡邦华在螟虫的发生、防治与气候的关系的研究上,又做了大量工作。从1930年到1936年数年间发表论文10余篇,如《三化螟猖獗与气候》、《害虫研究上温湿度之调节方法》、《螟蛾预测及气候观察之办法》等等。不仅在生态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害虫测报制度,为我国防治螟的危害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蝗虫生态学的研究上,发表了《中国蝗患之预测》、《竹蝗与蛗螽之猖獗由于不同气候所影响之例证》等数篇论文。受到了苏联著名蝗虫专家贝·比恩科的重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引用了蔡邦华的材料,认为这些工作很有实际意义。
  50年代蔡邦华对松毛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认为在自然的条件下,才能正确地探明害虫的发生规律,并且要求用综合的方法来分析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他根据松毛虫的数量变动,提出松毛虫发生有一个虫源带。经过长期的野外观察,于1960年正式提出松毛虫的发生基地,认为向阳山坳的山地,由于经营不当,种植纯松林,再加上幼林成长郁闭过度,使林下寸草不生,生物群落极为贫瘠,这就是松毛虫发生基地的基本条件,这样地带容易促使松毛虫大量发生。松毛虫猖獗是向四周扩散的结果。他这一观点,后来在山东昆仑山、牙山、崂山各林区调查松毛虫发生情况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在他工作中还发现由于大量使用六六六农药,引起松毛虫抗药性的提高,而且林内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显著减少,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局面。为此,他提出加强经营管理,改造发生基地生态环境,提倡营造混交林等措施,借以控制松毛虫的大量发生。他的建议受到林业部门的赞赏。这方面所发表论著有:《关于防治松毛虫的研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寄主植物受害程度的关系的初步观察》、《中国松毛虫研究和防治现状》等10余篇。


在昆虫分类学上做出卓著贡献

  蔡邦华是我国最早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翅目5个科目的研究上,都有突出贡献。为我国昆虫分类增添了新属、新亚属、新种团、新种和新亚种共达150个以上,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昆虫分类学》(上、中、下)专著。他早年对螟虫、蝗虫分类上做了许多工作,发表了《螟蛾类概说》、《中国蝗科新种报导》等论文。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同翅目中五倍子蚜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经过几年的调查,不仅查明了不同五倍子和不同倍蚜的关系,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各种倍蚜的形态特征及其中间宿主,为人工培养五倍子探索了一条途径。这项工作曾由英国李约瑟博士推荐发表于伦敦《昆虫学报》上。50年代对鳞翅目中松毛虫做了大量工作,查明我国松毛虫类共有78个种和亚种,其中隶属于7个属,发现了20多个新种、新亚种,其中为害严重的有6种,即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等。
  60年代蔡邦华研究的重点是白蚁。他从发掘我国民间防治白蚁经验开始,对我国各省所发生的百余种白蚁的不同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
  

蔡邦华(右三)1970年摄于广州

 60年代后蔡邦华集中了很长一段时间对白蚁进行了研究。曾先后发表了《中国南部的白蚁新种》(1963)、《中国白蚁分类和区系问题》(1964)、《黑翅土白蚁的蚁巢结构及其发展》(1965)、《西藏察隅地区白蚁一新种》(1975)、《中国的散白蚁调查及新种描述》(1977)、《广西木鼻白蚁属四新种》(1978)等数十篇论文,编写了《中国白蚁》和主编《白蚁志》。在我国已知的百余种白蚁中,近半数以上是蔡邦华等定的新种。除此之外,小蠹分类的研究也是他工作的重点,在我国已知的500多种小蠹中,有100种是蔡邦华等定的新种。(本段图片说明:中国等翅目(白蚁)志,编写筹备会议专家合影(1970,广州)。从左至右:袁昆、平正明、李桂祥、黄复生、蔡邦华、孙仲康、夏凯龄)
  蔡邦华在分类学研究上,强调要密切结合生产实际,主张各个目科要有各个目科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列出与经济有关的种类或我国特有的种类,所以他编著的《昆虫分类学》颇受到人们的称赞。关于物种问题,蔡邦华认为应该要用新的观点来分析:由于生物界不同类群有不同的特点,人们认识物种不仅要从形态学上找出区别,而且还要从生态地理、生活习性方面来了解它的实际意义,进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探索物种的界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积极倡导害虫的综合防治

  蔡邦华早在30年代就注意到了害虫的综合防治问题。1935年发表了《解决农业害虫问题之途径》,1936年发表了《齐泥割稻以治螟患之例证》,1937年的《秋化稻苞虫之天敌性别及其他几种性状之考查》,1950年的《提高农业生产运动中对于冬季治螟的意义和应有的认识》等等提出了利用农业措施、利用天敌进行治理害虫的思想。1962年美国著名的女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有关环境科学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她严正指出,防治害虫必须要在保持各种生物互相平衡的基础上进行。过去由于滥用化学农药,人们在杀死害虫的同时,无意中也破坏了生物间的平衡,并且还导致更加严重的虫害。害虫对于农药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抗性,而天敌都被消灭了,因此害虫就会失去控制而大量发生,危害也就更加严重了。而且滥用化学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人的健康,对于社会影响也很大。这些论点一方面证实了蔡邦华以往在害虫防治上的思想,另一方面又给他以新的启示。他结合松毛虫研究,明确指出过去我国防治松毛虫上长期过度使用六六六存在的严重问题。他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谈谈农林害虫防治途径问题”的报告,指出因不适当地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但大大破坏了生物群落的关系,同时还会引起害虫大发生的机会,而且对于人或高等动物的生命和健康产生影响。他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严防滥用化学农药,制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发挥生物的潜能,促进自然界的自控能力。他建议农林害虫的防治应以发挥生物潜能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农业技术作用,选择抗虫优良品种,合理施肥和栽培管理,发挥生物群落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因子的作用,即综合治理措施。他这一倡议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首先,林业部根据蔡邦华的意见,下达指示,通知各有关林业系统,在防治森林害虫时应以综合治理为基础。与此同时,蔡邦华亲
共7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