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学报•科苑新月》专刊创刊,对开4版红印刷。该专刊所刊登文章具有可读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新闻性。199612月18日停刊。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于1993年7月1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版汉字印刷,每月一期对开8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主办。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华裔科学家及华裔企业家,发行范围涵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七百多家大学图书馆有该报供读者阅览。
▲1993年7月27日,在中国科学报社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发表讲话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走在改革的前列,要引导社会前进。”
▲1993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上山下海”的讨论,即在鼓励一部分科技人员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下海”)的同时,还要保持一文精干的科技队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上山”)。讨论引起科技界普遍关注,一些学部委员也积极发表意见。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这一讨论的进展情况,并选播讨论文章。
▲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从1993年11月12日起,《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柞麻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社也发了通稿。
▲199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订阅《中国科学报》。该文说“《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在我国科技界颇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报纸。它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新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1994年,《中国科学报》开辟了“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年9月,《中国科学报》登报征询读者意见,95%的回信读者对本报的科学性表示满意;82%的读者对本报的导向性表示满意;79%的读者对本报的权威性表示满意。
▲1994年10月开始,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国科技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题词祝贺和鼓励。
▲1994年12月23日,在《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副院长路甬祥和部分院土、中央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希望《中国科学报》发展成为国内科技类报纸中的一流报纸,办成亚太华语地区一流水平的报纸。
▲1995年6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黄安文撰稿,李士修改)荣获199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报》以《我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题展开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报》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的“科学快讯”专栏中将这一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1996年6月~9月,钱伟长等六十余位大学校长向全国联名推荐《中国科学报》。推荐信说:“在我国科技界,有一份在国内颇具影响但尚未被高校师生普遍认识的代表我国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报——《中国科学报》,她是我们担任校长工作的同志们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
▲199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社试行新的运行体制创办的第一份周刊——《经济周刊》创刊。这是《中国科学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扩大报道面的一个积极尝试。《经济周刊》谨守“让经济更科学、让科学更经济”的办报宗旨。
▲1996年秋,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科学报》反对伪科学的情况,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报》在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1997年1月15日,《中国科学报》创办全国第一张大报科普专刊——《科普周刊》,对开4版。1998年1月1日《科普周刊》更名为《大众科学》,对开4版,每周一期。1998年12月29日停刊。
▲1997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的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电子版》改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
▲1998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块版发展为每周28块版。
▲1998年1月2日,《经济周刊》更名为《产经新闻》,对开12版,每周一期,套红印刷。该周刊与联想集团控股的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合作经营,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98年初,《中国科学报》与英国《自然》杂志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年内该刊主编及亚太区主编多次访华,并与本报有关人员多次举行会谈。
▲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读者,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的《科技新闻•生活周刊》推出。由于经营有方,出刊6个月即开始盈利,成为北京报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
▲1998年6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
▲1998年7月3日,《中国科学报•东方报道》创刊,并在上海印刷发行,对开12版,每周一期。1999年3月20日停刊。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网络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网络报》首刊暨中国信息化建设论坛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8年8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坛文明天地》变更为《科学新闻》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周刊(8开64版)。《科学新闻》杂志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1998年10月,中共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和纪委成立。
▲199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业单位,归口管理中科院新闻媒体,主办《科学时报》、《网络报》、《科技新闻•生活周刊》、《科学新闻》等两报两刊。
▲1998年12月26日、29日,中国科学报工作会议在北京玉渊潭望海楼宾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路甫样指出新改版的《科学时报》应在党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力争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科技报纸之一。
▲199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更名为《科学时报》首刊发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以《发挥科学思想库的作用》为题,为《科学时报》首刊致词。
《科学时报》套红印刷,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1~8版分别是要闻版、科技新闻版、经济观察版、综合报道版、社会话题版、科学纵横版、社会科学版、读书生活版。
▲1999年1月10日,《科学时报•今日生活》创刊,这是一份都市类新闻周刊,对开16版,彩色印刷。该周刊在北京报刊零售市场曾经发行达27万份。1999年10月23日,《今日生活》更名为《今周刊》,2000年9月2日停刊。
▲1999年1月15日,《科学新闻》杂志正式出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为该刊出版题词:“立足科学院,面向科技界。”
《科学新闻》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科学时报社)和中国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于1993年7月1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版汉字印刷,每月一期对开8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主办。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华裔科学家及华裔企业家,发行范围涵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七百多家大学图书馆有该报供读者阅览。
▲1993年7月27日,在中国科学报社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发表讲话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走在改革的前列,要引导社会前进。”
▲1993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上山下海”的讨论,即在鼓励一部分科技人员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下海”)的同时,还要保持一文精干的科技队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上山”)。讨论引起科技界普遍关注,一些学部委员也积极发表意见。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这一讨论的进展情况,并选播讨论文章。
▲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从1993年11月12日起,《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柞麻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社也发了通稿。
▲199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订阅《中国科学报》。该文说“《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在我国科技界颇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报纸。它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新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1994年,《中国科学报》开辟了“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年9月,《中国科学报》登报征询读者意见,95%的回信读者对本报的科学性表示满意;82%的读者对本报的导向性表示满意;79%的读者对本报的权威性表示满意。
▲1994年10月开始,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国科技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题词祝贺和鼓励。
▲1994年12月23日,在《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副院长路甬祥和部分院土、中央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希望《中国科学报》发展成为国内科技类报纸中的一流报纸,办成亚太华语地区一流水平的报纸。
▲1995年6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黄安文撰稿,李士修改)荣获199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报》以《我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题展开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报》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的“科学快讯”专栏中将这一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1996年6月~9月,钱伟长等六十余位大学校长向全国联名推荐《中国科学报》。推荐信说:“在我国科技界,有一份在国内颇具影响但尚未被高校师生普遍认识的代表我国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报——《中国科学报》,她是我们担任校长工作的同志们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
▲199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社试行新的运行体制创办的第一份周刊——《经济周刊》创刊。这是《中国科学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扩大报道面的一个积极尝试。《经济周刊》谨守“让经济更科学、让科学更经济”的办报宗旨。
▲1996年秋,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科学报》反对伪科学的情况,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报》在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1997年1月15日,《中国科学报》创办全国第一张大报科普专刊——《科普周刊》,对开4版。1998年1月1日《科普周刊》更名为《大众科学》,对开4版,每周一期。1998年12月29日停刊。
▲1997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的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电子版》改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
▲1998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块版发展为每周28块版。
▲1998年1月2日,《经济周刊》更名为《产经新闻》,对开12版,每周一期,套红印刷。该周刊与联想集团控股的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合作经营,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98年初,《中国科学报》与英国《自然》杂志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年内该刊主编及亚太区主编多次访华,并与本报有关人员多次举行会谈。
▲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读者,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的《科技新闻•生活周刊》推出。由于经营有方,出刊6个月即开始盈利,成为北京报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
▲1998年6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
▲1998年7月3日,《中国科学报•东方报道》创刊,并在上海印刷发行,对开12版,每周一期。1999年3月20日停刊。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网络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网络报》首刊暨中国信息化建设论坛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8年8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坛文明天地》变更为《科学新闻》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周刊(8开64版)。《科学新闻》杂志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1998年10月,中共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和纪委成立。
▲199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业单位,归口管理中科院新闻媒体,主办《科学时报》、《网络报》、《科技新闻•生活周刊》、《科学新闻》等两报两刊。
▲1998年12月26日、29日,中国科学报工作会议在北京玉渊潭望海楼宾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路甫样指出新改版的《科学时报》应在党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力争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科技报纸之一。
▲199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更名为《科学时报》首刊发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以《发挥科学思想库的作用》为题,为《科学时报》首刊致词。
《科学时报》套红印刷,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1~8版分别是要闻版、科技新闻版、经济观察版、综合报道版、社会话题版、科学纵横版、社会科学版、读书生活版。
▲1999年1月10日,《科学时报•今日生活》创刊,这是一份都市类新闻周刊,对开16版,彩色印刷。该周刊在北京报刊零售市场曾经发行达27万份。1999年10月23日,《今日生活》更名为《今周刊》,2000年9月2日停刊。
▲1999年1月15日,《科学新闻》杂志正式出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为该刊出版题词:“立足科学院,面向科技界。”
《科学新闻》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科学时报社)和中国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