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毒理学替代法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毒素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医疗器械审评委员,国家环保部新化学品评审专家,是美国毒理学会、美国神经科学会、中国药理学会等学会的会员,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毒理学通讯》、《军事毒理学通讯》、《毒理学杂志》、《生态毒理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技术》等杂志编委。郝卫东,毒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毒理学专业。1990~1991年和1995~1996年在日本冈山大学做特别研究员,199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实验室做研究助理。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及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毒理学系主任,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兼任国际杂志“Environmen他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副主编,《癌变·畸变·突变》杂志副主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卫生研究》等杂志编委,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秘书长、致突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执委,亚洲环境诱变剂学会执委,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预防医学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等。近年来,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科技部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工作。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奖,1998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伍一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分子医学与遗传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分子毒理学实验室,专业方向为分子毒理学/分子医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毒理学、环境毒理学以及药物引起的神经疾病。主要研究兴趣在于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神经毒性机制;有机磷化合物引发迟发性神经毒性的分子机理及神经病靶脂酶的生理功能;低剂量环境化学物质的致癌机理;溶血卵磷脂及泛蛋白调节在神经毒性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等。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生物特别支持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目前,正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以化学杀虫剂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毒性效应机制研究以及食品安全中的关键问题——农药及内分泌干扰物的复合效应研究。已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558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