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列为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于同年派员赴西北考察,在兰州选定新建授时台台址,并购置部分设备。1956年,原苏联A.A.米哈依洛夫院士(普尔柯沃天文台台和)和B.谢克洛夫(塔什干天文台台长,授时专家)来华考察,认为兰州是地震活动区,不宜建授时台。中科院因此暂停执行在兰州建立授时台的计划,所购置的设备用于1958年开始筹建的北京天文台的沙河时间工作站。1965年,国家科委在“我国的综合时号改正数”鉴定书中再次提出:“从战略上考虑,建议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地区从速增设一个授时台”中国科学院考虑到国防部门的需要,于同年8月28日又选派上海天文台和天津纬度站的领导及科技人员组成西北授时台(暂名)选址工作组,再赴新疆、青海、甘肃、陕西考察选址,并确定陕西省武功县杨陵镇为预选台址。
  在此期间,我国继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正抓紧进行人造卫星和战略武器运载工具发射试验准备。在“651”计划(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计划)的“时间统一勤务系统的初步方案”中,国防科委明确提出“在西安地区建立短波授时台以满足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需要”的建议,同时提出建立我国长波、超长波电台的问题。为此国家科委岳志坚副主任于1965年12月12日在科学会堂主持召开“为备战需要应迅速在我国内地建立授时台(时间与频率发讯台)问题”座谈会。座谈会上,总参测绘局杨磊光同志介绍总参谋部曾于1965年12月6日召集陆、海空三军各兵种、大基地代表开了会,对时间与频率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兼顾战时与平时使用部门的需要出发,认为内地授时台的台址选在西安与兰州之间较为适宜。经过讨论,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一致认为:西北授时台应立即进行筹建,该台应包括时间与频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筹建;对于科学院初选台址(陕西省武功县地区),有的同志认为“靠近西安,恐不够安全”。
  1965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就建立内地授时台问题在“651”方案论证上提出四条建议,指出西北授时台不仅包括授时工作,今后还要开展天文方面的其它工作;台址选择要靠近人卫地面系统控制计算中心的位置,该中心已初步确定在西安地区。
  1966年2月7日,上海天文台受中国科学院委托提出《西北授时台(暂名)筹建方案》和《西北授时台(暂名)第一期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同年3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筹建授时台。该台属“三线”单位,代号为“中国科学院326工程”,县团级建制,党政关系归地方领导,筹建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负责,技术工作由上海天文台负责,主要技术力量从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抽调支援。1966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委、国家计委报送《西北授时台基建设计任务书》,授时台建设地点为陕西省武功县。同年6月,根据陕西省军区的意见,授时台台址改定在陕西省蒲城县境。1966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重新向国家科委、国家计委报送改称为西北天文台的基建设计任务书,提出“经与有关国防部门研究,并经我院研究,决定从速在我国西北地区增设一个完整的授时台,定名为‘西北天文台’。该台主要任务为天体测量,以开展时间和频率为重点,┅┅,相应开展星表、纬表研究、人造卫星观测和用卫星确定地面绝对坐标的研究,与全国天文台合作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天体测量体系。”西北天文台人员编制定为125人。国家科委于1966年11月29日批复同意。
  中国科学院随即研究决定,抽调上海天文台徐德勋、苗永瑞等同志,西北分院抽调李寅张等现场组成326工程筹建处,并借调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部分技术人员负责筹建中的技术工作。筹建处于1966年10月17日起对外办公并启用公章,办公地点暂设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后于1967年6月13日迁驻蒲城。
  326工程在蒲城县境的具体建设地点,开始选在县城东侧,后改为城南401高地和501高地,最后按“靠山进洞”的备战要求决定短波发射台建于县城西北西山脚下唐宪宗景陵附近,收讯、天文观测和生活区建于县城西南杨庄大队。
  326工程的土建工程由建工部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建工部5局7公司施工,山洞打挖由工程兵设计院设计,工程兵5师116团负责施工。
  1967年8月,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在北京召开326工程协作会议,成立协作组,统一协调工程建设涉及的问题。1968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蒲城召开326工程业务方向论证会,进一步明确326工程以授时为中心,开展世界时、原子时研究;目前采用短波发射时号,并原则同意采用中等功率的长波发射时号;世界时测时所需仪器设备(光电中星仪、光电等高仪、照相天顶筒等)由南京天文仪器厂等单位合作研制,326工程派员参加研制。
  短波发射系统于1970年基本建成。同年12月初,中国科学院在蒲城召开试播工作会议,并于10月17日上报国务院,请求试播。在这个文件中,中国科学院将326工程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周恩来总理在此文件上作了如下批示:
  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
  这一与上海天文台互相配合的陕西天文台,在紧急情况下还要代替上海天文台的时间频率发播工作,不知现在所定的呼号、频率与国际标准有无冲突,对通信对象有无不便,均请科学院再加说明。如无不便,可否从十二月十日起试用,1971年1月1日起正式公开启用,亦请报复。
  周恩来
  2/12.70
  中国科学院于12月3日就上述批示作了报告,并建议12月15日开始试播。周总理于12月5日批示“照办”。于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短波授时台于1970年12月15日开始试播。电台呼号为BPM,发播频率为2.5,5.0,10.0,15.0MHz。试播工作由吴守贤抓总,历时三年。
  在此期间,陕西天文台在筹建天文时间纬度、人造卫星观测系统的同时,又根据中国科学院“四五”规划,筹建太阳物理(色球望远镜)和射电天文观测系统。后经中国科学院天文系统调整,专门为陕西天文台研制的照相天顶筒调配天津纠度站,太阳色球望远镜调配乌鲁木齐人卫站,陕台自行研制的7.5厘米和3.2厘米射电望远镜调拨云南天文台。这样,到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天文台天文观测仪器仅有用于天文时纬观测的光电中星仪、光电等高仪和用于人卫观测的光学跟踪打印经纬仪,天文工作基本上局限于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部分太阳物理学的观测研究。
  在短波授时台试播期间,中国科学院组织上海、北京、紫金山、云南天文台、测地所武昌时辰站、乌鲁木齐人卫站配合陕台进行长时间接收监测,陕台还派员赴喀什、海拉尔等地接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发射功率小,信号波形未达到设计要求,信号有效覆盖半径仅为2000公里左右。这说明在建设过程中将天线原设计高度由30~60米改为10米的小天线方案是不成功的。1973年8月,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BPM短波授时台进行技术审查,确认了这些问题,并提出扩建建议。扩建内容包括:加大发射机功率,增加4台50KW发射机;恢复30~60米高铁塔天线,并增加天线铁塔数量,使之形成天线阵;时间基准由现用石英钟英钟逐步采用原子钟,并建立原子时基准。1973年12月,BPM短波授时台停播,实施扩建。
  在扩建期间,国防科委要求中国科学院在短波授时中增加远洋授时服务,以满足“718工程”需要。1975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BPM短波台扩建中增加3台50KW发射机和相应的多副定向天线,并新建洞外发射机房。
  扩建工程于1978年完成,1979年重新试播。试播期间圆满完成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的授时任务。198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在临潼召开了BPM短波授时台鉴定会。鉴定会认为,BPM短波授时台达到设计要求,可以交付国家使用。
  1981年2月,中国科学院就BPM短波授时台正式发播问题向国务院提出请示报告。国务院同意从1981年7月1日起,BPM短波授时台正式承担发播我国短波时号任务,届时上海天文台停止BPV时号发播。
  早在蕴酿筹建西北授时台过程中,国防部门就建议建立长波、超长波授时台“651”工程“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初步方案”把采用长波授时,在西安地区建立以原子标准为基础的长波授时台列为最佳方案。1965年12月,国家科委主持的座谈会提出“我国目前需要尽
共4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0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