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个人履历
1969年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毕业,曾在广东韶关基层工作多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师从王瑶先生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生,1981年获北大硕士学位,留任北大中文系,1984年至1987年读博士生,1987年获北大文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留校任教,1987年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为教授,199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中文系主任等职。
主要任职
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6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
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年)等10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1987年),《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8年),《高等语文》(合作,2003)等13种,发表论文约200篇。
主要著作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ISBN7-301-00255-6/I.018,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前后四次印刷。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与钱理群、吴福辉合著,北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另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繁体字版。
《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卷),与人合作,华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温儒敏负责撰写其中有关文学思潮与批评,以及部分作家作品的章节,约10万字。
《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收论文3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与人合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收有关现当代文学重点作家及重要文学史现象研究论析16篇。
《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收文学史研究及学术随笔35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系统地评述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沿革,研究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编著书目
《比较文学论文集》,1984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7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郁达夫名作欣赏》,1998年和平出版社出版。
《时代之波》,1997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北大风:北大学生百年作品选》,1998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百年学术:北大中文系名家学术文存》,1998年北大出版社与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语文》,200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名家素质教育大型系列教材,计划100种(已出版35种),北大出版社,任执行主编。
《高中语文》(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任执行主编。
《北大文学讲座》,(与人合作),中央编译2005年出版,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老师讲稿集成。
论文目录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2辑。
《试论〈怀旧〉》,《鲁迅研究丛刊》,1980年第3辑。
《略论郁达夫的散文》,《读书》,1981年第3期。
《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国外文学》,1982年。
《港台比较文学研究述评》,《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3期。
《重读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读书》,1983年第2期。
《深刻的思想 特异的构思:读鲁迅的小说〈药〉》,《阅读与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五》,1983年。
《〈朝花夕拾〉风格论》,《北大研究生学刊》,1985年创刊号。
《欧洲现实主义的传入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风景〉:执着的与超然的》,《文艺报》1988年6月11日。
《梁实秋及其文学美学论著》,《博览群书》,1989年第7期。
《香港文学批评印象》,《香港文学》,1989年1-2期。
《梁实秋年谱简编》,《文教资料简报》,1989年第2辑。
《〈围城〉的三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2辑。
《〈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
《雍容(幽默(简单味》,《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12期。
《〈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客家味:传统人文精神及其他》,《小说评论》,1990年第3期。
《略论胡风的文学批评》,《新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
《成仿吾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平议》,《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上海文论》,1992年第5期。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偏离》,《文学史》第1辑,1993年。
《沈从文怎样写鉴赏性评论》,《名作欣赏》,1993年第3期。
《李长之〈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对现代批评传统的重估》,《文论报》,1993年10月9日。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文学走向死亡?》,香港《大公报》,1993年7月14日。
《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术月刊》,1994年第5期。
《郭沫若其人其诗》,韩国《中国语文论丛》,1994年第7辑。
《剖析现代人的文化困扰:评〈废都〉》,《"废都"废谁》,1994年。
《境界》(英文),《TamKang Review》,Spring-Summer,1994。
《调整学术步履》,《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韩译本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
《朱光潜的诗美学与新诗理论辩正》,《求是学刊》,1994年第2期。
《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与重建构想》,《时代之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梁宗岱的"纯诗"理论》,《诗探索》,1995年第3期。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怀恋的月色--读〈水样的春愁〉》,《名作欣赏》,1997年第3期。
《春风沉醉郁达夫》,《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