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科学网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102 次 字号:


网站简介

  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主要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目标是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
  《科学时报》是一份全国性的大型科技类主流媒体,创刊四十多年来,一直背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一千多名院士,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高层次专家学者,是依靠科学家与专家学者创办的高品位报纸。科学时报社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科学传媒,同时还出版有《网络报》、《科学新闻》和《科学新生活》杂志,承办中国科学院网站,主办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


发展历史

  ▲1959年1月1日,《科学报》创刊(对开周报),这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报纸之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科学报》创刊后认真履行自己的办报宗旨,在宣传报道内容和版面设计方面向着日臻完善的科技新闻报纸的方向前进。在宣传报道内容方面,它先后发表了许多具有全局影响的重要科技新闻或独家新闻。《科学报》在初创时期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在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进行高层次科技新闻报道的方式和道路,初步建立起一种反映和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专业性的科技新闻报纸的雏型。
  ▲1959年初,《科学报》创刊后不久,即召开了首次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报通讯员大会。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杜润生代表院党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了“内部资料”的字样,得到较大发展。1963年和1964年,编辑部相继调进十几名有自然科学或新闻背景的大学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作为中国科学院喉舌的《科学报》也和全国许多报纸一样停办。1966年8月13日,编辑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报》上发表《告读者》:本报自即日起,暂时停止出版。
  ▲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学报》于1979年11月2日复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代表中科院党组,以《春风吹又生》为题撰写了《科学报》复刊词。
  《科学报》复刊后的第一期(总第352期)便以通栏标题和显著版面报道:中科院举行盛大茶话会隆重纪念建院30周年邓小平副主席殷切希科学事业繁荣昌盛辈出人才李先念、邓颖超、胡耀邦、谷牧、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应邀参加。
  ▲1979年12月,《科学报》首次采取院内公开招聘,从应聘的30多人中经考试调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专职编采人员组成的基本队伍。
  ▲《科学报》复刊后不久,便在中国科学院遍布全国的各分院或直属研究所首批聘请兼职记者14人。这些兼职记者大都在分院或所的党政、业务部门任职,既热爱新闻工作,又有较强的文字能力。他们为报纸在组采稿件、反映情况、联系读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1年1月,《科学报》在北京第一次召开记者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克实代表院党组到会讲话,特别赞赏报社设兼职记者的做法。他说:“兼职记者最好的条件恰恰是不脱离原来的岗位,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科技工作者、党政干部、职工同志的思想情绪、愿望,这就为办好报纸创造了条件。”其后几乎每一年都召开一次兼职记者会议。
  ▲1982年8月,《科学报》在国内首家刊发本报记者高景泰和宋世绵独家采写的中年知识分子蒋筑英事迹长篇通讯《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在国内引起震动。此后引发各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批示,蒋筑英成为新时期中年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
  ▲1984年1月,《科学报》由复刊后的4开8版小报改回对开大报,每周一期。编辑部人员达到25人,实行编采合一。
  ▲1984年5月,《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前夕,编辑部在征得有关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设记者站。当年10月报社在昆明召开第4次记者会议,有5个记者站的记者和兼职记者30余人参加。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问题。此时报社已有专兼职记者40人、通讯员300余人,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具有相当规模的通讯网络。
  ▲《科学报》1985年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北京邮局承担国内发行业务,当年征订份数近5万份。
  ▲1986年4月,《科学报》围绕长江三峡工程是否上马开展讨论,刊登学部委员侯学煜、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郭方、四川省政协调查组等《三峡工程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重视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快上?缓上?关于三峡工程的考察报告》多篇文章,三峡工程讨论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为推进我国科学决策民主化的进程,调动和发挥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
  ▲1986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下达[科学报字0447号]文件,要求未建记者站的分院“应积极筹备,尽早建立记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学报》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属研究所建立起记者站18个,已拥有记者站专职记者23名、兼职记者40名、特约记者28名、通讯员近500名,形成了一文规模较大、有较好素质的通联队伍。
  ▲1987年1月,《科学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由主要在国内发行扩展为向国外发行(国外刊号为D995)。到1987年底,报社实际在编人员达47人。其中编采人员38人,全社平均年龄35岁。
  ▲《科学报》紧紧依靠中国最大的科学群体——中国科学院这个强大后盾办报,特别强调科技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科学报》上发表的许多重要科技新闻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转载、转播。1987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在北京对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的科学家的调查表明,80%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在中国各家新闻媒介中,《科学报》的科技新闻报道最可信。在《科学报》历年组织的读者调查中,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1988年,科学报社创办国内首家科技新闻业务杂志《科技新闻通讯》,在长春编辑、出版、发行。1989年改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办。1990年移回北京编辑发行,更名《科技新闻与写作》。
  ▲1989年1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
  ▲1989年11月23日,报社激光照排筹备工作完成。这一技术改造任务的完成,保证了《中国科学报》从1990年起实现报纸排版的现代化。
  ▲1990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探讨的专题讨论,发表文章20多篇,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引起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都作了报道。
  ▲经经贸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社在厦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国内各部委600余项科技合作项目参加洽谈,引资2200万美元。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
  ▲1993年初,《中国科学报》从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引发的科界打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报道与随之开展的科学道德专题讨论被院院士评为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3年2月10日,《中国科
共6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7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