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保护区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蒲县、隰县境内,主峰海拔1946米。保护区总面积20617.3公顷,主要保护世界稀有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是山西省褐马鸡分布区的南界。同时保护以油松为主的次生林,区内有天然林40000多亩,人工林14000亩,主要树种为油松、桦木、栎类。


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山西省蒲县、隰县交界处,范围在东经111°8′—111°18′,北纬36°23′45″—36°38′20″之间。
  2、面积范围
  保护区总面积20617.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185.06公顷,缓冲区面积5216.18公顷,实验区面积7216.06公顷。东以磨沟村(隰县、蒲县县界)为起点,沿洪永线公路至斗角沟口,再向南至山神庙梁(海拔1569.5米处),沿梁到张公庄村西,经阳窑、毛岔、克城后沟、青寸沟到鹿场,经柳卜凹村、侯家沟村东、佃沟沟心到马武村西,再沿老虎凹、刘仙村、辛窑、道角、李子坪、芦崖底至背家坡;南从背家坡起,沿梁到冯南庄村后大梁,经泰山顶沿梁到山底,顺河床到曹洼村后大梁;西以曹洼村村后大梁起,沿梁经牛旺头、大疙把村到磁窑河,沿流水线到穆洼村,经杏树梁、杨家垣、百腰、大麻子垣,沿流水线至辛庄村,经洞沟河到井子坡,沿沟到周家山、韩家疙瘩,经隰蒲县界(蛇盘兔)沿梁至尖山(海拔1708处),经背庄到深家沟口;北从深家沟口沿洪永线公路至磨沟村(隰县、蒲县县界)止。
  2、地质地貌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的南段,吕梁山脉主脊线纵穿全境,地表组成物质主要有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页岩,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沙页岩,局部地区覆盖着第四纪黄土,该地区地形多变,山势险要,峰峦叠嶂,沟大谷深,主要山峰有尖山,红军寨,沙冒顶等,主峰五鹿山位于保护区西部,海拔1946.3m,最低处下庄水库海拔1135m,相对高差811.3m。
  3、水文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河流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流域,由于草木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好,所以地表水源充足,流量相对稳定,水质清澈,流量 0.5-0.8m3/s,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20-140吨,水质无污染,所含矿物质主要含有碳酸钙,氟氧离子含量为7.5mg/L,还含钠,钙,钾,镁,铁等元素,PH值7.6. 途经下庄水库,大宁县后注入黄河. 本区地下水可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碎屑岩,变质岩类裂隙水,一般有较大范围的补给汇水区,调节能力强,流量比较稳定。
  4、土壤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在区内自上而下土壤类型共分棕壤,褐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个土类,7个亚类,15个土属,27个土种。
  1)棕壤:集中分布在海拔1800-1850m以上山区,垂直分布于山地褐土之上,土层较厚,有80-120cm.腐殖质含量很高,PH值为6.2-7.0,有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被落叶层,呈棕褐色,厚度1-18 cm,土壤肥力高,保水透气性能良好,在本区有3个土属,6 个土种。
  2)淋溶褐土:主要分布于境内中山上部,垂直分布在棕壤和山地褐土之间,一般多出现于海拔 1600m以上,土层厚35-80 cm,土壤PH值为6.5-7.5,有粘粒淋溶聚集作用,土壤侵蚀微弱,自然肥力较高.本区有5个土属,8个土种。
  3)褐土性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1500m之间,为低中山和土石山根,阴坡分布于1350-1700m 之间,土壤特点为腐殖质含量偏低,PH值为6.5-7.2之间,粘粒较强,有部分分化石砾,侵蚀程度较小.在本区有3个土属,6个土种。
  4)褐土:主要分布于农田和海拔1350—1650m之间的低中山区,土壤特点为腐殖质层比较厚,PH值为6.8-8.1之间,粘粒较强,有部分分化石砾,侵蚀程度较小,在本区有1 个土属,3个土种。
  5)石灰性褐土:是碳酸盐淋溶不彻底的一个褐土亚类.通体有石灰反应,淋溶层碳酸钙含量大于3%.底土有明显钙积层.褐土主要分布于五鹿山保护区的各河流二级阶地,山间盆地,黄土台垣,平缓的洪积扇下部均有大片分布.土壤特点为有机质,全氮及代换量较低,PH值为8.1-8.3之间,粘化过程强,有明显的粘化层形成,在本区有1个土属,2个土种。
  6)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本区昕水河河床,河谷地带,多与耕种浅色土接壤,稍含石沙砾,表层土壤厚为0-20 cm之间,PH值7.5,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低,颜色较浅,在本区仅有1个土属,1个土种。
  7)山地草甸土:在本区五鹿山顶峰有零星分布,多与耕种浅色土接壤,稍含石沙砾,表层土壤厚为0-20 cm之间,PH值7.5,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低,颜色较浅。在本区仅有1个土属,1个土种。
  5、气候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是东南区季风的边缘,受海拔、地形和森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省内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低,变幅较大,空气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多为东南风,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风。年平均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23.2℃。一月份平均气温-6.7℃,七月份平均气温26.7℃;大部分地区等于和大于10℃的积温2600-3000小时,无霜期150-180天。
  本区日照充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6—138千卡/cm2,年日照时数2400-2700小时。降水量年均500-560mm左右,最高899.5mm(1958年),最低346.4mm(1965年),基本能满足林木生长需要。年平均相对湿度55.6%。雪期,冻土期为90天左右,初雪期11月上旬至中旬,冻土期开始于11月下旬,次年3 月上旬开始解冻,年最大冻土深达107cm。


植物资源

  1、植被概况
  五鹿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地处华北平原西部边缘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交错区,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因此本区的落叶阔叶林属于该类型的西部类型。这些特征正是被褐马鸡选择为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正是这些植被为褐马鸡提供了食物资源和生长繁殖的生活环境,和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相比,建群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只有2~6m高,枝下高常不足1m,阔叶树种有杜梨(Pyrus betulifolia Bge.),山楂(Craraegus pinnatifida)等旱生种类非常普遍。
  北京花楸(Sorbus discolor (Maxim.)Maxim.),五角枫(Acer truncatum Bge.),山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鹅耳栎(Carpinus tureazaninowii Hance.)等阔叶树种只能生长于沟谷地带或沟底溪流两侧,表明本区环境湿度减小的特点,灌木及灌丛植被分布范围广,分布面积所占总面积比例也较之东部高。酸枣灌丛(Form .Zizyphus jujuba var.spinosa),荆条灌丛(Form .Vitex negundo var.heteophylla),黄刺枚灌丛 (form .Rosa xanthina),绣线菊灌丛(Form .Spiraea trilobata) ,沙棘灌丛 (Form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锦鸡儿灌丛(Form. Caragana pygmaea) 均属有刺的灌丛,这些灌丛耐瘠薄,耐寒冷,耐光照。灌草丛植被主要是:荆条——白羊草,黄刺枚——白羊草等;高海拔地段也有银腊梅——苔草,绣线菊— —苔草等。
  庭院栽培及经济林树种有杨,柳,榆,槐,桃,杏(Prunus armeniaca L.),李,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 Swingle)等.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3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