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炯
其间:
1931年3月至1935年6月从事土壤调查、室内分析化验及水稻土研究。
1935年7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出席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35年7月至1937年2月先后到英、荷、德、瑞典、芬、苏、匈、意、美等国考察或短期合作研究。
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回到南京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迁长沙。先后赴浙东、赣中、湘南进行土壤调查。
1938年8月至1940年8月随所迁重庆北碚,继续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
1940年8月至1941年8月借调到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室和红壤改良实验室。
1941年8月至1942年初回北碚原单位研究四川土壤。
1942年初至1942年冬兼任四川大学和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土壤学教授。
1943年初至1946年8月回土壤研究室工作,并兼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
1946年8月至1948年任四川农改所技正,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教授。1948年起专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8年至1952年12月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
1952年12月至1996年11月逝世前在西南农业大学任教授,博士导师,先后兼任西南农业大学土化系主任、西南农科所土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四川土壤研究室主任、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任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其间: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6月赴匈牙利出席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64年6月赴罗马利亚出席第八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72年春至1980年春在四川简阳镇农村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
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主任。
1980年春至1980年秋在宜宾江安县铁清乡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1980年秋至逝世在宜宾长宁县农村蹲点科研,重点进行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
1994年4月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五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会后顺访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6年11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
1 侯光炯.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科学,1927,12(9).
2 侯光炯.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之补救.自然界,1928,3(1).
3 侯光炯,马溶之.江西省南昌地区灰化红壤性水稻土肥力之初步研究.土壤特刊甲种3号,1935.
4 侯光炯.吾国红壤区域垦荒调查暂行办法.地质评论,1935,2(3).
5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1935(13).
6 梭颇,侯光炯.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12).
7 侯光炯,朱莲青,宋达泉等.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土壤特刊乙种4号,1938.
8 侯光炯,尚仰震,常帏轩.土壤中有效态可给态磷酸原藏量及其天然供给率之估计方法.土壤简报,1939(3).
9 侯光炯.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土壤季刊,1941,1(3).
10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土壤季刊,1944,4(1、2).
11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东南部各种钙质幼年土之特性与其分类.土壤季刊,1945,(3、4).
12 侯光炯.北碚土壤志.地理,1945,5(3、4).
13 侯光炯,罗日东.嘉定层残积土之特性.四川大学农学季刊,1949,1(1).
14 侯光炯.土壤粘韧率及粘韧曲线.土壤学报,1952,2(1).
15 侯光炯.农业土壤生理性.西南农学院学报,1960(1).
16 侯光炯.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17 侯光炯.大窝耕作法的研究.土壤肥料,1975(2).
18 侯光炯.农民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开辟了发展土壤科学的广阔道路.中国科学,1975(5).
19 侯光炯.土壤学(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0 侯光炯.我省农业现代化应当在全力阻止恶性循环中起步.土壤通讯,1980(2).
21 侯光炯.水稻土生理分类刍议.土壤通讯,1981(1).
22 侯光炯,高惠民.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3 侯光炯.自然免耕理论在水稻和小麦生产上的运用.四川农业科技,1982(4、5).
24 侯光炯,周源芳.农业土壤基础知识.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3.
25 侯光炯.紫色土肥力研究50年.大自然探索,1983(4).
26 侯光炯.大力推行“自然免耕”技术在经济上和科学上的重大意义.土壤通讯,1984(6).
27 侯光炯,黄昭贤.半旱式小麦耕作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免耕·中国农业科学,1988(1).
28 侯光炯,赖守悌,谢德体等.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综合研究报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87(4).
29 侯光炯.论中国式的水土保持自然免耕法.水土保持学报,1987,1(1).
30 侯光炯,张绪林.论覆盖和等高垄作相结合收到水土保持和免灌高产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8,2(4).
31 侯光炯,刘夜莺,刘陈等.改进土壤渗透性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9,3(4).
著名教授侯光炯院士早在1935年就斐声国际土壤学界,是我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奠基人,我国科学界、教育界的双栖巨星,一代宗师,学界楷模。他的光辉一生、高尚品格、学术成就早已为众多名家所写,世人传颂。本文谨记下他老人家在长宁17年的一些事迹,以表竹乡人民对他永久的思念。
(一)结缘长宁17年
侯老一生深爱土地、深爱农村、挚爱农民。老人家的一生,都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操心、忙碌、奉献。将大女儿一家送的糖果倒掉装泥土回家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
1980年秋天,侯老看上了长宁县土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便到相岭区(今竹海镇)设立科研点,重点从事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与长宁结缘17年,老人家把他生命的最后光辉和全部的爱奉献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他深爱的人民。这其实是他首创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
1931年3月至1935年6月从事土壤调查、室内分析化验及水稻土研究。
1935年7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出席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35年7月至1937年2月先后到英、荷、德、瑞典、芬、苏、匈、意、美等国考察或短期合作研究。
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回到南京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迁长沙。先后赴浙东、赣中、湘南进行土壤调查。
1938年8月至1940年8月随所迁重庆北碚,继续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
1940年8月至1941年8月借调到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室和红壤改良实验室。
1941年8月至1942年初回北碚原单位研究四川土壤。
1942年初至1942年冬兼任四川大学和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土壤学教授。
1943年初至1946年8月回土壤研究室工作,并兼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
1946年8月至1948年任四川农改所技正,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教授。1948年起专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8年至1952年12月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
1952年12月至1996年11月逝世前在西南农业大学任教授,博士导师,先后兼任西南农业大学土化系主任、西南农科所土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四川土壤研究室主任、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任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其间: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6月赴匈牙利出席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64年6月赴罗马利亚出席第八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72年春至1980年春在四川简阳镇农村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
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主任。
1980年春至1980年秋在宜宾江安县铁清乡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1980年秋至逝世在宜宾长宁县农村蹲点科研,重点进行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
1994年4月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五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会后顺访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6年11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主要论著
1 侯光炯.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科学,1927,12(9).2 侯光炯.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之补救.自然界,1928,3(1).
3 侯光炯,马溶之.江西省南昌地区灰化红壤性水稻土肥力之初步研究.土壤特刊甲种3号,1935.
4 侯光炯.吾国红壤区域垦荒调查暂行办法.地质评论,1935,2(3).
5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1935(13).
6 梭颇,侯光炯.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12).
7 侯光炯,朱莲青,宋达泉等.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土壤特刊乙种4号,1938.
8 侯光炯,尚仰震,常帏轩.土壤中有效态可给态磷酸原藏量及其天然供给率之估计方法.土壤简报,1939(3).
9 侯光炯.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土壤季刊,1941,1(3).
10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土壤季刊,1944,4(1、2).
11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东南部各种钙质幼年土之特性与其分类.土壤季刊,1945,(3、4).
12 侯光炯.北碚土壤志.地理,1945,5(3、4).
13 侯光炯,罗日东.嘉定层残积土之特性.四川大学农学季刊,1949,1(1).
14 侯光炯.土壤粘韧率及粘韧曲线.土壤学报,1952,2(1).
15 侯光炯.农业土壤生理性.西南农学院学报,1960(1).
16 侯光炯.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17 侯光炯.大窝耕作法的研究.土壤肥料,1975(2).
18 侯光炯.农民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开辟了发展土壤科学的广阔道路.中国科学,1975(5).
19 侯光炯.土壤学(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0 侯光炯.我省农业现代化应当在全力阻止恶性循环中起步.土壤通讯,1980(2).
21 侯光炯.水稻土生理分类刍议.土壤通讯,1981(1).
22 侯光炯,高惠民.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3 侯光炯.自然免耕理论在水稻和小麦生产上的运用.四川农业科技,1982(4、5).
24 侯光炯,周源芳.农业土壤基础知识.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3.
25 侯光炯.紫色土肥力研究50年.大自然探索,1983(4).
26 侯光炯.大力推行“自然免耕”技术在经济上和科学上的重大意义.土壤通讯,1984(6).
27 侯光炯,黄昭贤.半旱式小麦耕作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免耕·中国农业科学,1988(1).
28 侯光炯,赖守悌,谢德体等.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综合研究报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87(4).
29 侯光炯.论中国式的水土保持自然免耕法.水土保持学报,1987,1(1).
30 侯光炯,张绪林.论覆盖和等高垄作相结合收到水土保持和免灌高产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8,2(4).
31 侯光炯,刘夜莺,刘陈等.改进土壤渗透性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9,3(4).
长宁情缘
著名教授侯光炯院士早在1935年就斐声国际土壤学界,是我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奠基人,我国科学界、教育界的双栖巨星,一代宗师,学界楷模。他的光辉一生、高尚品格、学术成就早已为众多名家所写,世人传颂。本文谨记下他老人家在长宁17年的一些事迹,以表竹乡人民对他永久的思念。(一)结缘长宁17年
侯老一生深爱土地、深爱农村、挚爱农民。老人家的一生,都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操心、忙碌、奉献。将大女儿一家送的糖果倒掉装泥土回家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
1980年秋天,侯老看上了长宁县土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便到相岭区(今竹海镇)设立科研点,重点从事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与长宁结缘17年,老人家把他生命的最后光辉和全部的爱奉献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他深爱的人民。这其实是他首创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