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高等院校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3日 点击数: 字号:
计算机控制技术》   (2) 《微型机与传感器技术》   (3) 《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   (4) 《微型计算机原理·汇编与接口技术》   (5) 《计算机通信技术》   (6)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潘新民教授本人所开发的虚拟通信/网络实验系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课题,这在国内是没有先例的。2004年3月已经通过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目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孟雪梅,女,教授,博士生。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同年在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任教,曾任信息管理学院系主任、教授,学科带头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硕士生导师,省政协委员,兼任校民盟主委,校工会副主席等职。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硕士导师,专业负责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   主持和参加的省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12项,共主编参编专业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10余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和论文共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省教委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省高校人文社科奖3项,省教委优秀教材成果一等奖1项。此外,还获得过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一次。

生化工程系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生化工程系(或称理工学系),现有本科专业四个,分别是:   应用化学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   食品工程专业;   在建本科专业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光信息科学专业。   现有的四个本科专业为本系与福建师范大学本部化学与材料学院、物理与光电信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三个学院联合办学。学生前三年在本系就读,后一年到师大本部的上述三个学院就读。成绩合格者,获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符合条件者授福建师范大学学士学位。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在专职专任教师和专业负责人中,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在本系专职专任教师中,除2位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之外,其余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另外,除有在本院的专职专任教师外,还有福建师范大学本部上述三个学院的师资力量联合办学。   以院名誉院长陈兰荪教授为所长的环境与资源科学研究所,主要以本系师资力量为依托。   系教师除讲授本系有关专业的课程外,还为全院讲授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等方面的课程。   系高级职称队伍   系主任、电子工程专业教师:罗永光教授;   系副主任、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方幼兰教授;   环境科学专业负责人:苏玉萍教授;   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杨民和教授;   专职专任数学教师:张发秦教授;   专职专任数学教师:吴桂荣教授;   食品工程专业负责人:郑毅副教授   1.教研室主任、专职专任数学教师:黄其民副教授;   10专职专任物理学教师:黄金湘副教授;   11专职专任数学教师:黄嘉副教授;   ●肖华山,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2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获农学博士学位;2003年12月-2004年12月获国家 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访问学习。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2006获福建师范大学“师德之星”荣誉称号。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生长发育、植物组织培养、果树生理等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副院长。 方幼兰教授,中共党员,女,汉族,1945年6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1969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专业(五年制)。自1979年10月调入福建师范大学以来,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专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5年在上海参加了全国高级生化培训班,进修了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七门研究生课程,获得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颁发的结业证书。1985年9月至2003年8月在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工作,曾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会主席等职务。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工作,曾任生物大分子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职务。曾兼任福建省高校工程系列中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教授、生化工程系副主任、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兼任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方幼兰教授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生导师,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 《现代生物化学》 、 《生物大分子化学》 、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天然高分子化学》 等;讲授化学专业本科课程:《生物化学》 、 《仪器分析》 、 《仪器分析实验》 、 《大学化学实验》 、 《化妆品化学》 等。指导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多名;指导2001级学生“恒绿源”创业小组 《芦笋功能保健饮料》 获得第三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竞赛铜奖。 主要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有酶、酶抑制剂、植物多糖、植物皂甙、植物激素、烟碱以及医药中间体—茄尼醇等。近十几年来,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玫瑰茄皂甙的研究》 ;主持福建省科技厅项目 《芦笋多糖的研究》 、 《废次烟叶中茄尼醇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 等;主持福建省教育厅项目 《皂素天然香波的研制》 ;主持福建省产学研重点项目 《从废次烟叶中提取医药中间体——茄尼醇》 ;主持横向项目 《茄尼的市场调研》 等,均为课题负责人,共争取到科研经费近40万元。另与他人合作的项目3项,科研经费近10万元。已取得了3项科学技术鉴定成果与4项技术转让成果(转让费共65万元),均为第一作者。并发表了酶、酶抑制剂、植物多糖、植物皂甙、植物激素、烟碱以及医药中间体—茄尼醇等一系列论文,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
共9页 您在第5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26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