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组织的组织模式设计
3.5.5 信用、风险与冲突解决
3.5.6 信息密集性
3.5.7 新型的概念框架
3.5.8 劳动的不可分性
3.5.9 控制的间接性
第4章 网络组织的信息化管理
4.1 企业信息化的变迁
4.1.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4.1.2 信息化构建中的高失败率
4.2 网络组织的信息化服务
4.2.1 门户服务
4.2.2 数据服务
4.2.3 应用服务
4.2.4 接入服务
4.3 网络组织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4.3.1 关注重点,聚焦目标
4.3.2 实时响应,反应灵敏
4.3.3 随机应变,变化灵活
4.3.4 坚固可靠,弹性运营
4.4 网络组织信息化的构建环境
4.4.1 集成化
4.4.2 自动化
4.4.3 虚拟化
4.5 网络组织信息化的构建过程
4.5.1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一步——自我诊断
4.5.2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二步——调整价值链
4.5.3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三步——基于决策分析层的战略选择
4.5.4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四步——基于管理控制层的系统规划
4.5.5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五步——基于业务处理层的系统设计
4.5.6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六步——基于IT基础平台支撑层的系统实施
4.5.7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七步——贯穿各层的绩效管理
4.5.8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八步——纵向贯穿的知识管理
4.6 企业信息化下的组织协调运行机制
4.6.1 各层次间的有机联系
4.6.2 内部的协调运作
4.6.3 全面的整合过程
第5章 网络组织的集成管理模式
5.1 信息集成
5.1.1 信息集成的内容
5.1.2 信息集成的管理思想
5.2 应用集成
5.2.1 业务单元
5.2.2 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间的联系
5.2.3 应用集成战略
5.2.4 应用集成的步骤
5.2.5 应用集成的趋势
5.3 过程集成
5.3.1 过程集成的思想
5.3.2 项目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在过程集成中的作用
5.3.3 过程集成的方法
5.3.4 过程集成的案例
5.4 知识集成
5.4.1 全球创新者
5.4.2 知识整合者
5.4.3 执行者
5.4.4 地区创新者
5.5 企业集成
5.6 集成管理模式的特点
第6章 网络组织的商业模式转型
6.1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
6.2 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网络组织的商业模式对比
6.3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
6.3.1 关注搜索力
6.3.2 数字化管理
6.3.3 协同(产品)商务
6.3.4 商务智能
6.4 各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转型的敏感度
6.5 商业模式转型案例
6.5.1 戴尔公司的商业模式
6.5.2 IBM向网络组织转型的历程
6.6 现有模式向随需应变模式演进的步骤
第7章 网络社会的未来
7.1 互联网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7.2 网络社会的企业
7.2.1 企业的未来发展图景
7.2.2 企业在未来的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
7.3 网络组织的发展对未来社会及人类的影响
7.4 知识社会的到来
7.5 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
7.5.1 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7.5.2 各国的“创意产业”分类
7.5.3 创意产业链的发展阶段模型
7.5.4 对创意产业几个典型产业的产业链分析
7.6 我国企业的现状
7.6.1 设备利用率低,人员富余,企业资源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
7.6.2 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导致成本大幅度上升
7.6.3 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导致企业之间无序的竞争
7.6.4 业务处理集成度低,使业务运作成本高、速度慢
7.7 跨国公司在华的业务整合趋势
7.7.1 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中国“全球制造基地”
7.7.2 将业务重组纳入全球生产体系
7.7.3 加强与内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积极应对进口冲击
7.8 启示、战略思考与建议
7.8.1 面向企业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7.8.2 政府面临的战略思考
参考文献
书摘
第1章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环境1.1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及其在商业上广泛而快速的应用令人惊叹。仅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互联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相比之下收音机、电视机及电脑达到这一规模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这个覆盖全球的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向人们预示了巨大和潜在的商业价值: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互联网既可迅速地为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用户提供海量的商业信息;也可以让不起眼的小企业瞬间变成“跨国公司”。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出现就像当年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及装配线的出现一样,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经济时代。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早就有所察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及《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他们在这两本书中曾分别指出:“人类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和几百年的工业社会,即将进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对这个新经济形态的命名,学者们看法不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新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称之为“知识经济”;美国国会及商务部在其报告中称之为“数字经济”;也有专家学者称之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或“互联网经济”。我国著名学者成思危教授对新经济的含义和特点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了概括:知识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本书补充一个侧面,即创意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导向。
1.1.1 知识经济
①企业从全能生产到专注于某个环节的生产、面向过程的生产或灵活生产,传统的产权关系转变为脑体产业分离的契约式合作方式,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②知识重复使用的边际成本很低。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越高,其实际利润越大。因此,国际贸易中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