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张香桐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张香桐

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正定县。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助教授,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等职。


张香桐-基本资料

  姓名:张香桐
  生卒:1907年11月27日~2007年11月4日
  描述: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上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籍贯:河北正定县小马村
  特殊贡献: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张香桐-个人简介

  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正定县。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助教授,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等职。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还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1991年当选为世界镇痛研究协会名誉会员。发表有《猕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肌代表性》、《中枢视觉通路的机能组织》、《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循环线路的重复放电》、《大脑皮层神经原的树突》、《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等百余篇论著。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张香桐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为中国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香桐-大事年表

  907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廿里铺乡小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1年进入新式小学——廿里铺乡枕头镇小学。
  1923年,用两年读完小学,考入设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学制四年。
  1927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制两年。
  1929年,升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制四年。
  1933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留校任助教。
  1934年,调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当助理研究院。同年秋,随心理研究所迁往上海,第二年又迁往南京。
  1936年,首次发表论文,《刺猬之一种听觉反射》一文刊登于《中国生理学杂志》1936年10卷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胜爆发,8月,离开南京,为护送仪器设备辗转于长沙、桂林、阳朔、柳州北的丹洲、良丰等地,在颠沛流离中仍不忘记科研。论文《刺猬中脑下叠体之下行通路》发表于《中央研究院生理研究专刊》1937年第10号。
  1941年,任安顺路军军医学校教官。
  1942年年底,离开重庆,前往美国深造。
  1943年3月24日,抵达设于美国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从此开始了师事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主任富尔顿教授的三年进修生活。
  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而后进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
  1947年,应聘回到耶鲁大学医学院航空医学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教师和助理教授,至1952年。
  1950年,发现“光强化效应”,1954年起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张氏效应”。
  1952年,任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院,至1956年。
  1956年,毅然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
  1957年5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0年,赴罗马尼亚参加该国生理学会议。
  1965年春,赴古巴首都哈瓦那参加国际学科讨论会,开始针刺麻醉机理的研究。
  1977年,赴日本访问讲学。
  1978年,附瑞典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应邀以中国客人身份参加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年会。
  1979年,被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授予该院“常驻国际学者”称号。
  1980年,赴美国波士顿领奖——茨列休尔德奖(ThresholdAward)。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成立,担任首届所长。
  1981年,被巴拿马麻醉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1982年,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该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7年,应邀赴美国华盛顿出席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建院百年纪念活动。
  1989年,美国出版的《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中,他被列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间对神经科学进展有贡献的人物”之一,该“人物简介”中,收入他的两项研究成果:一是“猴运动皮层内肌肉部位代表性”的工作;二是张香桐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D.P.C.Lloyd一起做的对猫后肢肌肉神经中穿入纤维组成的研究。


张香桐-个人荣誉

  1980年,茨列休尔德奖;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0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曾担任《神经生理学杂志》(美国出版)、《国际神经药理学杂志》及国际的《脑研究杂志》的顾问编委;被选为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及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


张香桐-传奇人生

  14岁的“小学生”
  张香桐本是河北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一直没有上学。14岁那年,他深深爱着的母亲不幸故世,令他十分悲痛。就在那一年,在私塾老师的建议下和叔叔们的支持下,他终于进了桥头镇小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小学,拿到了小学文凭,成了小马村的头号新闻人物。瞒着父亲,他又报考了位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考试那两天里,他没有钱住县城的客栈,就在街上找了个摆摊的棚棚睡下,靠自己家烙的玉米饼子和街旁小井的井水充饥解渴。考完以后,他照旧回到村里帮父亲干活,直到发榜那天。偷偷跑去看榜的张香桐见到自己榜上有名自然高兴,但他绝没有指望父亲会继续让自己升学。还是在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5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