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会带来怎样的未来?
将时钟调回到一百年前,或者稍稍更早的时间点上,你会惊愕的发现,那时的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想象力(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后会实现什么)其实贫乏得很,并严重高估当时已有的技术发明的应用前景。比如,收音机、电视机的接连出现,就曾让当时的人们感叹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预期而后的一代代人都将生活在广播电视时代;另有专家言之凿凿,认为广播和电视有助于消除国家和族群之间的沟通障碍,让这个世界上将不再发生战争。类似的典型误判还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曾被寄予了过多且不切实际的社会功能,譬如彻底消除贫困,不再有新的文盲产生。
3D打印是一种通过材料逐层添加制造三维物体的变革性、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一书中就对这种技术大书特书,认为这将是美国重塑制造业、逆转中国制造压倒性优势的最后机会。而在中国,3D打印也成为继云计算之后,又一个在产业界、投资界和政府科技部门走俏的新潮概念。
我仍然认为,克里斯·安德森们对3D打印技术的描述和评价,跟先人们对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的想象和预测一样,技术判断相对保守,夸大了应用前景,并忽略了革命性的新技术带给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这样的保守、夸大、忽略等偏差,对于美国而言并不会带来什么实际问题,3D打印等新技术的研发者和企业不会因此受制或者头脑发热,资本大鳄也都是精明的“老江湖”。但在中国,一旦某个主管部门又拿出了短平快做大光伏产业的冲动,后果可想而知。
全球顶级的3D打印和机器人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教授胡迪·利普森和研发专家梅尔芭·库曼合著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一书,翔实、客观、全面的介绍了3D技术。这本书更为清晰的指出,3D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之所以可行,就在于创造出了敏捷制造模式,从而兼具大规模生产和手工生产的优势。但书作者也强调,至少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3D技术联网实现的云制造,仍难以替代既有的工业生产、大规模量产模式,要想生存,就“必须追求价值链的高端,制造和销售高利润的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革命化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