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总产值(现价)突破100亿元,达到140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103.83%;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亿元,比1994年增长69.47%;税收总额13.27亿元,增长126.84%,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增长112.37%,相当于1984~1994年的1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
(二)第二次创业的全面发展阶段(1996~2000年)
1995年11月,国务院特区办在广州开发区召开沿海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座谈会,交流和研究了各开发区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思路,掀开了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次创业的序幕。1997年,中共十五大要求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在这一发展阶段,广州开发区研究制定了《第二次创业发展纲要》,确定了致力于实现由经济开发向技术开发的转变,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产出规模,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区域环境建设是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广州开发区在这一阶段继续加大区域开发力度,提升区域环境水平,新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按照二次创业的发展纲要要求,广州开发区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管好、用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科技资金和基金,构筑良好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1998年,广州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公,两区进入了资源共享、功能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是年,广州开发区召开了“科技发展思路研讨会”,制定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科技强区”的指导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两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年底,广州科学城奠基,由广州开发区负责统一开发管理。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不断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实施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出台了《广州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广州开发区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管理办法》等9份国有企业改革文件,采取给资本、给资金、给资产、给政策、给责任、给服务的“六给”政策,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6亿元。2000年,广州开发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338.9亿元,比1999年增长36.28%,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0.97%;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4%;合同利用外资(按注册资本计)4.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56%。
四、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开发区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把握机遇,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区域政策、体制、资源等优势,积极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投资硬环境建设日臻完善
广州开发区通过与广州高新区合并,设立出口加工区,建设东区、永和经济区和广州科学城,使区域空间进一步拓展,区域面积由建区初期的9.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88.77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规划”,进行大规模区域开发建设。至2000年止,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0.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71.18亿元。广州开发区已经从建区初期单纯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逐步进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做好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并重视以人为本,做好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综合型经济园区的建设时期。
在区位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00年底,广州开发区已建成可通车道路136公里,区域内有夏港大道、罗南大道、永和隧道、永和大道等主干道连接各片区。其中,1997年投资1亿元建设的永和隧道竣工通车后,永和经济区至西区的距离由原来的28公里缩短为16公里,永和经济区至广深高速公路的距离由原来的16公里缩短为6公里。主干道路的建成,使区内交通十分便捷,从西区到东区为15分钟车程,到永和经济区为30分钟车程。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努力开拓水路运输通道。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开发区于西区设立了国家一类口岸——穗港东江客运口岸,开通广州开发区至香港中港城的海上高速客运航线,准许中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停靠,口岸已成为广州与国际市场联结的一个重要通道。
在工业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供电、供水、供汽、排水、排污、电信系统日趋完善。至2000年止,广州开发区自有发电能力67.7万千瓦,建有专用配电房19座;建成2个供热厂,每小时供汽能力达38吨;供水管道达130公里,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建成排水、排污管道560公里。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区内电信系统,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8万门,建成了EDI(数据交换)网络中心和广州开发区局域网、广域网,并与国内外电脑网络连接;建有电传、数据传输、图文传真、移动电话等直通世界各地的通信系统及标准化邮局,提供国际国内EMS等多种邮政服务。
在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广州开发区西区已经形成青年路、普晖村、金碧等多个配套比较完善的生活居住小区,形成了区域商贸、居住中心。已经建成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文体中心等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区域内建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和幼儿园,设有广州开发区医院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的生活服务。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广州开发区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目标,以创建“绿色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工作,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各项建设工作同步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合格执行率为100%;至2000年止,有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认证。注重抓好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治理,一方面加快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西区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3万立方米,全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均大于85%;另一方面,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设立了区环境监测站对区内环境进行监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行环境治理的同时,广州开发区大力营造优美环境,以增强和提高广州开发区的吸引力及文化品位,开展了区容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和文明小区建设。2000年,全区共有永久绿地50.5万平方米,整体绿化面积已达30.7%,绿化覆盖率达35.5%。1997年,广州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开发区投资环境50强单位”。2001年,友谊路等5条道路被评为市容样板路,同年,广州开发区获得“广州市‘三年一中变’优良单位”称号,区域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
广州开发区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市场接轨,努力建立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始终如一地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
按照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广州开发区推进了政府机构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开发区先后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1993年,按照“党政职能有机结合,专业管理到位,综合协调到局”的思路,对两委机构进行改革,使人员编制精简34.5%,机构精简60%,并设立了40个中介机构,构成较完整的服务管理监督体系。1998年,广州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机关共设八个部、局、办;到2001年,管委会机关又顺利完成了机关及群团机构改革,机构精简23%,人员编制精简31.8%。通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形成了“小政府,大中介”的管理格局。1998年以来,通过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合署办公,构筑了“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机关运作效率。
此外,广州开发区还对项目引进、企业筹建等管理、服务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和投资服务体系。1997~2000年间,广州开发区每年开展一次“我与投资环境”的宣传教育整改活动,大力倡导“为投资者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推行优质服务承诺制和黄牌警告制度,加强监督。为提高投资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先后成立了企业筹建办公室和“一站式”投资服
(二)第二次创业的全面发展阶段(1996~2000年)
1995年11月,国务院特区办在广州开发区召开沿海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座谈会,交流和研究了各开发区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思路,掀开了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次创业的序幕。1997年,中共十五大要求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在这一发展阶段,广州开发区研究制定了《第二次创业发展纲要》,确定了致力于实现由经济开发向技术开发的转变,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产出规模,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区域环境建设是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广州开发区在这一阶段继续加大区域开发力度,提升区域环境水平,新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按照二次创业的发展纲要要求,广州开发区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管好、用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科技资金和基金,构筑良好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1998年,广州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公,两区进入了资源共享、功能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是年,广州开发区召开了“科技发展思路研讨会”,制定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科技强区”的指导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两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年底,广州科学城奠基,由广州开发区负责统一开发管理。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不断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实施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出台了《广州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广州开发区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管理办法》等9份国有企业改革文件,采取给资本、给资金、给资产、给政策、给责任、给服务的“六给”政策,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6亿元。2000年,广州开发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338.9亿元,比1999年增长36.28%,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0.97%;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4%;合同利用外资(按注册资本计)4.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56%。
四、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开发区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把握机遇,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区域政策、体制、资源等优势,积极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投资硬环境建设日臻完善
广州开发区通过与广州高新区合并,设立出口加工区,建设东区、永和经济区和广州科学城,使区域空间进一步拓展,区域面积由建区初期的9.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88.77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规划”,进行大规模区域开发建设。至2000年止,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0.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71.18亿元。广州开发区已经从建区初期单纯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逐步进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做好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并重视以人为本,做好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综合型经济园区的建设时期。
在区位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00年底,广州开发区已建成可通车道路136公里,区域内有夏港大道、罗南大道、永和隧道、永和大道等主干道连接各片区。其中,1997年投资1亿元建设的永和隧道竣工通车后,永和经济区至西区的距离由原来的28公里缩短为16公里,永和经济区至广深高速公路的距离由原来的16公里缩短为6公里。主干道路的建成,使区内交通十分便捷,从西区到东区为15分钟车程,到永和经济区为30分钟车程。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努力开拓水路运输通道。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开发区于西区设立了国家一类口岸——穗港东江客运口岸,开通广州开发区至香港中港城的海上高速客运航线,准许中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停靠,口岸已成为广州与国际市场联结的一个重要通道。
在工业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供电、供水、供汽、排水、排污、电信系统日趋完善。至2000年止,广州开发区自有发电能力67.7万千瓦,建有专用配电房19座;建成2个供热厂,每小时供汽能力达38吨;供水管道达130公里,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建成排水、排污管道560公里。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区内电信系统,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8万门,建成了EDI(数据交换)网络中心和广州开发区局域网、广域网,并与国内外电脑网络连接;建有电传、数据传输、图文传真、移动电话等直通世界各地的通信系统及标准化邮局,提供国际国内EMS等多种邮政服务。
在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广州开发区西区已经形成青年路、普晖村、金碧等多个配套比较完善的生活居住小区,形成了区域商贸、居住中心。已经建成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文体中心等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区域内建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和幼儿园,设有广州开发区医院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的生活服务。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广州开发区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目标,以创建“绿色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工作,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各项建设工作同步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合格执行率为100%;至2000年止,有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认证。注重抓好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治理,一方面加快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西区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3万立方米,全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均大于85%;另一方面,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设立了区环境监测站对区内环境进行监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行环境治理的同时,广州开发区大力营造优美环境,以增强和提高广州开发区的吸引力及文化品位,开展了区容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和文明小区建设。2000年,全区共有永久绿地50.5万平方米,整体绿化面积已达30.7%,绿化覆盖率达35.5%。1997年,广州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开发区投资环境50强单位”。2001年,友谊路等5条道路被评为市容样板路,同年,广州开发区获得“广州市‘三年一中变’优良单位”称号,区域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
广州开发区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市场接轨,努力建立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始终如一地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
按照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广州开发区推进了政府机构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开发区先后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1993年,按照“党政职能有机结合,专业管理到位,综合协调到局”的思路,对两委机构进行改革,使人员编制精简34.5%,机构精简60%,并设立了40个中介机构,构成较完整的服务管理监督体系。1998年,广州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机关共设八个部、局、办;到2001年,管委会机关又顺利完成了机关及群团机构改革,机构精简23%,人员编制精简31.8%。通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形成了“小政府,大中介”的管理格局。1998年以来,通过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合署办公,构筑了“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机关运作效率。
此外,广州开发区还对项目引进、企业筹建等管理、服务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和投资服务体系。1997~2000年间,广州开发区每年开展一次“我与投资环境”的宣传教育整改活动,大力倡导“为投资者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推行优质服务承诺制和黄牌警告制度,加强监督。为提高投资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先后成立了企业筹建办公室和“一站式”投资服
上一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03-26 ]
下一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