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3D>3D教育>基础知识

专家认为3D技术最符合人眼视觉需求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郁晓东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5日 点击数: 字号: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我国在“十二五”末达到10个3D立体电视节目频道运营的能力。3D技术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状况,将来是不是代替2D的必需品?3D站在金字塔尖,专家认为此项技术最符合人眼视觉需求,果真是这样吗?

首先,一个电视节目好坏的规律不仅在于其技术多么的先进,更多的是节目内容本身的质量。周勇也谈到,电视技术水平再先进,呈现效果再好,如果节目内容水平很低,也很快就没有人看了,“一开始观众的热情,都是对3D技术的新鲜感,如果让他3个月每天都看重播,或者都是很低水平的节目,观众的热情很快就会降低。”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了电视剧、电影选项的观众最多,达到了25人;而选择了观看体育赛事的观众排名第二,有16人;而选择纪录片、综艺节目、新闻播报的人数依次排在这两项的后面。目前,不评判其节目质量,单从数量上说,4.5小时的首播节目,首先远不及2D电视节目。
 

据陈斌介绍,中国每天的新节目4.5小时,央视、北京、上海各承担一个小时,天津、江苏、深圳各承担半个小时。元旦开始试播,春节之后就正式播出。现在来看整体情况是不错的。而3D频道对片源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片源全部是真正的3D节目,而不是市面上2D转3D的片子。虽然他目前有影视、动画、观光片、现场直播、戏曲,看似内容比较丰富,但是片源数量还是比较紧缺的,远不及2D电视。而这个现象不仅仅是中国,在国际上3D电视片源都是比较紧缺的。

难点首推克服眩晕

对于3D影像呈现存在的这些问题,陈斌解释说,3D技术目前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戴眼镜,目前来讲,老百姓看到的3D都需要戴眼镜。裸眼3D虽然已经实现,在商业使用中也已经有产品生产,但是,由于技术和成本问题,裸眼3D在短期之内还不太可能在百姓中普及,至少也需要个两三年。
 

陈斌解释,克服3D片对人产生眩晕的问题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理论上3D影像对人的视觉影响没有那么大,之所以会产生眩晕的感觉,是因为内容拍摄的问题,跟拍摄的角度、景深、出镜多少都有关系,“因为人眼是自动对焦的,焦距变化比较大,你就要跟着它走,你跟不上了就觉得累了”,“现在3D影像拍摄也都在摸索当中,什么样景深、多少的出镜,形成一个拍摄规范健康地去呈现3D,这都需要时间的探索。”

技术引领发展趋势

在去年年底,广电行业趋势年会暨投融资论坛上,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梅剑平博士作了题为“3D电视技术体系与发展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中,他表示,3D试验频道的开播应该说标志着中国3D电视的大幕正式拉开了,3D电视从技术上讲,它应该是继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和高清电视之后,广播电视的又一场革命。

3D技术来说,陈斌认为,3D肯定是视觉呈现的趋势,这包括影视、游戏各个方面,因为它最符合人眼视觉体验的需要。但是3D是否可以100%完全代替2D,什么时间可以代替,都是没有定论的,是不是所有2D内容都适合用3D去呈现。

而人大副教授周勇则表示,现在来探讨3D技术是否能代替2D还为时过早,3D其实代表的是电视最先进的技术,是发展的趋势,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从目前来看,不太可能迅速地把这个改掉,3D应该是个指标性的意义。而从趋势来看,完全是有可能的,但从现在状况来看,肯定是不太可能,因为现在中国的数字电视转化,由标清到高清的转化还没有完成呢,所有马上2D替换到3D短期内不可能。它应该是告诉你最好的是什么”。

周勇表示,现在来讨论将来它有多大的市场,会不会取代2D,都还不能确定。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数字平台的频道都很少。而它在老百姓当中普及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发生替换。

国际也在探索阶段

陈斌还介绍,据去年10月份统计的数据,国际上,已经有15个国家开设了总共25个3D频道,欧美地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土耳其,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都有3D频道。其中主要的频道都是在2008年以后开通的,而2010年和2011年开通的频道居多,其播出时长也不一定,有些频道每天播出的新节目仅有15分钟到30分钟,也有以小时计算的,而中国目前4.5小时的新节目,并不少。从内容上来说,大多数都和中国3D试验频道一样是综合频道,也有赛事转播的频道。

陈斌表示,3D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家3D频道拥有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还都在探索阶段。

技术带动内容的年代

3D已经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技术话题。从平媒到网络,从电影到手机,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3D噱头,还有4D、5D什么的混迹其间。

人们为什么这样执著于3D?是要将真实的世界虚拟化还是要将心灵中的梦境实体化?古典艺术中那种朦胧飘缈、似有若无的审美体验已经让位于快节奏生活下赤裸裸的感官刺激,后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产品连给观众想象的时间都不留,直接用海量的信号填满所有人的视神经管路。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人们是因为需要才使用工具。生产工具不说,单就艺术领域来讲,人类因为原始的艺术冲动而产生了歌唱,产生了舞蹈,进而逐步发明了乐器和舞蹈道具,比如鼓,比如面具等。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积累和突破是相当缓慢而且偶然的。但是工业化以后,工具逐步走在了需求的前面——或者说是新工具放大了人类的原本需求,将以前的奢求变成了正常需要——最终形成了新工具带动新内容生产,形成新需求并最终完成新领域循环的模式。比如摄影。相机的出现,使得平面艺术的创作门槛极大地降低,并带动了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瞬间记录”需求的产生,并最终形成一个庞大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126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