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京大学
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返。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6.胡适时代的北京大学(1946-1949)
1945年,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到任前由傅斯年代理校长。北京大学重返红楼,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据时期扶植的伪北京大学,日聘教师一律斥退不用,完成了北大复员北平的工作。194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此时的北京大学有六个学院: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农学院(院长俞大绂)、医学院(院长马文昭)、工学院(院长马大猷),设33个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胡适校长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十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参见夏鼐《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分析》);同时胡适还筹划邀请包括钱三强、吴健雄、胡宁、张文裕、张宗燧等九位“极一时之选”的物理学家到北大建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九位教授均应允来北大)。此时的北京大学学科设置齐备,实力盛极一时。
然而时局突变,1948年胡适等人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1963年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2]
7.院系调整:建国初期的北大(1949-1965)
1949年l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28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北大,5月4日,以汤用彤任主席的校务委员会成立。1951年6月l日,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出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至国外,一大批优秀学子纷纷回国,如吴文俊、王湘浩、黄昆、朱光亚、胡宁、唐敖庆、徐光宪、高小霞等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这是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间的人员及设备的调整。北京大学实力首屈一指的地质系和农学院分别参与合并为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后从中分离出北京林学院,今中国林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来的北京医科大学),法律学系和政治学系参与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教育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语言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分别是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均有来自北大院系专业的组分,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等也遍布北大教师援建的身影;中国科学院也从北京大学等高校抽调多位教授参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在院系调整中调出北京大学的师生中有70余位后来荣膺两院院士。同时,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主体部分及其他部分高校的相关系科并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校名撤销,北京大学迁至原燕京大学校址,即今燕园。
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共有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中文、历史学、哲学、西语、东语、俄语、经济学等12个系、33个专业和7个专修科,成为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一批知名学者云集北大。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首批233位学部委员(即院士),其中北大在任教授28位,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院系调整直接奠定了今天各大学的基本学科设置和实力的基础,奠定了中国高校的基本格局。北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直执全国大学之牛耳,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仅首届毕业生就涌现出五位两院院士。1956年,根据国家规划,集中北京大学等五校师生,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在北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养了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北大于1954年、1956年、1960年分别恢复、重建了法律学系、图书馆学系和政治学系,1958年物理系分为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无线电电子系,至此北京大学共设置18个系。
这一时期,北京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马寅初校长对于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系统阐述了中国人口剧增的严峻情况,提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的观点。他的观点受到错误的批判,但他坚持真理,发表文章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是北大精神在新时期的代表。
同时,北大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化学系教师季爱雪、邢其毅等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于1965年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标志着人类首次合成蛋白质。另外,周培源教授的湍流理论研究、廖山涛教授的微分动力系统研究以及胡宁教授等与兄弟单位合作完成的基本粒子“层子模型”等,都是一批杰出的成就。
1949-1965年间,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各条战线中的骨干。其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100余人,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选院士、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等。
8.文革中的北京大学(1966-1976)
196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1963年由哈尔滨市委调入)等人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诬陷、攻击北京大学党委和北京市委。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根据毛主席的批示,全文播发了这张大字报;当晚,华北局向北京大学派驻工作组。9月11日,以聂元梓为主任的文化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北京大学被冠以各种罪名,陷入到严重的灾难之中,一大批教师和干部被打成“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残酷迫害;教学和科研工作收到严重破坏,被迫停课、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1970-1976年,按中央规定,北京大学连续招生七届工农兵学员。
尽
6.胡适时代的北京大学(1946-1949)
1945年,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到任前由傅斯年代理校长。北京大学重返红楼,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据时期扶植的伪北京大学,日聘教师一律斥退不用,完成了北大复员北平的工作。194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此时的北京大学有六个学院: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农学院(院长俞大绂)、医学院(院长马文昭)、工学院(院长马大猷),设33个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胡适校长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十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参见夏鼐《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分析》);同时胡适还筹划邀请包括钱三强、吴健雄、胡宁、张文裕、张宗燧等九位“极一时之选”的物理学家到北大建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九位教授均应允来北大)。此时的北京大学学科设置齐备,实力盛极一时。
然而时局突变,1948年胡适等人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1963年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2]
7.院系调整:建国初期的北大(1949-1965)
1949年l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28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北大,5月4日,以汤用彤任主席的校务委员会成立。1951年6月l日,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出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至国外,一大批优秀学子纷纷回国,如吴文俊、王湘浩、黄昆、朱光亚、胡宁、唐敖庆、徐光宪、高小霞等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这是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间的人员及设备的调整。北京大学实力首屈一指的地质系和农学院分别参与合并为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后从中分离出北京林学院,今中国林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来的北京医科大学),法律学系和政治学系参与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教育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语言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分别是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均有来自北大院系专业的组分,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等也遍布北大教师援建的身影;中国科学院也从北京大学等高校抽调多位教授参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在院系调整中调出北京大学的师生中有70余位后来荣膺两院院士。同时,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主体部分及其他部分高校的相关系科并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校名撤销,北京大学迁至原燕京大学校址,即今燕园。
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共有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中文、历史学、哲学、西语、东语、俄语、经济学等12个系、33个专业和7个专修科,成为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一批知名学者云集北大。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首批233位学部委员(即院士),其中北大在任教授28位,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院系调整直接奠定了今天各大学的基本学科设置和实力的基础,奠定了中国高校的基本格局。北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直执全国大学之牛耳,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仅首届毕业生就涌现出五位两院院士。1956年,根据国家规划,集中北京大学等五校师生,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在北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养了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北大于1954年、1956年、1960年分别恢复、重建了法律学系、图书馆学系和政治学系,1958年物理系分为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无线电电子系,至此北京大学共设置18个系。
这一时期,北京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马寅初校长对于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系统阐述了中国人口剧增的严峻情况,提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的观点。他的观点受到错误的批判,但他坚持真理,发表文章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是北大精神在新时期的代表。
同时,北大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化学系教师季爱雪、邢其毅等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于1965年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标志着人类首次合成蛋白质。另外,周培源教授的湍流理论研究、廖山涛教授的微分动力系统研究以及胡宁教授等与兄弟单位合作完成的基本粒子“层子模型”等,都是一批杰出的成就。
1949-1965年间,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各条战线中的骨干。其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100余人,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选院士、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等。
8.文革中的北京大学(1966-1976)
196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1963年由哈尔滨市委调入)等人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诬陷、攻击北京大学党委和北京市委。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根据毛主席的批示,全文播发了这张大字报;当晚,华北局向北京大学派驻工作组。9月11日,以聂元梓为主任的文化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北京大学被冠以各种罪名,陷入到严重的灾难之中,一大批教师和干部被打成“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残酷迫害;教学和科研工作收到严重破坏,被迫停课、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1970-1976年,按中央规定,北京大学连续招生七届工农兵学员。
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