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TI高层:要更好的耕耘国内投影市场
Kent Novak:首先我们看到中国有最大的教育市场,投影机中很大的市场是教育市场。因为我们推出了3D的投影,我们也看到3D的投影在国外很多的学术单位里面使用。所以我们在中国会做的就是成立一些试点,通过跟学校,跟教育部,或者是我们的渠道,到不同的学校做一些3D实验的试点,慢慢推开3D的教学。
刚才你们也看到很多微投的演示。我们做微投的厂商数字不断提高,同时也帮助了这些品牌。除了和厂商开发方案以外,还有一些品牌来推出微投的产品,特别是在中国。
媒体:在中国市场DLP TI已经收购新的工厂了。TI这两年在Pico和数字影院方面产品的数量都在增加,DLP的产能怎么样保证呢?
Kent Novak:TI和其他的公司也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因为我们投入了很多的工厂,除了成都以外,我们还购买了日本的另外一家工厂。另外,我们自己在达拉斯总部盖了一个12英寸的晶圆厂。这些全都是我们在工厂方面的投入。所以在去年或者是过去经济危机的循环当中,很多公司都放弃了投资。但是TI的领导做的决定刚好相反,我们反而是在景气比较低的时候对未来进行投资,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成果。所以如果看未来的产能我们不担心,可以持续在微投和数字电影院的成长上。
媒体:刚才Novak先生的PPT里面在总结2010年的重点的时候,不管是前投,还是微投,基本上是集中在教育市场,唯独缺少的是家用市场。我想问一下从DLP的角度来看,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或者是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市场相比有什么区别?DLP是怎样理解这种区别的?什么时候DLP会重新发力在中国的家用市场?
Kent Novak:目前家庭影院的市场对投影来说是很小的。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提供一个机会,包括用固态光源取代灯泡,就是消费者不用考虑到换灯泡的麻烦。因为现在家庭影院的麻烦是安装。我们做的3D的1080p也支持3D,所以这样可以省掉安装和换灯泡的麻烦。也许新的技术能够带来未来进入家庭的技术。
媒体:您的意思是在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家庭影院的比例都很小是吗?
Kent Novak:是的,都是属于比较小的比例。
媒体:您刚才重点讲了3D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影院的应用,但是在家庭这部分还是一个比较小的数量,您对于3D在家庭影院中的应用怎么看?我今年想写一篇文章讲2010年3D的需求在明年可能没有太多的成长机会,您怎么看?
Kent Novak:3D目前最主要的还是为大屏幕的电影院提供一种体验。但是从投影机来说,我们更看重教育行业,为什么?可能现在3D还有很多的格式没有统一,所以走进家庭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走到学校,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同意你的看法,可能明年在家庭市场考虑用3D传输内容的方法和3D格式的标准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定下来。但是我们在1080p的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没有记错,我们应该是超过60%以上的市场都是DLP。厂商也在不断地推出一些低成本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1080p。如果没有记错,在消费电子展上就有更多厂商的1080p产品的出现,也许这会带动整个产业往1080p的方向走。
两三年前才有了普通的3D电影,在很短的时间内,从5部3D电影发展到今年将近50部的电影,更多好莱坞的3D电影出现,包括中国也在拍3D电影,消费者也希望能够在家里面有体会到3D电影带来的感受。目前的情况是3D 1080p走进家庭的速度还是很缓慢的。
媒体:在新光源的市场,DLP更看好LED光源还是激光混合光源?
Kent Novak:固态光源里面看LED还是看激光,可能要看你做什么系统了。如果你做一些相对高流明的产品,我们看到光的效率在高流明中的显示比较好。现在有一些高流明的产品采用的是激光。但是在微型投影方面,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我们看到大部分还是以LED为主。但是站在DLP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技术能够使用在不同的光源上,不管是激光、LED还是灯泡上面,我们都能够完全支持。
媒体:刚才听两位介绍我们已经开始在国内教育领域有一些3D投影技术的试点了。我想问一下,我们这个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实施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地区?另外我也想问一下,我们3D在教育中的应用目前来说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是用哪些方式解决这些困难的?
Kent Novak:目前全球大概推广的试点有二十几个,三分之一都是以美国为主,另外三分之一是在欧洲,另外三分之一将会在亚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新兴市场里面推广。有关中国的部分,我们今后会提供给你一些资料,目前我们并没有很详细的介绍。
但是我知道的很多厂商可能会先从大学开始,因为大学的软件资源比较多。我看到3D的投影,像我们今天办的活动可以提供一些工具和案例,让一些厂商可以自己进行开发。我们看到在普通的中小学,可能更多的是已经把内容做好了,这个可能需要多一点的时间和教育部,和内容开发商一起做出一些符合他们需求的内容。我们很快会有中国的案例和试点公布出来。
媒体:刚才我看到报道里面说微投吸纳了很多的厂商,好像有十多个,除了我们见到的一些传统的品牌以外,还看到一些我不太熟的品牌。据我了解在广州和深圳很多类似这样的企业也是在做微投。你们在吸纳这些厂商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些标准?因为这些企业出来之后会对目前微投市场有很大的冲击,所以你们在吸纳厂商的时候会考虑有一定的门槛吗?我们知道传统品牌的产品可能是两三千,他们出来的产品可能是一千块钱以内,甚至是几百块钱。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厂商。这种情况如果不控制的话可能会影响一些厂商的心情。
K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