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科研、文物保护、古建维修、陈列展览、宣传教育、馆刊编辑出版、“以文补文”、安全保卫等工作。
1993年以来的改革,竞争和激励机制的确立,充分调动了全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各项成果连续不断,各种荣誉不期而至,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推进。
该馆先后有100余人次受到市级政府部门以上奖励。其中获部、省、市级政府奖励的50余人次。涌现出了自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市的“十大杰出青年”,省的“优秀青年”,文化部的先进工作者、优秀专家、全国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在该馆科研成果中,仅获省、部、市级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茅以升科技基金奖的就有35人次。馆刊《盐业史研究》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社科一级期刊。
馆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省市的“以文补文”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王爷庙音乐茶座被评为全国文明娱乐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步入不惑之年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将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不断开拓,积极创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再铸辉煌而努力奋斗!
盐史文物主要是反映井盐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契约、帐册和当时采用传统方式钻井的原始记录——岩口簿等。
在井盐生产工具和设备中,大量地是井盐钻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井盐凿治井工具130余种,约400多件。这些工具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有的长达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达数百公斤者,又有轻为几公斤的。
按用途分,凿治井工具包括用于正常钻进的钻头,用于特殊作业的钻头,打捞工具,补腔工具,测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几大类。在这些工具中,凿井工具长大粗重,锋刃钢利,既能适应钻凿不同岩层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满足井下特殊作业的要求,把盐井凿达上千米,这在当时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辉煌成就。
打捞工具则构思巧妙,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各具神通,能够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内的各种物件和排除井下发生的事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自贡盐场的工匠正是采用这些工具,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凿成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为人类文明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馆藏凿治井工具,既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载体,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和水平。
馆藏盐业契约和经营帐册亦是珍贵的盐业历史文物。馆藏盐业契约形成时间上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下至民国37年(1948年)。这两百多年间,正值中国封建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历史阶段,这些契约再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来自贡盐业的经营管理和井灶租佃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盐业经营帐册则系统地反映出井盐业的生产经营,是盐史文物中的珍品。
馆藏岩口簿是反映清代以来井盐凿井成就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钻前准备、凿井过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凿井的进尺,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等内容。岩口簿中保存的传统凿井工艺和地质资料是罕见的,是研究清代以来凿井工艺、地质钻井录井和古代科学技术的珍贵文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1976年4月,该馆创办了馆刊《井盐史通讯》,内部发行,不定期出版。到1985年底,共出刊14期。
1986年,随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馆刊《井盐史通讯》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故改名为《盐业史研究》,公开发行,不定期出版。
1988年改为季刊,定期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地区盐业、盐业科技、盐业经济、国外盐史、等。
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社科一级期刊。到2000年底止,共出刊53期。
1993年以来的改革,竞争和激励机制的确立,充分调动了全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各项成果连续不断,各种荣誉不期而至,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推进。
该馆先后有100余人次受到市级政府部门以上奖励。其中获部、省、市级政府奖励的50余人次。涌现出了自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市的“十大杰出青年”,省的“优秀青年”,文化部的先进工作者、优秀专家、全国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在该馆科研成果中,仅获省、部、市级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茅以升科技基金奖的就有35人次。馆刊《盐业史研究》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社科一级期刊。
馆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省市的“以文补文”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王爷庙音乐茶座被评为全国文明娱乐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步入不惑之年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将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不断开拓,积极创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再铸辉煌而努力奋斗!
馆藏
盐史文物主要是反映井盐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契约、帐册和当时采用传统方式钻井的原始记录——岩口簿等。 在井盐生产工具和设备中,大量地是井盐钻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井盐凿治井工具130余种,约400多件。这些工具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有的长达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达数百公斤者,又有轻为几公斤的。
按用途分,凿治井工具包括用于正常钻进的钻头,用于特殊作业的钻头,打捞工具,补腔工具,测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几大类。在这些工具中,凿井工具长大粗重,锋刃钢利,既能适应钻凿不同岩层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满足井下特殊作业的要求,把盐井凿达上千米,这在当时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辉煌成就。
打捞工具则构思巧妙,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各具神通,能够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内的各种物件和排除井下发生的事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自贡盐场的工匠正是采用这些工具,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凿成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为人类文明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馆藏凿治井工具,既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载体,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和水平。
馆藏盐业契约和经营帐册亦是珍贵的盐业历史文物。馆藏盐业契约形成时间上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下至民国37年(1948年)。这两百多年间,正值中国封建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历史阶段,这些契约再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来自贡盐业的经营管理和井灶租佃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盐业经营帐册则系统地反映出井盐业的生产经营,是盐史文物中的珍品。
馆藏岩口簿是反映清代以来井盐凿井成就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钻前准备、凿井过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凿井的进尺,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等内容。岩口簿中保存的传统凿井工艺和地质资料是罕见的,是研究清代以来凿井工艺、地质钻井录井和古代科学技术的珍贵文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馆刊简介
1976年4月,该馆创办了馆刊《井盐史通讯》,内部发行,不定期出版。到1985年底,共出刊14期。 1986年,随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馆刊《井盐史通讯》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故改名为《盐业史研究》,公开发行,不定期出版。
1988年改为季刊,定期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地区盐业、盐业科技、盐业经济、国外盐史、等。
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社科一级期刊。到2000年底止,共出刊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