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脆弱并强悍着
在罗军看来,现在3D打印在消费级领域打不开,关键并不是设备价格的过高,而是材料的滞后。“你想啊,任何人对3D技术本身肯定都是很感兴趣的,可要是买回家只能打树脂,打不了塑料、金属、玻璃、布料、矿石,我很多脑袋里面的东西成型了也没有用。要是能打,其实一台机器现在4、5千就能买到,很多人肯定会买的。”
据了解,国内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过少,很多金属材料更是依赖进口,尤其是钛合金等贵金属材料,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3D打印产业规模的扩大。
但罗军特别提出了一点:中国从事3D打印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绝大多数都挂靠在各个大学的材料学院下面;而现在涉足3D打印技术的公司,大多数又都是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的。比如上文提到的中航激光就是由中航重机和其控股子公司中航沈阳高科技有限公司,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华明教授团队共同成立的;而国内3D打印设备研发领域的翘楚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则师从清华大学第一任材料成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颜永年教授,并从该研究所培育了公司的骨干力量。
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本身技术水平有限,加之中国3D打印的行业规模不过2~3亿元人民币,过小的市场规模导致企业缺乏追加材料研发投入的动机。这种研产结合的方式,既可以为企业减轻研发负担,同时又能让实验室的成果更贴近于市场,是眼下解决材料之困的一个不错的路径,值得企业的借鉴与推广。
今年一月,王华明的团队在进行了近20年的3D打印激光技术研究以后,终于用了不到55天,在中航激光公司的车间里3D打印出了4个C919大型客机机头工程样件研制所需的钛合金主风挡窗框。
这不就是研产结合的好模板吗?再者,那些坚称材料会一直制约3D打印行业发展的人,言下之意是对新材料产业感到悲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