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过于喧嚣的孤独
迈克尔·贝撇开电影情节不谈,只信誓旦旦许诺:《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的视觉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汽车人,你们多花3、5元、戴上3D眼镜是值得的。而《纽约时报》给出的评论是:这是一部荒废大脑,愚蠢到放弃尊严的爆米花作品。
《加勒比海盗4》上映,迪斯尼的期望值是票房收入的60%来自3D银幕,而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则不到47%。而在去年初,《阿凡达》在北美票房收入的85%来自3D银幕。
卡梅隆不甘落伍地修复《泰坦尼克号》,曾经的摇钱树梅开二度,3D版的票房能否超过从前?
我们该庆幸还有文德斯这样的电影人,《皮娜》让我们看到,电影能在3D的世界里走多远,将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
《赛车总动员2》的喧闹和光璨只能让它无限接近一场眼花缭乱的电子游戏。
很难想象导演迈克尔·贝会着急上火地和记者以及影评人们理论:“我的电影的视觉效果不容质疑!”他原本最犯忌人们议论他电影里铺张的视觉效果,《变形金刚》前两部上映,他每次必强调“你们不要总是盯着画面,故事才是最要紧的!”当然,他也一度痛心疾首地承认《变形金刚2》的故事千疮百孔。世事莫测,如今他转而捍卫自己制造视觉特效的能力,《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6月29日在北美公映,而一场关于“为什么要多花3、5(美)元戴一副愚蠢碍事的3D眼镜看电影”的争论自《加勒比海盗4:惊涛骇浪》上映以来就不曾停息,迈克尔·贝撇开电影情节不谈,只信誓旦旦许诺:《月黑之时》的视觉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汽车人,你们多花3、5元、戴上3D眼镜是值得的。
这场事先张扬的口水仗的潜台词是,北美(甚至可能更大范围)的观众对3D的信心在飞快下降,导演们尚且没有琢磨透这个昂贵的新玩具,观众已然度过了最初的兴奋期,开始疲倦了。
这远不是多花了3、5元票价的问题
5月的第一个周末,《加勒比海盗4》上映,迪斯尼的期望值是票房收入的60%来自3D银幕,而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则不到47%,为此,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分析师在他的报告里写道:“美国观众正在拒绝3D。”一部电影不足以代表全部,但其后上映的《功夫熊猫2》延续了这种温吞,只有不足45%的票房收入来自3D银幕。而就在去年初,《阿凡达》在北美票房收入的85%来自3D。当然,对比去年,整个2011年上半年北美影市表现得不给力,票房总收入下跌9%,影院上座率下跌10%,四、五月间两部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和《雷哥》的总和,不及当年同时段的一部《怪物史瑞克3》。
焦虑从好莱坞蔓延到华尔街。上月,好莱坞3D事业顶梁柱之一的梦工厂股价下跌18%,全美连锁影院Regal娱乐,股价下跌11%,行内最重要的3D技术公司RealD股价下跌24%。商业神话轻轻一戳就成了资本泡沫,行业分析师认为,如果没有一部或几部电影重新唤起观众的热情,3D这门在过去一年里蓬勃蹦跶的技术,将飞快地迎来一轮寒潮期。
紧随《变形金刚3》之后,候场上映的3D电影已经排队到年底,计有《哈利·波特7》、《蓝精灵》、真人版《丁丁历险记》,以及3D回炉的《泰坦尼克号》。工业格局迫不及待地改变,观众却更在意涨了一截的票价,无论《变形金刚3》是否如片方忽悠的“变形的电影”,生意人试图把3D技术当成一台取款机,但观众是聪明的,也是诚实的,所以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3D是必须的么?
表述的革命和生意的革命
普罗们对3D电影抱持有保留的接受,最重要的原因是看电影贵了,好莱坞的大制片厂誓不能放弃3D,恰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电影更贵了。
5月18日的好莱坞聚会上,迈克尔·贝和卡梅隆一唱一和,盛赞“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充满创造的可能”。一番话说得高屋建瓴,而本质上,这两位视觉狂人是在为3D技术的电影生意赚吆喝。正像前些时候彼得杰克逊和卡梅隆唱双簧,鼓吹不远的将来电影放映片速从24格/秒加速到48格/秒,以改善3D画面的虚焦问题,而真相是,48格/秒的片速会对电影质感带来什么改变尚未有定论,但这确凿是卡梅隆技术团队的盈利业务。
这就是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技术首先服务于资本,至于技术如何改变艺术的表达,则是次要的问题。
所以,3D首先是个生意课题。普罗们对3D电影抱持有保留的接受,最重要的原因是看电影贵了,洛杉矶的大制片厂誓不能放弃3D,恰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电影更贵了。如果《爱丽丝漫游奇境》临时抱佛脚地从2D转制成3D,大有赶时髦的急迫感,那之后它的高到咋舌的全球票房(影史排名仅次于《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和《蝙蝠侠:黑夜骑士》)就成了一针鸡血打进了好莱坞的心脏,行业内迅速认同了一条潜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