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经济开发区
安源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已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被再次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并由国家及有关部门批准更名为江西萍乡经济开发区
萍乡经济开发区(高新园)情况介绍 :
安源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辖区面积26.2平方公里,地处萍乡市北部320与319国道交汇处,南靠市中心城区,北至上栗县彭高镇,东临安源区白源镇,西接安源区青山镇,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享有昌九工业走廊开发区管理权限。开发区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在开发范围内全面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创建于2000年底,位于安源区、上栗县的结合部,萍乡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面、沪瑞高速公路以南,浙赣线以北、320、319国道两冀。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园区起步阶段采取市、县(区)联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利益共享的方式开发运作。
2003年5月,萍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开发区和高新园合并,合并后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加速推进我市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调整后的开发区和高新园形成 “一区三园”(即:东区工业园、西区工业园、北区工业园)和14个行政管理处的格局,辖区面积达52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余人。
区(园)地理位置优越。 319、320国道在区内成十字相交,沪瑞高速在区(园)北部穿过,区(园)距长沙黄花机场仅105公里,沿封闭式高等级公路1小时可以到达。区(园)各项基础设施功能十分完善,建有市长途客运站和市内公交北站、集装箱转运中心。已开发的15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管网和土地平整的“七通一平”,学校、银行、市场、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一座集生产、商贸、文化、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新型城区框架正在形成。
区(园)创建以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萍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产业结构协调、基础设施协调、生态保护协调”的总体要求,全方位抓开放招商,全身心抓开发建设,全过程抓优化环境,开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六大综合指标列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第二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跃居至全省19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园)前列。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1、工业园初具规模。大力加强对工业园区的建设。截止到2004年底,东区、北区、西区三个工业园共完成征地8768.5亩,拆迁房屋721栋,合计拆迁面积17.86万平方米,完成“三通一平”面积6000余亩,完成土石方工程1210万立方米,架设供电、供水管线各30余公里,修筑道路40余公里。按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理念,引进了投资1200万美元的维新制漆,引进了投资1.98亿元的安源管道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工程玻璃、投资2.8亿元的萍乡浮玻二厂、投资7000万元的安源空调有限公司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目前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总投资16亿元的安源钢铁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逐步构建了东区、北区、西区三大工业园区。2004年招商引资实际进资额首次超过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
2、城市新区实现了快速扩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建了工业大道、安源大道、公园路、滨河东路、建设东路、金陵路、登岸路、苏州街、玉湖路、光丰路等16条主街道和20多条小街道,新装了1600多杆高档次路灯,建设了占地千余亩的玉湖生态区,城市的通水、通电、通气全面完善,新增新城区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长到8.2万余人,新建居民小区15处。在城市管理中,以创建山水型园林城市为目标,重点整治了占道经营、乱倒余土、临时摊点和户外广告的规范,市容市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绿化、美化、亮化了新城区主干道,新增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环卫工作实行了路段考核,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日清垃圾达60吨;各种市政设施得到了及时维护、维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土地开发坚持规范运作。对工业企业优惠供地。在入园项目投资强度达到50万元/亩、土地使用达到规定的容积率、并保证每亩土地每年至少可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1万元以上的基础上,以低于开发成本价3万元/亩的土地价格提供给投资者兴办工业企业,以此达到土地的较高产出;对商业用地出让坚决进行招标、拍卖、挂牌,把土地全面推向市场,在确保土地保值增值的同时,保证了区(园)土地收入稳步增长。1995年至1997年,平均地价每亩仅15万元,1998年至2001年,平均地价每亩为20万元,2002年以后,平均地价达到30万元以上,地段好的每亩达100多万元,成交量也有随之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步上扬。近几年平均每年的土地收入在1.5亿元以上。
4、市场建设日趋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建金山角商贸城、萍乡国际汽车交易展示中心、金碧辉煌时尚广场、金陵大市场、安源汽车城、博昌家具城、万豪建材等专业大市场,并已全面营业。市场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多人就业。目前萍乡最大的超市、最大的家具城、最大的电器城、最大的汽车城、最大的娱乐中心、最高挡的酒店都在开发区,最大的少儿中心、最大的室内球馆将于今年开工。
5、五是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区(园)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平安园区。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3400 元,人均增收230元,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农业税全免政策。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4年新增就业人员2629人,输送省外劳务人员2040人。社会公益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10年中,新建了5所小学、3所民办职业学校、2所中学,区财政累计投入办学资金1.5亿元,新办了1所公办医院和1所私立医院、12所幼儿园。
2004年开发区(高新园)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同比增长106%,完成工业总产值33.2亿元,同比增长139.2%,完成工业增加值9.28亿元,同比增长111.3%,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62亿元,同比增长75.5%;财政收入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财政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每年翻一番的喜人局面,真正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区园经济运行继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1—6月份,区(园)完成财政总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133.8%,增幅列全市第一;引进内资项目65个,实际进资10.8亿元,实际引进外资220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190万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46.1%,完成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52.5%。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了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
我们开发区(高新园)的发展离不开萍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的决定》、《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舆论环境、政务环境,对开发区(高新园)更是高看一格,厚爱一分,给予了尽可能的政策上的倾斜。开发区和高新园合并前,产业缺乏配套,基础设施、信息和人才等资源难以共享,高新园工业发展依靠财政的单一投入,资金匮乏,尤其是开发区发展侧重城市经营,高新园发展侧重工业发展,被戏称为“一条腿走路”。2003年5月,萍乡
萍乡经济开发区(高新园)情况介绍 :
一、区(园)基本情况
安源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辖区面积26.2平方公里,地处萍乡市北部320与319国道交汇处,南靠市中心城区,北至上栗县彭高镇,东临安源区白源镇,西接安源区青山镇,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享有昌九工业走廊开发区管理权限。开发区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在开发范围内全面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创建于2000年底,位于安源区、上栗县的结合部,萍乡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面、沪瑞高速公路以南,浙赣线以北、320、319国道两冀。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园区起步阶段采取市、县(区)联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利益共享的方式开发运作。2003年5月,萍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开发区和高新园合并,合并后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加速推进我市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调整后的开发区和高新园形成 “一区三园”(即:东区工业园、西区工业园、北区工业园)和14个行政管理处的格局,辖区面积达52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余人。
区(园)地理位置优越。 319、320国道在区内成十字相交,沪瑞高速在区(园)北部穿过,区(园)距长沙黄花机场仅105公里,沿封闭式高等级公路1小时可以到达。区(园)各项基础设施功能十分完善,建有市长途客运站和市内公交北站、集装箱转运中心。已开发的15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管网和土地平整的“七通一平”,学校、银行、市场、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一座集生产、商贸、文化、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新型城区框架正在形成。
二、区(园)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区(园)创建以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萍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产业结构协调、基础设施协调、生态保护协调”的总体要求,全方位抓开放招商,全身心抓开发建设,全过程抓优化环境,开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六大综合指标列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第二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跃居至全省19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园)前列。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1、工业园初具规模。大力加强对工业园区的建设。截止到2004年底,东区、北区、西区三个工业园共完成征地8768.5亩,拆迁房屋721栋,合计拆迁面积17.86万平方米,完成“三通一平”面积6000余亩,完成土石方工程1210万立方米,架设供电、供水管线各30余公里,修筑道路40余公里。按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理念,引进了投资1200万美元的维新制漆,引进了投资1.98亿元的安源管道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工程玻璃、投资2.8亿元的萍乡浮玻二厂、投资7000万元的安源空调有限公司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目前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总投资16亿元的安源钢铁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逐步构建了东区、北区、西区三大工业园区。2004年招商引资实际进资额首次超过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
2、城市新区实现了快速扩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建了工业大道、安源大道、公园路、滨河东路、建设东路、金陵路、登岸路、苏州街、玉湖路、光丰路等16条主街道和20多条小街道,新装了1600多杆高档次路灯,建设了占地千余亩的玉湖生态区,城市的通水、通电、通气全面完善,新增新城区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长到8.2万余人,新建居民小区15处。在城市管理中,以创建山水型园林城市为目标,重点整治了占道经营、乱倒余土、临时摊点和户外广告的规范,市容市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绿化、美化、亮化了新城区主干道,新增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环卫工作实行了路段考核,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日清垃圾达60吨;各种市政设施得到了及时维护、维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土地开发坚持规范运作。对工业企业优惠供地。在入园项目投资强度达到50万元/亩、土地使用达到规定的容积率、并保证每亩土地每年至少可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1万元以上的基础上,以低于开发成本价3万元/亩的土地价格提供给投资者兴办工业企业,以此达到土地的较高产出;对商业用地出让坚决进行招标、拍卖、挂牌,把土地全面推向市场,在确保土地保值增值的同时,保证了区(园)土地收入稳步增长。1995年至1997年,平均地价每亩仅15万元,1998年至2001年,平均地价每亩为20万元,2002年以后,平均地价达到30万元以上,地段好的每亩达100多万元,成交量也有随之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步上扬。近几年平均每年的土地收入在1.5亿元以上。
4、市场建设日趋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建金山角商贸城、萍乡国际汽车交易展示中心、金碧辉煌时尚广场、金陵大市场、安源汽车城、博昌家具城、万豪建材等专业大市场,并已全面营业。市场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多人就业。目前萍乡最大的超市、最大的家具城、最大的电器城、最大的汽车城、最大的娱乐中心、最高挡的酒店都在开发区,最大的少儿中心、最大的室内球馆将于今年开工。
5、五是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区(园)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平安园区。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3400 元,人均增收230元,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农业税全免政策。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4年新增就业人员2629人,输送省外劳务人员2040人。社会公益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10年中,新建了5所小学、3所民办职业学校、2所中学,区财政累计投入办学资金1.5亿元,新办了1所公办医院和1所私立医院、12所幼儿园。
2004年开发区(高新园)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同比增长106%,完成工业总产值33.2亿元,同比增长139.2%,完成工业增加值9.28亿元,同比增长111.3%,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62亿元,同比增长75.5%;财政收入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财政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每年翻一番的喜人局面,真正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区园经济运行继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1—6月份,区(园)完成财政总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133.8%,增幅列全市第一;引进内资项目65个,实际进资10.8亿元,实际引进外资220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190万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46.1%,完成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52.5%。
三、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及发展思路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了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我们开发区(高新园)的发展离不开萍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的决定》、《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舆论环境、政务环境,对开发区(高新园)更是高看一格,厚爱一分,给予了尽可能的政策上的倾斜。开发区和高新园合并前,产业缺乏配套,基础设施、信息和人才等资源难以共享,高新园工业发展依靠财政的单一投入,资金匮乏,尤其是开发区发展侧重城市经营,高新园发展侧重工业发展,被戏称为“一条腿走路”。2003年5月,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