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钊
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动物学家。山东泰安人。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1929年又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四川医学院教授、院长。
曾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新疆等14个省区调查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在两栖动物区系分类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成绩,编写了《华西两栖类》(1950)及《中国无尾两栖类》专著,受到世界上同行的重视。先后发现了角蟾亚科7个属40个种,定名新种和新亚种60余种,澄清了许多过去在分类上的问题;提出横断山脉是我国角蟾亚科分化中心的见解,为研究角蟾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查明我国两栖动物的丰富资源作出了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刘承钊(1900 09.? - 1976 04.09),动物学家,教育家。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雄性线”。长期从事两栖类自然史的研究并发现大量新种属,对横断山区两栖动物的分类区系与角蟾亚科的分类系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创的见解。多年担任教育领导工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刘承钊,原名承诏,字令擎。
1900年9月30日(农历8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县大堰堤庄的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前,在泰安萃英小学与萃英中学读书。在中学阶段,因家庭经济困难,兼做扫地、打钟等杂活。曾两度辍学,到泰安博济医院做护理工作以帮补家用。
1922年中学毕业后,刘承钊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到北京入汇文大学预科学习。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1年后,因对动物学产生浓厚兴趣,转入生物系,在该系深受当时知名学者胡经甫、李汝祺等教授的熏陶。1927年燕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被系主任胡经甫选留该系任助教,一边教学,一边进修研究生课程,并在李汝祺教授指导下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由于他勤奋努力,1929年获硕士学位,并得到金钥匙奖励,晋升为讲师。
1930年,刘承钊应聘到沈阳东北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并从事北方蛙类与蟾蜍第二性征与性行为的研究。1931年日军大举进攻东三省,刘承钊不愿做亡国奴,又回到北平燕京大学。此时,他在美籍教授Alice M.博爱理(Boring)女士的指导下,继续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北平危在旦夕,刘承钊经博爱理的推荐,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1932年7月,刘承钊东渡太平洋,到达位于美国东部纽约州的伊萨卡,师从康奈尔大学Albert H.芮特(Wright)教授主攻两栖爬行动物学。曾利用假期到芝加哥等地博物馆查看标本。刘承钊为了在获得两年资助的短时间内完成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论文,学习非常勤奋刻苦,成绩也非常优异,深受导师芮特的赏识。芮特对他的评语是“特别能干的学生”,“他是我所遇到最有才华的学生之一”,并在评语单上的最高档次“excellent”之前用笔加上“very”一字。1934年春,刘承钊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无尾两栖类的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s of Chinese Salientia)”,被刊印入该校学位论文集,荣获科学和教育两项金钥匙奖励,被选为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毕业后,刘承钊到华盛顿等地参观考察,然后取道欧洲,去英、法、德、意、奥地利等国博物馆查看藏于该处的我国标本,尤其是一些模式标本。1934年9月4日,刘承钊回到阔别两年多的祖国,从上海转苏州东吴大学执教,并继续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东吴大学被迫于10月15日迁往浙江省湖州(吴兴县)。由于战火一天天迫近,学校不得已于11月14日关闭。次日,刘承钊带领部分生物系学生及职工共22人于深夜离开湖州西行,尝尽艰辛,于1938年1月27日到达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这部分师生并入华西协合大学,刘承钊受聘为该校生物系教授。后来又兼任该校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以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自然科学部的编辑。
到中国西部高山高原自然条件下研究动物,特别是蝾螈与蛙类的生活,是刘承钊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到成都后,刘承钊利用所有假期及一切机会,省吃俭用,从薄俸中挤出钱来,带领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部分师生到山区去采集蛙蟾蜥蛇。他自述此时的心情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两栖爬行动物,使我忘掉所有的艰难与险阻。”1938年到1944年,共进行野外调查11次,主要到川康一带,兼及陕、甘、青的部分地区,行程8000余公里,其中半数靠双腿步行。1942年到西康昭觉(今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燕窝圹采集,刘承钊不幸罹上斑疹伤寒,当地缺医少药,几乎丧命,历时50天幸得康复。川西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给出现种类众多的两栖动物提供了条件,这一期间,刘承钊共发现两栖动物29个新种,并建立了1个新属,尤其是对许多种类的生活史做了详尽的观察与研究,在“华西两栖类自然史的研究”这一题目下共发表了12篇有创见的论文,为中国两栖类生活史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美国著名动物学家James D.拉塞尔(Lazell,Jr.)博士在“刘承钊的足迹”一文中,对他这个时期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说:“刘承钊在其著作中始终保持着一位才华横溢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的优良气质。譬如对有尾类,他不仅记述了它们的犁骨齿数及前后肢间的肋沟数,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形态和习性方面的描述。对于标本的采集地,不仅记述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而且还对凛冽的急流险滩、光滑的鹅卵石堆、湿热的雨林乃至霜冻的冷杉林等生态环境进行描述。”“1937年刘承钊踏上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旅程。这一旅程使他跻身于举世闻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的行列。”
1946年,刘承钊经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部主任研究员Karl P.施密特(Schmidt)博士的安排,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再度访问美国。访问从1946年夏到达芝加哥至1947年冬返回成都,其间,他以交换教授身份在母校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等学府作关于中国两栖动物研究的讲演,访问了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等许多大城市的研究机关,被美国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学会授予国外名誉会员称号。他在美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用自己带来的标本、资料、彩图进行研究,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完成了长达400页的英文专著《华西两栖类》。此书于1950年由该馆出版后,在国际两栖爬行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至今仍被视为研究中国两栖动物的经典著作。美国著名刊物《Copeia》1950年第4期对此书的评价是:“这部巨著积累了作者20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分类、分布、习性、生活史……其所采集的地域又是世界上鲜为人知的地方。绝大部分材料,特别是生活史及蝌蚪完全是新的。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对于世界两栖动物的研究,这部书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1947年刘承钊回国后仍任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发动内战,民不聊生,反对政府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刘承钊毅然站在革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