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实验室

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吉林省教育厅 吉教规划字[2006]79号 2006年9月21日)
  “十一五”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适应“十一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教兴省、人才兴业和县域突破、开放带动战略,制定“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教育国际化趋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激发教育的活力和潜力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我省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富有挑战性的改革与发展环境,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众多应用新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大力振兴教育事业。
  (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贡献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力推动吉林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跃上新台阶。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教育将更加凸显出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这无疑对我省教育的贡献率提出新的要求。
  (三)我省教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又面临亟待解决的困难
  我省教育具有较好基础。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有较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势更为明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是全国较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省份。学科门类齐全,光电、电力、生物、医药等重点高等学校在全国具有学科优势,有较强的人才培养基础和能力。但是,按照“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困难。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教育发展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

  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省、人才兴业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制度创新;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吉林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做好四个统筹:
  ——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根据社会需求、教育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发展良性循环。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结合区域规划和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区域教育发展目标。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坚持以发展为前提,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认真关注、及时化解教育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使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城市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基本达到13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适应需要、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各省(市、区)上游,若干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119万人和82万人,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6%以上。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保持优势,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幼儿教育有新的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76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达到31.1万人以上,招生职普比例达到4.5:5.5的目标,结构趋于合理。城镇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缩小,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56.2万人,其中:研究生4.7万人,本科生38.6万人,专科生12.8万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明显上升,省属重点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综合评价位次前移;一般本科院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明显增强。形成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终身教育。初中和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有所突破。实现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各类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立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初步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智力基础
  ——推进“两基”巩固提高计划,实现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两基”管理机制,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控制中小学学生辍学,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和学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加强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
  ——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计划,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充实提高。稳定发展步伐,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县镇农村高中办学条件,加快农村高中的建设和发展,稳定人口较大乡(镇)和城乡接壤地带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开展“示范高中”对口支援农村高中“联、帮、促”活动。
  ——推进教育技术改造计划,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全省统一的教育信息网络,分层次建设省、市、县、校四级各具特色与功能的资源库,实现全省教育系统所有单位教育资源共享。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
共5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5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