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毒理学替代法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毒理学替代法


  《毒理学替代法》
  基本信息
  · 页码:572 页
  · 版本:1版
  · 装帧:精装
  · 开本:16
  内容简介
  《毒理学替代法》是作者在多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收集归纳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并参考有关书籍,编著而成。全书共十八章,既全面介绍了已获验证并被广泛接受的毒理学替代法,也介绍了其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毒理学替代法方法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毒理学替代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般毒性、局部毒性和生物动力学评价的替代方法;主要靶器官和靶系统毒性评价的替代法;遗传毒性和致癌性评价的替代法;当前国际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涉及毒理基因组学、毒理蛋白质组学、毒理代谢组学和干细胞、转基因动物及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在毒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可供新药研发、药物毒理学、卫生毒理学、环境科学等毒理学研究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人员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毒理学替代法概述
  第一节 化学物质危险度评价概述
  第二节 3R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替代法的概念与内涵
  一、替代法的概念
  二、替代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替代方法的验证
  一、验证的目的与要求
  二、替代方法的验证过程
  第五节 替代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研究机构与相关社团组织
  二、主要学术刊物
  三、主要毒理学替代法进展
  四、我国毒理学替代法的研究
  第二章 一般毒性评价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概述
  一、急性毒性试验概念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三、急性毒性评价实验设计
  第二节 经典急性毒性试验
  一、经典急性毒性试验的意义
  二、国际上关于急性毒性试验的科学共识
  第三节 急性毒性分级
  第四节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一、固定剂量法
  二、上下法
  三、探针剂量法
  四、累积剂量设计法
  五、近似致死剂量法
  六、限量试验
  第五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一、亚慢性毒性试验
  二、慢性毒性试验
  第六节 体外方法在急性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一、体外细胞毒性数据预测体内急性毒性
  二、QSAR模型预测体内急性毒性
  三、生物动力学参数的体外检测
  第三章 局部毒性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皮肤解剖生理学特点与皮肤毒作用
  一、皮肤的生理学特点
  二、皮肤毒作用类型与机制
  第三节 皮肤腐蚀性体外试验
  一、人重组皮肤模型EPISKINTM
  二、人重组皮肤模型EpiDerm TM
  三、大鼠经皮电阻测定分析
  四、CORROSITEX删皮肤腐蚀性试验
  第四节 皮肤刺激性体外试验
  一、人重组皮肤模型EPISKIN TM
  二、人重组皮肤模型EpiDerm TM
  三、小鼠皮肤功能完整性试验
  四、非灌流猪耳试验
  五、皮肤刺激性的定量构效关系
  第五节 皮肤光毒性体外试验
  一、光毒性效应的机制
  二、光毒性试验体外替代方法
  第六节 皮肤过敏性评价
  一、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机制
  二、皮肤过敏性体外试验
  第七节 眼毒性评价
  一、眼睛的生理学特点
  二、眼睛激机制
  三、眼刺激体外替代试验
  第四章 生物动力学评价
  第五章 肝脏毒性评价
  第六章 肾脏毒性评价
  第七章 心脏毒性评价
  第九章 免疫毒性评价
  第十章 内分泌干扰物毒性评价
  第十一章 生殖发育毒性评价
  第十二章 遗传毒性和致癌性评价
  第十三章 毒理基因组学
  第十四章 毒理蛋白质组学
  第十五章 毒理代谢组学
  第十六章 胚胎干细胞的应用
  第十七章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第十八章 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
  作品评价
  本书既全面介绍了已获验证并被广泛接受的毒理学替代法,也介绍了其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毒理学替代法方法体系。
  作者介绍
  彭双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毒理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北京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1999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军事毒理学研究室主任。1999~2002年留学美国,在密西根州立大学药理学毒理学系从事神经毒理学研究。2002年任研究员。2004~2007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新药安全评价研究室主任、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卫生毒理学教研室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毒理学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研究领城为细胞与分子药理毒理,重点研究方向为毒理学替代法。先后主持与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全军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等。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在Mol Pharmacol,JPET和Toxicol&ApplPharmacol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6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军队杰出人才岗位津贴。多年从事药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GLP管理工作,主持完成多项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持的国家药物安全评价GLP技术平台的建设,负责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在2005年通过国家GLP认证检查。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多名。任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军事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1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