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秉维
国地理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黄秉维当选为理事长(连任至1991年)。
本年,受聘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
受聘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
受聘为西德《地学杂志》特约编辑。
本年,夫人王爱云病逝。
1980年 67岁
3月,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黄秉维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成立“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小组,黄秉维为筹备组成员。
5月,出席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为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
6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举行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会。由名誉主席英女皇丈夫肯特公爵授予黄秉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由当时在英国的任美锷代领)。
7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联合国大学合作协议在北京签订,黄秉维、詹姆斯·赫斯特校长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夏,中国地理学会首届全国中学地理教师暑期培训班在北京地区举行,黄秉维到会作学术报告。
9月,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副主任委员。
12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在成都召开的“地理学与农业学术讨论会”。
本年,受聘为《生态学报》编委。
受聘为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1981年 68岁
1月,在《地理知识》发表《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
2月,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黄秉维为首届委员会委员。
6月,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0月,受聘为《水土保持通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1981—1991年)。
11月,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名单,黄秉维被授予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12月,与马世骏、李庆逵、曾昭顺等倡议“在北京建立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得到地学部和生物学部14位学部委员的积极支持,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讨论批准,成立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本年,招收第一届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
本年,黄以平陪同考察长白山。
1982年 69岁
本年,继续主持“中国自然生产潜力和实验研究”,同时组织筹建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1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地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连任至2000年)。
2—4月,《地理知识》第2、3、4期上连续刊发《再谈森林的作用》。
3月,《地理研究》创刊,黄秉维任主编(连任至1992年)。
4月,邀请日本筑波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气象学家吉野正敏来华讲学。
春夏之交,主动辞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6月,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讨论黄秉维入党,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批准中国共产党自然地理室支部吸收黄秉维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1983年 70岁
1月,应美国科学院邀请,赴美参加“中美科学政策讨论会”,作关于华北平原利用改造研究策略的报告。
4月,应澳大利亚科工研究组织水、土资源部和澳中理事会的邀请赴堪培拉、阿得雷德、悉尼访问,考察有关大学和相关单位,商谈有关协作事宜。
回国途经香港,应邀访问香港大学地质系,商谈香港大学与地理所合作事宜。
参加水利部小浪底水库论证会,出席地理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学术讨论会”,作“试验站五年工作计划报告”,提出试验站的重点研究课题。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京区直属单位1982年“先进工作者。”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84年 71岁
1月,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致信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建议迅速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大气中二氧化碳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编委会成立,黄秉维任编委,负责编写地理学部分。
2月,出席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作《竺可桢同志与农业地理研究特别是华北农业地理研究》的报告。同年,发表于《地理学报》第39卷第1期。
7月,受聘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至1995年)。
10月,率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赴日参加中日联合举行的“国土整治和农业发展”学术会议,作“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地理学工作的个人意见”报告。并访问了茨城(筑波大学)、东京、名古屋、大阪、京都。
10月,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11月,受聘为竺可桢研究会顾问。
受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受聘为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顾问。
12月,中国地理学会授予黄秉维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本年,经黄秉维提议,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列为1984年广州地理研究所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合作研究项目。当年考察广东德庆水土保持站。
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问题》。
先后在《地理研究》发表《竺可桢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一)我国热带、亚热带界线问题》和《竺可桢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二)在较近的将来发展海南岛农牧业的一着棋》。
1985年 72岁
1月,受聘为广州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月,中国地质学会授予黄秉维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3月,应美国“大平原研究中心”的邀请赴美参加“对半干旱环境的社会适应”讨论会,提交论文《华北水利与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和科学研究》。
9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委员。
10月,中国科学院授予黄秉维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1986年 73岁
7月,就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现状,致信钱学森。
8月,受水利电力部之聘任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顾问。
应德国美因兹大学地理系主任M. Domroes教授之邀,赴德参加《中国气候》中德工作组会议,作“Climatic DiVision and Physico-geographic DiVision of China :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的报告,并会见老师卞莎的夫人Mrs.Martha Panzer。
10月,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11月,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成立,任该委员会委员。
本年,参与主持编著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13册)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74岁
本年,主持开展农田系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实验研究。
1月,受聘为“为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工作委员会”委
本年,受聘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
受聘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
受聘为西德《地学杂志》特约编辑。
本年,夫人王爱云病逝。
1980年 67岁
3月,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黄秉维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成立“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小组,黄秉维为筹备组成员。
5月,出席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为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
6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举行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会。由名誉主席英女皇丈夫肯特公爵授予黄秉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由当时在英国的任美锷代领)。
7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联合国大学合作协议在北京签订,黄秉维、詹姆斯·赫斯特校长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夏,中国地理学会首届全国中学地理教师暑期培训班在北京地区举行,黄秉维到会作学术报告。
9月,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副主任委员。
12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在成都召开的“地理学与农业学术讨论会”。
本年,受聘为《生态学报》编委。
受聘为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1981年 68岁
1月,在《地理知识》发表《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
2月,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黄秉维为首届委员会委员。
6月,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0月,受聘为《水土保持通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1981—1991年)。
11月,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名单,黄秉维被授予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12月,与马世骏、李庆逵、曾昭顺等倡议“在北京建立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得到地学部和生物学部14位学部委员的积极支持,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讨论批准,成立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本年,招收第一届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
本年,黄以平陪同考察长白山。
1982年 69岁
本年,继续主持“中国自然生产潜力和实验研究”,同时组织筹建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1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地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连任至2000年)。
2—4月,《地理知识》第2、3、4期上连续刊发《再谈森林的作用》。
3月,《地理研究》创刊,黄秉维任主编(连任至1992年)。
4月,邀请日本筑波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气象学家吉野正敏来华讲学。
春夏之交,主动辞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6月,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讨论黄秉维入党,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批准中国共产党自然地理室支部吸收黄秉维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1983年 70岁
1月,应美国科学院邀请,赴美参加“中美科学政策讨论会”,作关于华北平原利用改造研究策略的报告。
4月,应澳大利亚科工研究组织水、土资源部和澳中理事会的邀请赴堪培拉、阿得雷德、悉尼访问,考察有关大学和相关单位,商谈有关协作事宜。
回国途经香港,应邀访问香港大学地质系,商谈香港大学与地理所合作事宜。
参加水利部小浪底水库论证会,出席地理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学术讨论会”,作“试验站五年工作计划报告”,提出试验站的重点研究课题。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京区直属单位1982年“先进工作者。”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84年 71岁
1月,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致信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建议迅速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大气中二氧化碳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编委会成立,黄秉维任编委,负责编写地理学部分。
2月,出席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作《竺可桢同志与农业地理研究特别是华北农业地理研究》的报告。同年,发表于《地理学报》第39卷第1期。
7月,受聘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至1995年)。
10月,率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赴日参加中日联合举行的“国土整治和农业发展”学术会议,作“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地理学工作的个人意见”报告。并访问了茨城(筑波大学)、东京、名古屋、大阪、京都。
10月,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11月,受聘为竺可桢研究会顾问。
受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受聘为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顾问。
12月,中国地理学会授予黄秉维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本年,经黄秉维提议,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列为1984年广州地理研究所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合作研究项目。当年考察广东德庆水土保持站。
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问题》。
先后在《地理研究》发表《竺可桢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一)我国热带、亚热带界线问题》和《竺可桢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二)在较近的将来发展海南岛农牧业的一着棋》。
1985年 72岁
1月,受聘为广州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月,中国地质学会授予黄秉维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3月,应美国“大平原研究中心”的邀请赴美参加“对半干旱环境的社会适应”讨论会,提交论文《华北水利与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和科学研究》。
9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委员。
10月,中国科学院授予黄秉维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1986年 73岁
7月,就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现状,致信钱学森。
8月,受水利电力部之聘任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顾问。
应德国美因兹大学地理系主任M. Domroes教授之邀,赴德参加《中国气候》中德工作组会议,作“Climatic DiVision and Physico-geographic DiVision of China :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的报告,并会见老师卞莎的夫人Mrs.Martha Panzer。
10月,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11月,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成立,任该委员会委员。
本年,参与主持编著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13册)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74岁
本年,主持开展农田系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实验研究。
1月,受聘为“为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工作委员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