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1日起,小长波台开始每天定时发播,呼号为BPL,频率为100KHz。
  1980年3月20~25日,中国科学院在西安召开小长波台技术鉴定会,确认小台授时精度达到设计要求,可以正式开展我国的长波授时服务,满足国防急需。小长波台的授时服务由于大台建成试播于1983年5月停止发播,并于1991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报废。
  一期工程中临潼部分的土建工程于1980年完成,同年10月,台部机关各办事机构、时频基准、各研究室、工厂迁驻临潼新址,天文仪器(光电中星仪、光电等高仪等)迁至新址观测。蒲城部分,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定名为陕西天文台二部,县团级建制,在陕台领导下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长波授时台主体工程(大功率长波发射系统,即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发射机房、传输电缆、天线架设等土建工程和所需设备研制。土建工程由西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工艺设计由王治才抓总,陕西省第三建筑公司于1978年5月开始施工,1979年9月完成。3262工程全部土建工程于1983年11月通过国家计委主持的国家验收。二期工程的主要设备由国内研制生产。其中2000KW脉冲发射机网络参数由工程指挥部组织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广播器材厂、720所、1022所协作试验取得,四机部761厂按试验参数设计发射机,并加工制作。发射机于1979年11月运进现场,1981年6月完成安装,开始调试。发射天线,经多次论证,最后确定为四塔倒锥形天线,塔高206米,由1022所完成电气性能设计,西北建筑设计院完成结构设计,广播电视部广播设备厂于1981年5月完成加工制作和现场架设。
  原子时频基准由陕西天文台负责建立。陕西天文台从1979年10月1日起,由潘小培抓总,利用四机部768厂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研制的三台铷原子钟和上海市计量局研制的2台氢原子钟,建立了我国独立的原子时间标准,正式出版以原子时为标准的《时间频率公报》;1980年5月,引进3台美国商品铯原子钟参加守时。从1981年1月1日起,陕台原子时AT(CSAO)参加国际原子时系统TAI(BIH);国际时间局在其公报上每月刊布AT(CSAO)结果。
  长波接收机是用户关键设备。工程指挥部原定研制两种接收机:由四机部1017所研制模拟接收机,海军720所研制数字化接收机。720所研制的数字化接收机样机也因存在问题而被撤销。为解决工程急需,工程指挥部张邦信与四机部750厂合作,仿制美国2000C型罗兰—C定时校频接收机,1977年11月完成样机,1978年2月通过四机部和中科院联合鉴定,定名为PO20定时校频接收机,并投入批量生产,提供用户使用。
  按总体方案要求,3262工程分别在乌鲁木齐人卫站、酒泉东同基地、长春人卫站、广州人卫站、云南天文台、北京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设立七个电波传播监测站,各监测站的设备购置、人员配备在小台试播联测之前全部建成。
  1983年6月7日,大功率脉冲发射机与天线联调成功,调试中发现发射机可靠性欠佳。为满足应用急需,陕台于同年月7日25日先以半功率试验发播,后由761厂再行调试。1985年5月26日,第二次联调成功后,发射系统正式交付使用。陕西天文台于1985年月7日1日起,以全功率正式试验发播BPL长波授时信号。
  1986年6月16~20日,国家科委主持在临潼召开长波授时台国家级技术鉴定会。鉴定会议认为:长波授时台技术指标达到总体方案设计要求,它的建成把我国授时精度由毫秒量级提高到微秒量级,使我国在原子时授时系统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填补了我国在授时领域的空白,BPL长波授时台具备正式发播条件。
  1987年1月2日,国家科委为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颁发“长波授时台”国家级鉴定证书。BPL长波授时台由试播转为每天定时发播,正式开始我国的长波授时服务。
  1986年,陕西省决定修建西安——临潼高速公路。斜口天文观测站毗邻拟建高速公路。经与陕西省建委、省交通厅、临潼县政府会商协调,决定天文观测站搬迁另建,斜口站土地、房产转让于省交通厅。省交通厅向陕西天文台提供搬迁建设费432万元。1988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经中国科学院同意,批准陕西天文台天文观测站建于骊山凤凰岭(海拔高度为1014米)。经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天文界同行意见,陕台决定在新址增设30厘米、1.05米反射望远镜各一台(委托南京天文仪器厂生产)和流星雷达观测站(发射机由761厂生产,接收系统由陕台制)。
  骊山天文观测站新址建设包括:上山道路、水电通讯系统、1.05米望远镜、30厘米望远镜、人卫跟踪径纬仪、水平子午环和光电等高仪等5台天文仪器观测室,以及科普、学术活动和生活设施。工程建设由贾从梧抓总。上山道路路基打凿和路面简单处理于1990年完成。供电线路由二部天线队架设。1.05米望远镜观测室园顶由南京天文仪器厂设计、陕台和天仪厂合作加工制作安装。整个土建工程于1991年完成,天文观测站1991年10月由斜口迁至骊山新址。迁建新址的仪器有:人卫跟踪经纬仪、30厘米反射望远镜,1.05米望远镜于1993年4月,由天仪厂在现场安装。水平子午环安装在台部工作区简易观测室调试。光电等高仪因将搬去俄罗斯参加合作观测研究而未在新址安装。至此,陕西天文台天文台工作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观测手段,学科发展上增长出历史天文学、银河系动力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BPM短波授时台始建于60年代,靠山近洞,运行费用高,不便管理;当时采取的电子管发射机在80年代末已被国家废止,维修和部件更换出现困难。1988年12月,陕西天文台提出短波台技术改造方案,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局于1989年3月在临潼召开改造方案论证会,认为短波授时台设备更新并搬迁台址是必要的。此后,陕西天文台在1990年、1991年、1992年连续向中国科学院申请短波授时台搬迁改造计划。中国科学院于1993年6月以(93)科发计字0520号文批复同意短波授时台迁建计划,并拨专款552万元实施搬迁改造。改造工程由王治才抓总,技术工作由王玉林负责。
  短波授时台搬迁改造的主要内容是:台址由唐陵山搬迁至二部工作区,采用脉宽市制式发射机,天线为14~26米自立式铁塔10座和20.5米拉线式铁塔2座,沿用原有频率发射短波时号,增加发播时码信息,整个系统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土建工程和天线架设调调试于1996年7月完成,1997年5月完成发射机安装调试,1998年11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基建设备验收,1998年12月18日开始试播。


主要历任领导

  陕西天文台台长 黄 俊 (1978.6--1981.10)
  陕西天文台台长 苗永瑞 (1981.10--1987.12)
  陕西天文台副台长(主持工作) 漆贯荣 (1987.12--1989.4)
  陕西天文台台长 漆贯荣 (1989.4--1996.6)
  陕西天文台台长 吴贵臣 (1996.6--1997.10)
  陕西天文台台长 李志刚 (1997.10--2000.12)
  陕西天文台常务副台长(主持工作) 朱 紫 (2000.12--2002.4)
  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郭 际 (2002.5--2004.7)
  国家授时中心主任 郭 际 (2004.7--2006.4)
  国家授时中心主任 郭 际 (2006.4-- )
共4页 您在第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324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