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钊
West China.Journ W China Bord Res Soc,1946,16(B):7—14.
22 Liu Cheng-chao.A mphibians of Western China.Fieldiana:Zool Mem,1950,2:1—400.
23 刘承钊,胡淑琴.云南省西双版纳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59,11(4):509—533.
24 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云南省两栖类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0,12(2):149—174.
25 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四川巫山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0,12(2):278—292.
26 Liu Cheng-chao,Hu Shu-chin.New scutigers from China with a discussion about the genus.Scientia Sinica(zool),1960,9(6):760—780.
27 刘承钊,胡淑琴.中国无尾两栖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364.
28 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贵州西部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2,14(3):381—392.
29 刘承钊,胡淑琴.广西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2,14(增刊):73—104.
30 胡淑琴,赵尔宓,刘承钊.秦岭及大巴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6,18(1):57—89.
31 胡淑琴,赵尔宓,刘承钊.贵州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动物学报,1973,19(2):149—178.
32 刘承钊,胡淑琴,黄祝坚等.海南岛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73,19(4):385—404.
33 刘承钊,胡淑琴,赵尔宓.髭蟾属Vibrissaphora和种的初步探讨,及其与分类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1980,3(1):1—9.
怀念刘承钊院士——刘承钊教授教我做研究
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祝坚
吾师刘承钊教授是我们北京汇文的老校友。是建国后我们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动物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两栖爬行动物学专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超越了世界各国动物解剖学者的观察研究,发现了雄蛙的一种新的第二特征一一雄性线,并发表论文。这个发现引起了国际动物学界的注意,推动了第二性征与形态机能间的关系的研究。刘承钊教授在峨嵋山发现了“仙姑弹琴”和“胡子蛙”,后者是首次经我国动物学家深入研究,鉴定出来的新属、新种髭蟾,为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
刘承钊教授毕生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的研究,先后发表50多篇很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他于四十年代在美国完成长达400页的《华西两栖类》专著,五十年代他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在祖国出版了《中国无尾两栖类》专著。这两部权威性专著将两栖动物分类学理论和方法又一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得到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界的赞誉。刘承钊教授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查文献摸标本起始
我在动物研究所陈桢所长、刘矫非副所长的支持与帮助下,1955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分配到动物研究所参加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工作。日常遇到的学术问题陈桢、郑作新、张春霖诸教授都能给予热情辅导和大力帮助。但是他们并不是专门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学者,所以他们一致希望我与刘承钊教授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他的教导。多年来在我和刘承钊教授的接触中,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高贵的思想品德,永远铭刻在我心底深处。
刘老早期对我的指导就体现出函授与面教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要求我一手抓标本资料,一手抓文献资料。希望我结合比较解剖,联系生态和地理分布,在分类学研究道路上循序渐进。他对我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一方面耐心地指导我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让我做他的助手。
动物研究所的图书、文献资料是比较多的。刘承钊教授由于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四川医学院院长,无暇长期做科学研究翻阅资料。因此要我协助他从十九世纪的动物学记录和动物学摘要中系统地搜集有关文献,并做出卡片及必要的复制摄影。当时四川医学院生物教研组主要收藏的是两牺动物标本,准备在适宜的时问安排我去成都进修。他指示我先就近对照文献熟悉五十年代中期在动物研究所收藏较多全国的爬行动物标本。同时他常借助来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机与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矫非副所长和动物研究所几位老专家充分亲切交谈,使我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教导。他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他以自己在科学研究上不怕困难、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学生。逐渐锻炼了我能够长期在野外或室内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冲破险阻、不畏艰难而工作的决心和毅力。
从野外采集和观察动物入手
195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一支中国和苏联联合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奔向西双版纳密林深处进行科研考察。我有幸参加这支庞大的考察队,任水生动物考察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邀请刘承钊教授参加考察研究。因此我有机会和刘承钊教授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生活工作在一起,居住在茅草房或古庙中。穿着布袜和草鞋,登高山爬悬崖、穿灌丛下溪流,不畏艰难险阻寻找蛙,蛇等两栖爬行动物。不论在烈日当空或阴黑夜晚,谁也顾不上蚂蟥的偷袭或疟蚊的叮咬,亲手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标本。在不同生态环境中不断探索和追求新的发现,获得了许多新种和中国新纪录,并取得前所未有的边缘学科资料。使掌握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等素材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探讨动物区系。
刘承钊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长期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真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当他如获至宝的抓到一个新种时,便认真地记录生态环境,细心的观察生活史,像爱护独生子女一样的养育着它,或者马上固定成标本,以免逃失后难以复得。他虽然在野外工作中具有同甘共苦、耐劳吃苦的坚强毅力和探险精神,以及捕获新种的浓厚兴趣,可是他决不单纯为追求新种而追求,决不轻易发表新种,而是要经过反复对照研究才下结论。他和我们一起采集的若干新种,都是待若干年后才正式问世。刘老亲自搜集并掌握大量的大自然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占为己有,充分表现了自然科学家应有的学术美德。
众所周知,当时能参加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实属难得的机会。刘承钊教授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无限的作用。他带动我们共同帮助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来西双版纳工作的张春霖、伍献文、张玺、沈嘉瑞诸教授采集了许多新种。
刘承钊教授潜心研究,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要求进步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一生,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生。他的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在老一代科学家中也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应该永远是中青年一代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刘承钊教授教我写文章
郑作新、丁汉波、张孟闻、张春霖诸教授具有“人梯”精神,都曾和我共同署名发表过论文,给予我以很大的帮助。但是使我难忘的是我有生以来第一篇本学科论文《西双版纳两栖纲及爬行纲动物初步调查》,是1958年发表的,就是在刘承钊教授和张春霖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篇论文中那个占有较大篇幅的分布表是刘承钊教授帮助我精心设计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我一个年青人署名能得到他们
22 Liu Cheng-chao.A mphibians of Western China.Fieldiana:Zool Mem,1950,2:1—400.
23 刘承钊,胡淑琴.云南省西双版纳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59,11(4):509—533.
24 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云南省两栖类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0,12(2):149—174.
25 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四川巫山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0,12(2):278—292.
26 Liu Cheng-chao,Hu Shu-chin.New scutigers from China with a discussion about the genus.Scientia Sinica(zool),1960,9(6):760—780.
27 刘承钊,胡淑琴.中国无尾两栖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364.
28 刘承钊,胡淑琴,杨抚华.贵州西部两栖类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2,14(3):381—392.
29 刘承钊,胡淑琴.广西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2,14(增刊):73—104.
30 胡淑琴,赵尔宓,刘承钊.秦岭及大巴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66,18(1):57—89.
31 胡淑琴,赵尔宓,刘承钊.贵州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动物学报,1973,19(2):149—178.
32 刘承钊,胡淑琴,黄祝坚等.海南岛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动物学报,1973,19(4):385—404.
33 刘承钊,胡淑琴,赵尔宓.髭蟾属Vibrissaphora和种的初步探讨,及其与分类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1980,3(1):1—9.
无尽的思念
怀念刘承钊院士——刘承钊教授教我做研究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祝坚
吾师刘承钊教授是我们北京汇文的老校友。是建国后我们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动物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两栖爬行动物学专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超越了世界各国动物解剖学者的观察研究,发现了雄蛙的一种新的第二特征一一雄性线,并发表论文。这个发现引起了国际动物学界的注意,推动了第二性征与形态机能间的关系的研究。刘承钊教授在峨嵋山发现了“仙姑弹琴”和“胡子蛙”,后者是首次经我国动物学家深入研究,鉴定出来的新属、新种髭蟾,为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
刘承钊教授毕生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的研究,先后发表50多篇很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他于四十年代在美国完成长达400页的《华西两栖类》专著,五十年代他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在祖国出版了《中国无尾两栖类》专著。这两部权威性专著将两栖动物分类学理论和方法又一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得到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界的赞誉。刘承钊教授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查文献摸标本起始
我在动物研究所陈桢所长、刘矫非副所长的支持与帮助下,1955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分配到动物研究所参加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工作。日常遇到的学术问题陈桢、郑作新、张春霖诸教授都能给予热情辅导和大力帮助。但是他们并不是专门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学者,所以他们一致希望我与刘承钊教授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他的教导。多年来在我和刘承钊教授的接触中,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高贵的思想品德,永远铭刻在我心底深处。
刘老早期对我的指导就体现出函授与面教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要求我一手抓标本资料,一手抓文献资料。希望我结合比较解剖,联系生态和地理分布,在分类学研究道路上循序渐进。他对我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一方面耐心地指导我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让我做他的助手。
动物研究所的图书、文献资料是比较多的。刘承钊教授由于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四川医学院院长,无暇长期做科学研究翻阅资料。因此要我协助他从十九世纪的动物学记录和动物学摘要中系统地搜集有关文献,并做出卡片及必要的复制摄影。当时四川医学院生物教研组主要收藏的是两牺动物标本,准备在适宜的时问安排我去成都进修。他指示我先就近对照文献熟悉五十年代中期在动物研究所收藏较多全国的爬行动物标本。同时他常借助来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机与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矫非副所长和动物研究所几位老专家充分亲切交谈,使我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教导。他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他以自己在科学研究上不怕困难、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学生。逐渐锻炼了我能够长期在野外或室内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冲破险阻、不畏艰难而工作的决心和毅力。
从野外采集和观察动物入手
195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一支中国和苏联联合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奔向西双版纳密林深处进行科研考察。我有幸参加这支庞大的考察队,任水生动物考察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邀请刘承钊教授参加考察研究。因此我有机会和刘承钊教授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生活工作在一起,居住在茅草房或古庙中。穿着布袜和草鞋,登高山爬悬崖、穿灌丛下溪流,不畏艰难险阻寻找蛙,蛇等两栖爬行动物。不论在烈日当空或阴黑夜晚,谁也顾不上蚂蟥的偷袭或疟蚊的叮咬,亲手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标本。在不同生态环境中不断探索和追求新的发现,获得了许多新种和中国新纪录,并取得前所未有的边缘学科资料。使掌握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等素材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探讨动物区系。
刘承钊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长期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真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当他如获至宝的抓到一个新种时,便认真地记录生态环境,细心的观察生活史,像爱护独生子女一样的养育着它,或者马上固定成标本,以免逃失后难以复得。他虽然在野外工作中具有同甘共苦、耐劳吃苦的坚强毅力和探险精神,以及捕获新种的浓厚兴趣,可是他决不单纯为追求新种而追求,决不轻易发表新种,而是要经过反复对照研究才下结论。他和我们一起采集的若干新种,都是待若干年后才正式问世。刘老亲自搜集并掌握大量的大自然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占为己有,充分表现了自然科学家应有的学术美德。
众所周知,当时能参加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实属难得的机会。刘承钊教授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无限的作用。他带动我们共同帮助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来西双版纳工作的张春霖、伍献文、张玺、沈嘉瑞诸教授采集了许多新种。
刘承钊教授潜心研究,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要求进步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一生,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生。他的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在老一代科学家中也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应该永远是中青年一代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刘承钊教授教我写文章
郑作新、丁汉波、张孟闻、张春霖诸教授具有“人梯”精神,都曾和我共同署名发表过论文,给予我以很大的帮助。但是使我难忘的是我有生以来第一篇本学科论文《西双版纳两栖纲及爬行纲动物初步调查》,是1958年发表的,就是在刘承钊教授和张春霖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篇论文中那个占有较大篇幅的分布表是刘承钊教授帮助我精心设计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我一个年青人署名能得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