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严志达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个人简历

  严志达(1917 11.01 - 1999 04.30)
  严志达于1917年11月1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农村。父亲是清朝的生员,后受新思潮的影响,就读于张骞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全国最早的少数新学校之一),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兼附小校长。严志达7岁入初小,随后入由其父创办的一所高小学习。他家有不少藏书,大部分是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及碑帖字画,也有少量理科书籍。严志达从小酷爱读书,偏喜临摹,这不但使他对文学艺术有了很深的爱好,而且作者的思想、情操,对于他今后的生活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1930年他进入通州师范初中班。一年级暑假期间,其堂兄送给他一部6本初中用混编数学教科书,这部书打破算术、几何、三角的界限,在适当内容之后还附有重要数学家的生平简介和画像、照片。这对少年时代的严志达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在暑期一口气读完了它,使他在父亲藏书之外,找到了一个新的,更有兴趣,更富挑战性的新的知识天地。在进入省立南通中学(高中)之后,课外学习得最多的还是数学。
  1936年严志达考上清华大学公费生,这使得家境并不丰裕的他得以受到当时国内最好的教育。第二年发生芦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转年又迁至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他于1937年9月从南通家乡去长沙入临时大学学习,后于1938年初参加了300余名师生组成的步行团,从长沙经两个月的跋涉,到昆明继续求学。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由于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云集这里,遂使地处边陲的昆明一时成为当时国内科学文化中心。严志达最初学物理,后转入数学系。当时数学系的青年教授对他影响最深的有华罗庚、陈省身和蒋硕民等先生,他们曾分别在剑桥、巴黎和格廷根研修。严志达最初参加了陈省身的讨论班,系统地学习了W.J.E.布拉施克(Blaschke)和.嘉当(Cartan)的几何理论,包括至为重要的李(Lie)群理论。后来又参加了华罗庚主持的代数讨论班,学习了典型群的表示理论,并听了不少由蒋硕民及江泽涵等开设的课程,使他具有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大学时代的严志达已表现出杰出的研究才华。1940年他与陈省身合写了论文(也是他的处女作)得到积分几何运动基本公式。1941年他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随后去云南大学任助教。194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中法留学生交流项目),次年秋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随C.埃里斯曼(Ehresmann)学习。埃里斯曼是当时斯特拉斯堡的主要教授,在他那儿学习的法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很多。由于他的提倡,学习空气很活跃。当时著名数学家如J.A.斯豪滕(Schouten)、H.霍普夫(Hopf)、G.拉姆(deRahm)与A.韦依(Weil)等人都曾到校讲学和报告。埃里斯曼和陈省身都是20世纪几何大师嘉当的学生,他们对嘉当的工作有深刻的领会和理解,严志达先后在他们指导下工作多年,使他受益匪浅。他的关于特殊李群拓扑的研究工作,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严志达于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9—1952年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任职,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由嘉当主持的讨论班。
  1952年,严志达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了在法的优厚待遇,应聘回国到南开大学任教至今。40年来,他勤奋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54年起,他在南开大学主持了“李群与微分几何”讨论班,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前,长达10余年。这个期间,由于“左”的干扰,讨论班曾几度中断,但形势一有好转,便继续进行。这个讨论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活跃在这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也在科研方面获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严志达热心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早在五六十年代,我国数学界缺少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情况下,他便于1956年和1962年先后到上海的复旦大学和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处讲学。1958年赴罗马尼亚出席国际几何会议,并去莫斯科大学访问。“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又于1981年先后访问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和法国。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倡导,于1980年和1983年先后组织邀请了村上信吾和J.K.柯西乐(Koszul)来南开大学数学系进行讲学活动。由于他的努力,自1952年以来他和他的助手培养的研究生多达20余人,并指导了校内外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发展壮大了我国在李群和李代数及微分几何方面的教学科研队伍。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吴大任、骆家舜等组织了齿轮啮合小组,在工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我国齿轮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齿轮的理论。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文献又缺少系统的论述,因此自1972年开始,严志达对啮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它的数学基础。这项成果受到国内外齿轮界的重视,从而推进了小组的工作并对我国齿轮界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术成就

  1.李群和李代数理论。李群和李代数理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当今数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它与许多数学分支联系密切,并是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所以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严志达是我国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数学专家之一。40年代末,他致力于特殊李群的拓扑的研究,这是一项极为困难而又引人注目的课题。在三四十年代人们对典型李群拓扑的研究工作取得成功之后,就对特殊李群的拓扑形态产生了兴趣。由于特殊李群多为高维流形,而且又不像典型李群那样容易以矩阵群形式来实现,因此了解它们的拓扑形态自然成为几何拓扑界所普遍关注的课题。当时有不少著名数学家如C.谢瓦莱(Chevalley)、A.博雷尔(Borel)等人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严志达巧妙地运用了李群表示理论,成功地算出特殊李群的贝蒂(Betti)数,从而在李群拓扑的研究上获得重大突破。他的这项成果一经发表,很快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反响,很多著名数学家对当时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给以了特别的关注。关于他这项研究的学术价值,40年后,陈省身教授有过如下的评论:“志达对李群拓扑的工作是一个里程碑。”(《陈省身文选》科学出版社,1989)苏联数学家B.Б.邓肯(Дынкин)等人对此也都有过中肯的评论。
  严志达1952年回国后,致力于实半单李代数分类理论的研究。嘉当虽早已给出分类,但他的方法过于复杂,以致难以运用到其它领域中去。由于这个分类与对称空间分类理论关系非常密切,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有不少数学家试图找出一种统一而又简单的分类方法,但一直未能获得完全成功。严志达在前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终于在50年代末期,找到用角图来刻划分类的方法,突出了问题的本质,使分类理论极大简化。这项研究在当时与中国交往密切的苏联及东欧同行中引起巨大反响,并对他们的研究工作产生很大影响。苏联数学家西波塔(Cпрота)等人在60年代以此为基础解决了实半单李群的结构问题等,日本数学家村上信吾在1965年才得到与此类似的结果。
  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实半单李代数的自同构问题及相关的几何问题,并把这些结果总结起来,写成专著《李群与微分几何》,于60年代初出版。随后他又写了另一本专著《半单纯李群李代数表示论》。由于这些专著不仅介绍了一般理论,而且总结了我国数学家在这方面的成果,因此具有鲜明的特色。
  “文化大革命”之后,他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共6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5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