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西校门
学校历史
国立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国立北京大学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国立北京大学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至1949年的学校名称。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日本占领时代,学校的校地、房子和大批图书、仪器留在北京,还有4位因身心或家庭等因素没有随国民党政府迁移的老教授:周作人、孟森、马裕藻、冯祖荀,就是所谓“留平教授”。
五四运动中的北大师生撤退前最后1任校长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和《新潮》里谈到委托周作人留守的经过。日本人控制华北期间,整合了医学院、北平大学农学院以及北洋工学院留在北平的部分师资和学生,号称“恢复”北京大学,在1939年1月3日派汤尔和任总监督,主理校务,1月12日聘原图书馆领导周作人任图书馆馆长,3月28日聘周作人兼“文学院筹备员”,文学院成立后,周作人出任文学院院长。
1940年,汤尔和升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钱稻孙出任校长(新职称),同年11月汤尔和病逝,1941年周作人升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校长钱稻孙兼文学院院长(并曾兼农学院院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结束本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5年9月4日发表胡适出任校长,当时胡适还在美国办外交,委由傅斯年代理,傅把汪精卫政权时代全部的教职员
周恩来视察北大
全都开除,1946年7月才把校务交给胡适。胡适在1948年12月15日搭国民党政府专机逃到南京。1949年2月,北平解放,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出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年4月,胡适从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坐船离开中国,经日本到达美国(最后在纽约定居),他的爱人江冬秀已先被送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立北京大学最后1任校长是汤用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学校迳名为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历史沿革
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吴梅先生所作校歌[1]
1.渊源
论及北京大学渊源,胡适、冯友兰、任继愈、季羡林等几位学术大师都认为:北大历史当从汉代太学算起。季羡林教授在《从太学到北大》里写道:“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在将近两千年悠长的历史上,太学和国子监这个传统——我姑名之曰学统——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断过。……中国的学统从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京师大学堂,最后转为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决无意为北大争正统,争最高学府的荣衔。……但是,我也算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事实如此,我不得不如此说尔。”可以说,北京大学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
2.清末民初: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校(1898-1916)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但举步维艰。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不拘成例,延揽人才,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04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辛亥革命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