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外星人》掀起3D电影新浪潮
许多好莱坞电影人认为,如同声音和颜色一样,3D将真正清除观众和电影之间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我相信基本上每部电影都能受益于3D。”《指环王》的导演杰克逊说道,“作为一个制片人,我希望观众能真正融入到电影中去,而不仅仅是旁观它。只有3D可以帮助达到这种效果。”
数字技术给3D带来革命
算一算,这次3D的回归已经是该技术的第八次付诸应用了。至今,它尚未改变整个产业。第一个有立体感的电影在美国大萧条之前曾昙花一现。到上世纪50年代,《腊像院魔王》(1953年)等大片的出现,也曾让3D技术短暂的复兴过。此后,它们间歇性地出现在各种电影中,最著名的一次便是1973年的《安迪-沃霍尔的科学怪人》。
“对我来说,3D总是像来到城市的马戏团。”3D历史学家和电影业老手丹尼尔-赛慕斯说。赛慕斯曾致力早期的3D 技术开发,1969年他利用软轴3D技术、花费10万美元拍摄的《Starlets》总共赚了2700万,成为历史上利润最高的3D电影。赛慕斯嘲笑今天的数字3D技术和它们庞大的预算,“马戏团能总待在那吗?”他说,“当然不能咯,这样的话,观众就会减少,新意没了,马戏团也就只能走了。”
不过,如今的数字3D和2005年之前的模拟3D明显不同。那时,观众需要带着有红色和蓝绿色玻璃镜片的卡板眼镜。而且以往的3D也不如数字3D出色:影片颜色像洗过褪色的一般,有些观众还会感到头痛。此外,以往拍3D电影的设备都相当笨重。以前为了做一个3D画面,需要用到两台65毫米、150磅的摄像机同时拍一个场景。高分辨率的数字化技术的诞生改变了以上情况。卡梅隆和他的助手文斯-佩斯发展出一款3D拟像摄像机系统,这套系统更轻更小,价格也更低。“以前每一次拍电影,我在构思镜头的时候总会闭上一只眼睛,因为观众看到的是二维画面。” 斯皮尔伯格说道,“但拍《丁丁历险记》时,我两只眼睛都睁着。”
在影院方面,一家名叫Real-D的公司独领风骚。它出租一种在数字投影器前放置的数字遮盖系统,使两个框里的画面每秒转换144次来取得立体效果。这种新系统直接导致了老式的、造成观影者头晕目眩的卡板眼镜的退役,取而代之的是犹如大墨镜的塑料框眼镜。卡森伯格预言,“有一天,人们会买他们自己带去电影院的电影眼镜,就像人们打网球的时候带上球拍一样。”
影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要想播放数字3D电影,影院必须改模拟信号为数字信号,那就是说,将胶片换成数据信息。许多影院考虑到费用和安全,都不愿转变。2005年,迪士尼主席迪克-库克借《四眼天鸡》一片,率先打破这种僵局。大约有75家剧院换成了数字信号,以播放《四眼天鸡》。令人惊讶的是,3D剧院的票务收入是其它普通剧院的三到四倍(所有3D电影都能轻易变成2D,因此剧院会采用两种形式上映)。而今年,卡森伯格估计美国将有超过2000家剧院准备改制数字系统。
但是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人们会花15美元看一场电影吗?卡森伯格很乐观,他指出消费者即使在其它方面减少开支,不太会在低廉的娱乐方面少花钱。3D电影会动用观众更多的神经12月上映的《化身》将会对影院施加压力,使其彻底转向数字电影时代。斯皮尔伯格预言,《化身》将会是迄今为止最大的3D电影。超过1000个工作人员参与制作,花费超过2 亿美元,它会将3D电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化身》在面积足有16000平方英尺大的“水上飞机”修理库内拍摄。这部以未来为背景的影片中,许多场景都发生在一个名叫潘多拉的星球上。实际上,演员们在一个空的演播室里表演,而影片里潘多拉星球上的景象,则是由位于新西兰、曾为《指环王》制作特效的维塔工作室后期加上去的。
“即使我知道9英尺高的蓝色斑点外星人不可能是真的,但我还是很难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动画。那些场景太逼真,太引人入胜了,以至于第二天早上,我有种想要回到潘多拉星球的感觉,就好像真的存在这个星球一样。”有幸提前一睹《化身》风采的记者奎特纳说道。
卡梅隆并不吃惊记者的这种想法。他说有一种理论认为,“3D场景太接近于真实的体验,以至于它可以激发出脑海中的一种创造力,这个是2D场景所达不到的。”而他自己的理论是,3D电影会动用观众更多的神经。“这是有可能的,在观看完3D电影后,我觉得精疲力竭,但我完全乐在其中。” 奎特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