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创办于1976年的馆刊《井盐史通讯》(内部发行),于1986年改名为《盐业史研究》,在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又改为季刊,定期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编辑出版馆刊的同时,从80年代中期起,该馆还陆续编辑、公开出版了《四川井盐史论丛》、《中国盐业史论丛》、《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当代盐业文选》等盐业史论丛和工具书。
这一时期,以《中国井盐科技史》、《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自贡市盐业志》为代表的一批井盐史和馆藏文物研究成果的出现,《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基本陈列的推出,以及馆刊的公开发行,在学术界和博物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季刊对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983年,我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博协会议上,将该馆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七个博物馆之一进行了介绍。1990年,该馆作为发起和主要承办单位,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一时期,该馆还开始了“以文补文”的探索,努力创造条件,为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后期以来,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发展,使“以文补文”初具规模。馆里在没要财政一分钱,没向银行贷一分钱,没有专门人才的条件下,挖掘潜力,艰苦创业,敢闯敢干,先后开办了10余个“补文”项目,为业务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2年以来,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锐意进取,深化改革,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制定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力争在本世纪或下个世纪初,把该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一流并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国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总目标,并把该馆的工作目标确定为:征集、收藏以井盐为主,包括海、湖、池盐在内的盐业历史文物和资料,开展盐业史研究,组织中国盐业史陈列和临时展览,普及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这一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我馆开始了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1993年,首先在馆内全面实行了改革。改革了旧的人事制度、行政管理、科研体制和分配制度;引入了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项业务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科研领域,从1993年开始,该馆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盐业史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先后组织编写和公开出版了《中国自贡盐》、《滇盐史论》(合作)、《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合作)、《中国古代钻井、采气技术》等专著和图书;实施了《中国盐业历史》、《中国盐业经济》、《中国盐文化》、《中国盐业史辞典》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盐业史研究的体系,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的系统研究,已完成《西秦会馆木雕、石雕艺术》一书,这是一部系统研究该馆建筑雕刻艺术的专著(待出版)。
在文物工作方面,1994年以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工作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又多次组织三峡库区、云南、河北、山西等地盐业考察,征集了一批井(矿)盐、海盐、池盐的文物、标本和资料,使该馆藏品逐渐丰富和完善。
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馆藏藏品的基础上,还加强了文物保护的力度,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实施科学保护。与四川省文化厅、成都科技大学联合进行了自贡盐业铁工具的防锈保护课题研究,研制出CLFJ防锈处理配方。1993年通过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并用于该馆古代钻治井工具群的保护,有效地遏制了这批文物的锈蚀,为科学地保护好这套世界唯一的古代钻治井工具提供了保证。此外,还进行了西秦会馆石刻保护技术研究和陶器修复技术研究。这些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成果,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文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1987年以来的陈列再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门庭冷落、观众滑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此,该馆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对基本陈列制盐部份进行了全面更新。采用现代陈列手法,运用立体的、开放的、大型景观式的表现手法,引入现代艺术光源,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成功地再现了汉代的井盐生产、鼎盛时期清代的天然气开采、制盐,以及当代先进的真空制盐。改造后的陈列一改过去盐业史陈列老气横秋的格调,增添了朝气和活力,使观众耳目一新,也开辟了专业博物馆陈列发展的新时代。
同时,还大力举办临时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1992年以来,先后举办临时展览100多个,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一时期,该馆的宣教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在宣教手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从传统的等观众上门“受教”,走向了走出馆门去“请”和“找”观众“授教”。首次与市内12所学校签定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约。签约之后,该馆千方百计引进和组织精品展览,做好接待、讲解、服务工作,使学生观众人次成倍增长。另外,馆里还派出专家、专业人员、讲解员奔赴部队、大中小学校宣讲盐业历史、名城自贡、书法艺术等。在“请”和“找”观众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
千年盐都,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其美丽的缩影。它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内涵,四十一年来迎送了数不清的中外观众和佳宾。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秦会馆和王爷庙就接待观众约600万人次。先后接待过万里、乔石、方毅、张爱萍、李铁映等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过巴金、任之恭、孙道临、赵忠祥、王锡爵、邵逸夫等知名人士。
此外,还对经营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落实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每年创“补文”收入20余万元,为馆的事业发展赢得了资金,大大缓解了经费短缺与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增强了事业发展的造血功能。
建馆以来,该馆还多次对馆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和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使这两座清代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道亮丽的丰采!
四十年后的今天,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及其附属建筑西秦公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全馆有正式职工50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31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设有6部两室一科,肩负着
这一时期,以《中国井盐科技史》、《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自贡市盐业志》为代表的一批井盐史和馆藏文物研究成果的出现,《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基本陈列的推出,以及馆刊的公开发行,在学术界和博物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季刊对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983年,我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博协会议上,将该馆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七个博物馆之一进行了介绍。1990年,该馆作为发起和主要承办单位,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一时期,该馆还开始了“以文补文”的探索,努力创造条件,为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后期以来,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发展,使“以文补文”初具规模。馆里在没要财政一分钱,没向银行贷一分钱,没有专门人才的条件下,挖掘潜力,艰苦创业,敢闯敢干,先后开办了10余个“补文”项目,为业务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2年以来,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锐意进取,深化改革,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制定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力争在本世纪或下个世纪初,把该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一流并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国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总目标,并把该馆的工作目标确定为:征集、收藏以井盐为主,包括海、湖、池盐在内的盐业历史文物和资料,开展盐业史研究,组织中国盐业史陈列和临时展览,普及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这一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我馆开始了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1993年,首先在馆内全面实行了改革。改革了旧的人事制度、行政管理、科研体制和分配制度;引入了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项业务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科研领域,从1993年开始,该馆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盐业史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先后组织编写和公开出版了《中国自贡盐》、《滇盐史论》(合作)、《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合作)、《中国古代钻井、采气技术》等专著和图书;实施了《中国盐业历史》、《中国盐业经济》、《中国盐文化》、《中国盐业史辞典》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盐业史研究的体系,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的系统研究,已完成《西秦会馆木雕、石雕艺术》一书,这是一部系统研究该馆建筑雕刻艺术的专著(待出版)。
在文物工作方面,1994年以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工作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又多次组织三峡库区、云南、河北、山西等地盐业考察,征集了一批井(矿)盐、海盐、池盐的文物、标本和资料,使该馆藏品逐渐丰富和完善。
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馆藏藏品的基础上,还加强了文物保护的力度,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实施科学保护。与四川省文化厅、成都科技大学联合进行了自贡盐业铁工具的防锈保护课题研究,研制出CLFJ防锈处理配方。1993年通过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并用于该馆古代钻治井工具群的保护,有效地遏制了这批文物的锈蚀,为科学地保护好这套世界唯一的古代钻治井工具提供了保证。此外,还进行了西秦会馆石刻保护技术研究和陶器修复技术研究。这些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成果,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文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1987年以来的陈列再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门庭冷落、观众滑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此,该馆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对基本陈列制盐部份进行了全面更新。采用现代陈列手法,运用立体的、开放的、大型景观式的表现手法,引入现代艺术光源,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成功地再现了汉代的井盐生产、鼎盛时期清代的天然气开采、制盐,以及当代先进的真空制盐。改造后的陈列一改过去盐业史陈列老气横秋的格调,增添了朝气和活力,使观众耳目一新,也开辟了专业博物馆陈列发展的新时代。
同时,还大力举办临时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1992年以来,先后举办临时展览100多个,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一时期,该馆的宣教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在宣教手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从传统的等观众上门“受教”,走向了走出馆门去“请”和“找”观众“授教”。首次与市内12所学校签定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约。签约之后,该馆千方百计引进和组织精品展览,做好接待、讲解、服务工作,使学生观众人次成倍增长。另外,馆里还派出专家、专业人员、讲解员奔赴部队、大中小学校宣讲盐业历史、名城自贡、书法艺术等。在“请”和“找”观众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
千年盐都,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其美丽的缩影。它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内涵,四十一年来迎送了数不清的中外观众和佳宾。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秦会馆和王爷庙就接待观众约600万人次。先后接待过万里、乔石、方毅、张爱萍、李铁映等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过巴金、任之恭、孙道临、赵忠祥、王锡爵、邵逸夫等知名人士。
此外,还对经营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落实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每年创“补文”收入20余万元,为馆的事业发展赢得了资金,大大缓解了经费短缺与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增强了事业发展的造血功能。
建馆以来,该馆还多次对馆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和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使这两座清代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道亮丽的丰采!
四十年后的今天,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及其附属建筑西秦公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全馆有正式职工50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31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设有6部两室一科,肩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