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炯
理论的生产应用研究阶段。如果说从30年代到6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及80年代以前的理论研究完成了我国土壤学理论的沉淀和积累的话,这17年则是侯老将他独创的土壤学理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喷发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创立一种理论体系更有价值。
这期间,侯老的突出成果是创立和推广水田半旱式耕作制和旱地自然免耕种植水稻的耕作法为标志。运用半旱式免耕栽植水稻耕作制,能平均增产15%—20%,深脚冷浸烂泥田增产可达50%,仅在南方15个省区推广,10来年即获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同时还大量节约了人力资源和生产投资成本,并可增加稻田养鱼等收入;也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科学措施。
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年老体弱多病,又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超负荷地工作,侯老的身体、精力大不如以前,几个人在一起摆龙门阵时,往往过一会儿他就觉得困倦,会不知不觉地闭上眼打一个盹。但是一旦有人提起他的学术研究或农村的什么事情时,他立即精神大振,兴奋起来,像换了个人似的。
自打踏上长宁这片土地,侯老就把这里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乐于与所有农民和劳动群众交朋友。工作之余,常安排上街坐茶馆,在品茗之中,向当地群众了解了不少农事生产的方法和经验。这时,往往就能听到他高兴的笑声。侯老待人非常和蔼,也很诙谐,有时他会很开心地管身边的工作人员陈世友叫“陈爷爷”(当时60多岁),李小平(女)叫“弟弟”。而人们则一律敬爱有加地管他叫“侯爷爷”或“侯祖祖”。直到今天,我们在采访中仍能强烈地感觉到长宁人民对他由衷地爱戴与敬仰。
(二)院士的自责与忧心
80年代末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一天中午,李小平发现老人家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泥石流泛滥、洪水肆虐的画面,不断用手拍打自己的头,并深深自责:“我该死,我该死,这是我们土壤学工作者的责任啊”,“不治好水土流失,子孙要骂我们啊。”小李好不容易才劝住了老人家。侯老说:“我要写提案,要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那段时间,侯老茶饭不思,忧心如焚,深切关注着灾情和受灾的老百姓,并随即着手写出了《中国水土保持应该考虑走自然免耕的道路》的人代会提案,后于1985年发表同题论文,后又公开发表《发展生态农业,根治长江洪患》的文章。忧国忧民甚至忧地球,是侯老一生不改的秉性,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今天,有着65万亩森林的长宁是有名的生态大县,其38.2%的森林覆盖率和郁郁葱葱、根连枝叠、拥绿泻翠的苍朗竹森林,令许多中外游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每年,农民们还可从竹产业中增收几千万元。可有谁知道,这其中还隐藏着侯老的大功劳啊!在今天的百里淯江画廊三里半至竹海三江世外桃源这一段,至少有一半的竹种是由侯老捐赠的。
(三)侯老与农民朋友的忘年交
侯老在长宁有许多朋友,不仅有免耕所的员工、大街上一起喝茶的街坊四邻,还有广大农民,古河镇的戴德光就是其中之一。
●戴德光是个怪人。其实他就是喜欢搞点研究、发明什么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在古河镇白马五社土地岩桃子坡上搞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用秸秆切碎作培养基生产食用菌→菌渣晒干粉碎后加纤维分解菌分解发酵,配成畜禽饲料→喂养猪、鸡、兔→粪便处理后作有机肥还土,再开始第二周期循环)。
1996年3月1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那天正逢古河赶集,戴德光在他的兽药摊子上张罗着,大约9点过,镇政府派人通知他,侯教授要去他的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场参观。那个时候,侯老已是92岁高龄,而且重病缠身,行动不便,但他想到戴德光搞试验不容易,说什么也要亲自去看一看,指导一下这个土生土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半路上,实在走不动了,戴德光就和几个农民现绑了一副滑竿把侯老抬到了山上的试验场,听戴介绍情况,看试验的各个环节,老人家几次激动得流泪,称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听别人介绍说戴德光为搞这些农业科研耗尽积蓄,弄得家里狼狈不堪,夫妻失和,子女不满,却仍不改初衷,坚持试验时,老人哽咽了,他与戴德光紧紧抱在一起,相拥而泣,说:“凡是坚持为农民搞科研的人都是有出息的人,你搞的生态循环农业,其实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宝,你能长期自费坚持试验,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然后,激情难抑,老人家用尽全身力气振臂高呼:“中国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万岁。”那苍老却又饱含深情的声音,在田野和山谷间久久回荡,让所有在场的人心灵震撼,泪湿衣衫。
●相见拜师。那是1995年初夏的一天,戴德光好激动,心想:就要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大科学家、知名学者侯教授了!这是自己企盼了好多年的幸事啊。头天晚上根本就没睡好,急切地早早起来去赶车,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上了车,等他到免耕所时,已经10点钟了。一进门,看见侯老坐在一把背后绑着一块大木板的烂藤椅上(侯老平时非常节俭,钱都用来搞科研或是接济困难群众去了,这把椅子,他修修补补硬是用了10多年),正笑眯眯地望着自己时,戴德光眼睛湿润了,他没想到,这位大学者竟然坐这样的烂藤椅,更没想到是,这位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就一直这么等着他。戴德光怯怯的嗫嚅着说:“侯教授,我来是想请您给我当老师,想向你请教几个问题。”侯老哈哈一笑:“你还不知道,我看人,不是听你说得好不好,样子长得好不好,而是看你几十年来做些什么。晓得你坚持搞试验,不简单。我们能相见,是种缘份,我很高兴,我愿意指导你。”戴听了感动得不知所措,赶紧行了拜师礼。不一会,两人已是谈笑风生,越说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吃过午饭,戴就在侯老的书房里看书,陪侯老聊天,侯老还说:“你如果看累了,就到我床上去休息吧。”那天侯老的心情特别好。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戴才依依不舍的告别侯老回去了。这以后,戴德光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免耕所,去看望老师,请教问题;侯老也悉心地指导着戴搞实验,后来,这两个年龄相差近50岁的人,竟到了无话不谈,几天不见就彼此思念的地步。
●德光,你来医。戴德光还真给侯老看过一回病呢。那是1996年10月中旬的一天,侯老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组织上、领导和儿女们都希望他到医院或请医生来治疗,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干,说什么也不愿离开长宁的免耕所。他说:“我死了没关系,可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三峡库区的千疮百孔怎么办?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那天,侯老看到戴德光来了,高兴起来,对他说:“我肚子痛得很,你懂医,你快来帮我看看。”戴惶恐得连连摇手后退:“要不得,要不得,我只是学过兽医。”老人家却说:“没关系,你就把我当成一头牛来医吧。”戴德光只好含着眼泪为侯老做了个简单检查,发现老人家的肚里有包块,好像还有腹水,于是说:“侯老师,您确实该到大医院去检查一下了。”侯老听后说:“算了,我整了点马齿苋来吃,好像还松点了。其实只要快乐、高兴(指搞研究),就不那么痛了。”实际上,这时的侯老已到了癌症晚期,并伴有右肺线癌伴左肺转稳、右胸膜癌性胸膜炎、广泛粥样动脉硬化等10余种严重疾病。十多天后,这位科学巨星就悄然陨落了。侯老真是一头牛啊,一头人民的孺子牛,吃的是草,奉献的是奶、是心、是血、是生命啊!
●立冢拜祭。1996年11月4日,侯老去世的噩耗传来,百里淯江为之哀鸣,万倾竹海为之悲戚。戴德光失声痛哭,悲恸不已,并自费前往重庆悼念。望着那熟悉的
这期间,侯老的突出成果是创立和推广水田半旱式耕作制和旱地自然免耕种植水稻的耕作法为标志。运用半旱式免耕栽植水稻耕作制,能平均增产15%—20%,深脚冷浸烂泥田增产可达50%,仅在南方15个省区推广,10来年即获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同时还大量节约了人力资源和生产投资成本,并可增加稻田养鱼等收入;也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科学措施。
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年老体弱多病,又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超负荷地工作,侯老的身体、精力大不如以前,几个人在一起摆龙门阵时,往往过一会儿他就觉得困倦,会不知不觉地闭上眼打一个盹。但是一旦有人提起他的学术研究或农村的什么事情时,他立即精神大振,兴奋起来,像换了个人似的。
自打踏上长宁这片土地,侯老就把这里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乐于与所有农民和劳动群众交朋友。工作之余,常安排上街坐茶馆,在品茗之中,向当地群众了解了不少农事生产的方法和经验。这时,往往就能听到他高兴的笑声。侯老待人非常和蔼,也很诙谐,有时他会很开心地管身边的工作人员陈世友叫“陈爷爷”(当时60多岁),李小平(女)叫“弟弟”。而人们则一律敬爱有加地管他叫“侯爷爷”或“侯祖祖”。直到今天,我们在采访中仍能强烈地感觉到长宁人民对他由衷地爱戴与敬仰。
(二)院士的自责与忧心
80年代末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一天中午,李小平发现老人家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泥石流泛滥、洪水肆虐的画面,不断用手拍打自己的头,并深深自责:“我该死,我该死,这是我们土壤学工作者的责任啊”,“不治好水土流失,子孙要骂我们啊。”小李好不容易才劝住了老人家。侯老说:“我要写提案,要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那段时间,侯老茶饭不思,忧心如焚,深切关注着灾情和受灾的老百姓,并随即着手写出了《中国水土保持应该考虑走自然免耕的道路》的人代会提案,后于1985年发表同题论文,后又公开发表《发展生态农业,根治长江洪患》的文章。忧国忧民甚至忧地球,是侯老一生不改的秉性,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今天,有着65万亩森林的长宁是有名的生态大县,其38.2%的森林覆盖率和郁郁葱葱、根连枝叠、拥绿泻翠的苍朗竹森林,令许多中外游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每年,农民们还可从竹产业中增收几千万元。可有谁知道,这其中还隐藏着侯老的大功劳啊!在今天的百里淯江画廊三里半至竹海三江世外桃源这一段,至少有一半的竹种是由侯老捐赠的。
(三)侯老与农民朋友的忘年交
侯老在长宁有许多朋友,不仅有免耕所的员工、大街上一起喝茶的街坊四邻,还有广大农民,古河镇的戴德光就是其中之一。
●戴德光是个怪人。其实他就是喜欢搞点研究、发明什么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在古河镇白马五社土地岩桃子坡上搞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用秸秆切碎作培养基生产食用菌→菌渣晒干粉碎后加纤维分解菌分解发酵,配成畜禽饲料→喂养猪、鸡、兔→粪便处理后作有机肥还土,再开始第二周期循环)。
1996年3月1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那天正逢古河赶集,戴德光在他的兽药摊子上张罗着,大约9点过,镇政府派人通知他,侯教授要去他的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场参观。那个时候,侯老已是92岁高龄,而且重病缠身,行动不便,但他想到戴德光搞试验不容易,说什么也要亲自去看一看,指导一下这个土生土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半路上,实在走不动了,戴德光就和几个农民现绑了一副滑竿把侯老抬到了山上的试验场,听戴介绍情况,看试验的各个环节,老人家几次激动得流泪,称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听别人介绍说戴德光为搞这些农业科研耗尽积蓄,弄得家里狼狈不堪,夫妻失和,子女不满,却仍不改初衷,坚持试验时,老人哽咽了,他与戴德光紧紧抱在一起,相拥而泣,说:“凡是坚持为农民搞科研的人都是有出息的人,你搞的生态循环农业,其实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宝,你能长期自费坚持试验,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然后,激情难抑,老人家用尽全身力气振臂高呼:“中国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万岁。”那苍老却又饱含深情的声音,在田野和山谷间久久回荡,让所有在场的人心灵震撼,泪湿衣衫。
●相见拜师。那是1995年初夏的一天,戴德光好激动,心想:就要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大科学家、知名学者侯教授了!这是自己企盼了好多年的幸事啊。头天晚上根本就没睡好,急切地早早起来去赶车,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上了车,等他到免耕所时,已经10点钟了。一进门,看见侯老坐在一把背后绑着一块大木板的烂藤椅上(侯老平时非常节俭,钱都用来搞科研或是接济困难群众去了,这把椅子,他修修补补硬是用了10多年),正笑眯眯地望着自己时,戴德光眼睛湿润了,他没想到,这位大学者竟然坐这样的烂藤椅,更没想到是,这位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就一直这么等着他。戴德光怯怯的嗫嚅着说:“侯教授,我来是想请您给我当老师,想向你请教几个问题。”侯老哈哈一笑:“你还不知道,我看人,不是听你说得好不好,样子长得好不好,而是看你几十年来做些什么。晓得你坚持搞试验,不简单。我们能相见,是种缘份,我很高兴,我愿意指导你。”戴听了感动得不知所措,赶紧行了拜师礼。不一会,两人已是谈笑风生,越说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吃过午饭,戴就在侯老的书房里看书,陪侯老聊天,侯老还说:“你如果看累了,就到我床上去休息吧。”那天侯老的心情特别好。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戴才依依不舍的告别侯老回去了。这以后,戴德光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免耕所,去看望老师,请教问题;侯老也悉心地指导着戴搞实验,后来,这两个年龄相差近50岁的人,竟到了无话不谈,几天不见就彼此思念的地步。
●德光,你来医。戴德光还真给侯老看过一回病呢。那是1996年10月中旬的一天,侯老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组织上、领导和儿女们都希望他到医院或请医生来治疗,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干,说什么也不愿离开长宁的免耕所。他说:“我死了没关系,可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三峡库区的千疮百孔怎么办?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那天,侯老看到戴德光来了,高兴起来,对他说:“我肚子痛得很,你懂医,你快来帮我看看。”戴惶恐得连连摇手后退:“要不得,要不得,我只是学过兽医。”老人家却说:“没关系,你就把我当成一头牛来医吧。”戴德光只好含着眼泪为侯老做了个简单检查,发现老人家的肚里有包块,好像还有腹水,于是说:“侯老师,您确实该到大医院去检查一下了。”侯老听后说:“算了,我整了点马齿苋来吃,好像还松点了。其实只要快乐、高兴(指搞研究),就不那么痛了。”实际上,这时的侯老已到了癌症晚期,并伴有右肺线癌伴左肺转稳、右胸膜癌性胸膜炎、广泛粥样动脉硬化等10余种严重疾病。十多天后,这位科学巨星就悄然陨落了。侯老真是一头牛啊,一头人民的孺子牛,吃的是草,奉献的是奶、是心、是血、是生命啊!
●立冢拜祭。1996年11月4日,侯老去世的噩耗传来,百里淯江为之哀鸣,万倾竹海为之悲戚。戴德光失声痛哭,悲恸不已,并自费前往重庆悼念。望着那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