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过程、方法、资源、考核等各种教学要素的整合,借助信息化平台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验探索和创新,鼓励各种有组织的教学实验、经验交流和推广应用活动。
(二)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加快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推进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重点发展以数控技术为主的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制药、精细化工、装饰设计与工程、建筑技术、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商贸旅游、现代物流、高级护理等专业,加快对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培养培训总量超过100万人。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实施“阳光工程”。适应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明确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落实培训任务,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转移就业的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继续推进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加快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发展培养培训实用人才,为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服务。
——实施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把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结合实施,加快孵化创业人才、资本和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行业孵化功能,完善教育、科技、人才、法律等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立足本地创业、经营的“老板”队伍。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计划。完善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建设学习型企业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把培训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要任务。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计划。抓住国家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的有利时机,集中突破“百强校”建设难点,完成42个县(市)职教中心建设任务。继续推动每个市州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长春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对进入园区的职业院校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支持学校争创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到2010年,进入国家示范性学校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5所,高等职业院校达到5所。同时,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到2010年,建成150个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品牌专业和50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特色专业,做强一批适应市场、专业性强的特色院校。
——继续推进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已经获得国家资助建设和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21个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与我省产业结构相配套、与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企业参与建设的省级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实训基地60个,特色基地40个。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充分发挥三个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利用好相关学校的装备优势,建立开放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双师型”教师培训为重点,兼顾学历提高培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培训,完成专业课教师全员轮训。
(三)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推进重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结合国家和吉林省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发展;通过省、部共建和重点投入等方式,积极推进省属重点高校建设,确保省重点高校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先进地位;提高省属一般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特色;重点支持对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省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汇聚学科人才,形成并发挥高校整体学科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高校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学术交流的基地和平台,争取新建5个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重点实验室。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确立科学的专业设置评价及调整机制,进一步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快专业调整,拓宽专业口径,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完善教学名师遴选制度、名师上讲台制度、教研立项制度、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优秀教材选用制度。加快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遴选和建设20所省教学工作优秀学校,10个左右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0名省教学名师,60个省示范性教学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200门省精品课程。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计划。引导和支
(二)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加快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推进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重点发展以数控技术为主的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制药、精细化工、装饰设计与工程、建筑技术、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商贸旅游、现代物流、高级护理等专业,加快对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培养培训总量超过100万人。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实施“阳光工程”。适应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明确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落实培训任务,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转移就业的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继续推进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加快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发展培养培训实用人才,为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服务。
——实施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把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结合实施,加快孵化创业人才、资本和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行业孵化功能,完善教育、科技、人才、法律等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立足本地创业、经营的“老板”队伍。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计划。完善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建设学习型企业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把培训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要任务。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计划。抓住国家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的有利时机,集中突破“百强校”建设难点,完成42个县(市)职教中心建设任务。继续推动每个市州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长春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对进入园区的职业院校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支持学校争创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到2010年,进入国家示范性学校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5所,高等职业院校达到5所。同时,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到2010年,建成150个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品牌专业和50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特色专业,做强一批适应市场、专业性强的特色院校。
——继续推进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已经获得国家资助建设和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21个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与我省产业结构相配套、与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企业参与建设的省级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实训基地60个,特色基地40个。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充分发挥三个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利用好相关学校的装备优势,建立开放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双师型”教师培训为重点,兼顾学历提高培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培训,完成专业课教师全员轮训。
(三)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推进重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结合国家和吉林省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发展;通过省、部共建和重点投入等方式,积极推进省属重点高校建设,确保省重点高校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先进地位;提高省属一般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特色;重点支持对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省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汇聚学科人才,形成并发挥高校整体学科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高校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学术交流的基地和平台,争取新建5个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重点实验室。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确立科学的专业设置评价及调整机制,进一步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快专业调整,拓宽专业口径,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完善教学名师遴选制度、名师上讲台制度、教研立项制度、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优秀教材选用制度。加快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遴选和建设20所省教学工作优秀学校,10个左右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0名省教学名师,60个省示范性教学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200门省精品课程。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计划。引导和支
上一篇: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工作要点[ 03-17 ]
下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