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京大学
管面临极大困难,学校师生们经过努力,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电子仪器厂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地球物理学系与兄弟单位一起在未名湖畔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卫星云图接收站,多项成就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5年初,北京大学建起了但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大学图书馆(即今北大图书馆西馆)。
9.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京大学(1977-2000)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大学百废待兴。从1977年12月开始,北大先后开展了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复查、改正1957年错划右派和解决1959年反右倾遗留问题等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北大迎来了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新生,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大学师生力争走在时代前列。1981年3月20日,为庆祝中国男排的胜利,北大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时代强音迅速传遍全国各地。1984年10月1日,7000多名师生参加建国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1986年8月,丁石孙校长在全校中层干部会上作了《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北大前进步伐》的工作报告,自此,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便成为北大人不懈的追求。1996年10月,北京大学作为首批两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逐步走出几年来的沉闷局面;1998年,北京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成为北大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5月4日的庆祝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强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985”工程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以此为契机,继往开来,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北大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1978年心理学专业独立建系,地质地理系分为地质系和地理系,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1985年成立北京大学第一个学院——经济学院,这是北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1986年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由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李政道教授任主任。1993年生物学系扩建为生命科学学院,陈章良教授任院长,在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中心基础上成立工商管理学院(后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任院长;1994年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任主任;1995年分别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1996年成立国际关系学院;1999年法律系改为法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基础上成立外国语学院;2000年成立天文学系和教育学院,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特别是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实现了历史的回归,韩启德院士任医学部主任,学校整体实力得到加强。
这一时期,北京大学取得了一大批杰出的成就,其中廖山涛院士完成的“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王选院士领导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学系测定的锢、锑、铕、铈原子量被接受为原子量国际标准,是我国科技史上的第一次;中国第一个磁光阱诞生于北大,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激光冷却获得超冷气体原子这一世界尖端的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出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印刷术的第三次革命;季羡林教授完成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中文翻译,冯友兰教授《中国哲学史新编》、陈岱孙教授《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厉以宁教授《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罗荣渠教授《现代化新论》、孙钦善教授《中国古文献史》、肖蔚云教授《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制度》、费孝通教授《行行重行行》等一大批优秀学术著作问世;考古系发现的辽宁金牛山人类遗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此同时,北大教授也频频出现在国际领奖台上,1986年廖山涛教授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次颁发的数学奖,1991年号称“小诺贝尔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被陈章良教授捧走,1995年王选教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0.今日北大(2001-今)
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2000年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4年首批五个试点国家实验室公布,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名列其中,2005年北京国际数学中心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筹建;“985”二期工程启动,北京大学提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动各方面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北京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方针,随后工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艺术学院先后成立,展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全新思路。与1952年后的北大相比,目前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医药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北京大学拥有全国高校中第一流的师资队伍。2001年,王选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全国普通高校中的国家“最高”获得者;2005年,徐光宪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是继侯仁之院士之后的我校又一位获奖者;一大批教授在国内外频获大奖。截至目前,北大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位,北大的中科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目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同时,北京大学授予23位教授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享受两院院士待遇;14位教授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此外,北京大学现有95位“长江学者”(包括64位特聘教授、31位讲座教授),其中有人文社科“长江学者”13位;10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创新研究群体,8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08位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4位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
9.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京大学(1977-2000)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大学百废待兴。从1977年12月开始,北大先后开展了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复查、改正1957年错划右派和解决1959年反右倾遗留问题等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北大迎来了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新生,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大学师生力争走在时代前列。1981年3月20日,为庆祝中国男排的胜利,北大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时代强音迅速传遍全国各地。1984年10月1日,7000多名师生参加建国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1986年8月,丁石孙校长在全校中层干部会上作了《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北大前进步伐》的工作报告,自此,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便成为北大人不懈的追求。1996年10月,北京大学作为首批两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逐步走出几年来的沉闷局面;1998年,北京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成为北大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5月4日的庆祝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强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985”工程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以此为契机,继往开来,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北大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1978年心理学专业独立建系,地质地理系分为地质系和地理系,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1985年成立北京大学第一个学院——经济学院,这是北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1986年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由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李政道教授任主任。1993年生物学系扩建为生命科学学院,陈章良教授任院长,在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中心基础上成立工商管理学院(后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任院长;1994年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任主任;1995年分别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1996年成立国际关系学院;1999年法律系改为法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基础上成立外国语学院;2000年成立天文学系和教育学院,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特别是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实现了历史的回归,韩启德院士任医学部主任,学校整体实力得到加强。
这一时期,北京大学取得了一大批杰出的成就,其中廖山涛院士完成的“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王选院士领导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学系测定的锢、锑、铕、铈原子量被接受为原子量国际标准,是我国科技史上的第一次;中国第一个磁光阱诞生于北大,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激光冷却获得超冷气体原子这一世界尖端的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出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印刷术的第三次革命;季羡林教授完成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中文翻译,冯友兰教授《中国哲学史新编》、陈岱孙教授《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厉以宁教授《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罗荣渠教授《现代化新论》、孙钦善教授《中国古文献史》、肖蔚云教授《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制度》、费孝通教授《行行重行行》等一大批优秀学术著作问世;考古系发现的辽宁金牛山人类遗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此同时,北大教授也频频出现在国际领奖台上,1986年廖山涛教授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次颁发的数学奖,1991年号称“小诺贝尔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被陈章良教授捧走,1995年王选教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0.今日北大(2001-今)
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2000年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4年首批五个试点国家实验室公布,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名列其中,2005年北京国际数学中心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筹建;“985”二期工程启动,北京大学提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动各方面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北京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方针,随后工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艺术学院先后成立,展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全新思路。与1952年后的北大相比,目前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医药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北京大学拥有全国高校中第一流的师资队伍。2001年,王选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全国普通高校中的国家“最高”获得者;2005年,徐光宪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是继侯仁之院士之后的我校又一位获奖者;一大批教授在国内外频获大奖。截至目前,北大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位,北大的中科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目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同时,北京大学授予23位教授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享受两院院士待遇;14位教授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此外,北京大学现有95位“长江学者”(包括64位特聘教授、31位讲座教授),其中有人文社科“长江学者”13位;10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创新研究群体,8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08位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4位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