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快解决发播超长波时间频率讯号问题”,要求中国科学院负责尽快与有关单位联系,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科委反映”。中国科学院在1965年12月31所提四条建议中提出“内地授时台已初步选址,在安排中由于对超长波用途的迫切性了解不够,该项工作未列入预算中。若超长波、短波电台一起进行投资,我院无力负担,希国家另行拨款。”1966年,总参再次提出:“根据将来的发展,要考虑长波和超长波发播,其覆盖半径为6000公里。”1967年4月,上海天文台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设发射长波计划。中国科学院于同年5月上报国家科委,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设40KW长波发射机请示。国家科委未予答复。1968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论证326工程时,原则同意采取中等功率的发波发射。同年11月,中央军委办事组在中国科学院关于326工程防护要求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在工程设计上,要考虑到我国能够制造长波、超长波授时台的设备时,改装成长波、超长波授时台设备。1970年9月,中国科学院再次提出:326工程应立即采用长波授时,并将其列入“四五”规划。1970年10月,8361部队对长波授时台进行调查,并向国防科委提出关于建立低频台问题的报告。国防科委经与中国科学院协商,于1971年7月14日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中国科学院迅速着手在陕西天文台增设长波授时台”的报告,并建议列入国家计划。7月25日,李先念副总理批示:“秋里、华堂同志:望切实办一下”。陈华堂同志随即向国防科委和中科院了解情况,并呈报李副总理,提出筹建工作分三步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提出设计文件;设备研制和基本建设。国防科委、中科院迅速抽调8361部队、8120部队、陕西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的领导和科技人员组成调查组,由陕西天文台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姜长贵同志任组长,就建立长波授时台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调查组于1971年8月底和9月初分别提出“关于建立长波授时台的调查情况报告”和“筹建长波授时台方案(草案)”。1972年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联合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筹建长波授时台的请示报告”。在这一报告中,中国科学院以长波授时台作为326工程的第二期工程,故确定其代号为3262工程。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向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长波授时台使用频率100KHz。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于5月18日批复同意。
  1972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颁发“中国科学院262工程指挥部”印章,即日启用。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大楼,指挥部负责人为蔡志鹏、戴仲溶。
  1972年10月,中科院会同国防科委召开长波使用要求会议,听取用户意见,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在讨论长波授时台设计方案过程中,国防科委与空军司令部协商,决定将后者委托海军720研究所设计制造的空军导航试验主台(长河二号)结合建设。1973年2月,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中科院负责人武衡共同主持,召集国防科委四局、中科院3262工程指挥部、海军司令部通讯兵部、海军第七研究院的领导开会,商讨合建台的建设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通过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的关于长波授时台与长波导航试验台结合建设的请示报告。该报告经武衡(中国科学院负责人)、钱学森(国防科委副主任)、白云(空军司令部副司令员)、潘焱(海军司令部副司令员)签发,于1973年4月28日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73年6月16日以国发[1973]72号文批复同意,并指示:在建设步骤上应分两步走,先安装小功率发射台进行试验,以取得经验并解决国防急需,同时安排大功率发射台的研制和基本建设;设计计划任务书送国家计委审批后列入国家计划,合建台的建设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抓总。
  197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3262工程指挥部(戴仲溶、潘欣法)、陕西天文台(姜长贵、漆贯荣)和计划局(王治国)联合起草的“长波授时台计划设计任务书”文稿,决定长波授时台的建设和陕西天文台现有的天文测量、短波授时等工作合并后,仍名为陕西天文台,由一个班子统一领导;为便于筹建工作的进行,一段时间内,保留3262工程指挥部;会议同意陕西天文台属地师级单位,实行院和陕西省双重领导。
  1973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家计委报送“3262工程计划设计任务书”。国家计委于9月3日批复同意按任务书提出的方向任务、科研内容进行工作,人员编制控制在600人以内。
  3262工程选址从1973年10月开始,年底结束。经过对蒲城县境及其邻近县城踏勘,并经中国科学院及地方政府批准,确定长波发射台建于蒲城县县城西侧,300KM小功率试验台建于城南501高地,时频基准实验室、科研大楼、台部管理机关和生活区建于临潼县城东侧,天文观测站迁建于临潼县斜口镇。
  1973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3262工程任务落实会议,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陕西省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协调小组协调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至此,3262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第一期工程,包括蒲城小功率发射台机房、35千伏供电系统、临潼的时频主控站、科研大楼、附属工厂、办公楼及生活福利设施等共和50多项,由352部队(国防科委建筑设计所)负责土建工程。陕西天文台和3262工程指挥部组成扩初设计小组,配合8352部队于1974年8月完成第一期工程扩初设计,并经中科院基建局会同国家建委军工局审查批准。第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由陕西省第三建筑公司承担。
  197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3262工程总体方案论证会。会议由中科院副秘书长郁文主持,钱学森出席会议。《3262工程总体方案》是长波授时台建设的总依据。它由戴仲溶、苗永瑞抓总,指挥部技术人员分工撰写,最后由漆贯荣汇总修定而成。会议审议了该总体方案,原则予以通过,并就某些具体技术、实施计划和任务落实提出了意见。会后,3262工程指挥部、陕西天文台、各参加单位按总体方案要求开始各项建设和设备研制工作。
  小长波台于1976年11月破土兴建,1975年7月完成,720所随即进行机器安装调试,天线架设,并联调成功。1976年5月26日至6月2日,中国科学院由刘华清主持在西安召开小台试播工作会议,确定试播测试方案。
  小长波台于1976年7月开始试播。为了加强和统一小台试播工作的领导,经试播工作会议商定,由空司通信兵部任允中、720所周增德、1022所能浩、陕台李寅张和工程指挥部戴仲溶等同志组成试播领导小组,由戴仲溶同志负责召集在试播领导小组下组成由苗永瑞、吴守贤为组长的技术组,负责技术协调。试播期间,工程指挥部于1978年9月25日至11月25日,在临潼、银川、定襄、酒泉、成都、西昌、大足、当阳等9地15个点上进行飞机搬运原子钟的长波电波传播试验;在20基地东风站——大树理、27基地西昌站——勉宁之间分别进行火车和汽车搬钟试验;1979年4月8日至5月24日,进行重庆——上海沿长江的接收测试;同年9月16日至10月初,进行上海——锦西沿东海、黄海的海上传播测试。远场测试工作由苗永瑞抓总。近场测试及远场测试中的部分工作由吴守贤抓总。除工程指挥部、陕西天文台外,参加测试的单位还有四机部1022所、国防科工委测量通讯总体研究所、西北电讯程学院以及各监测站。测试结果验证了大台建设总体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从1979年11月
共4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0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