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
豚的研究和保护,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7 月 19 日 ,水生所又接到 陈竺副院长的电话指示,要求水生所认真研究、总结淇淇的饲养经验和死因,形成报告。就白鱀豚今后的保护工作和思路加以研究。
6 、水生所表示要继续做好白鳍豚保护工作
7 月 16 日 ,水生所副所长、鲸类专家王丁博士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表示:淇淇虽然离开我们,但并不意味着白鱀豚保护工作的终结。淇淇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要加快保护工作的步伐,因为长江中还生存淇淇的同伴以及近亲长江江豚,它们正濒临灭绝的边缘。水生所作为长期从事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单位,深知任重道远;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支持和关心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7 月 23 日 ,水生所向中科院提交了专题报告,提出了水生所今后白鱀豚研究与保护工作的思路: 1 、继续积极与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配合,坚定不移地推动“白鳍豚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 2 、配合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再引白鳍豚进入白鱀豚馆,展开繁殖方面的研究; 3 、继续加强就地保护; 4 、抓紧时机,开展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与保护工作; 5 、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条件,适当开展其他珍稀鲸类动物和其他珍稀水生动物的研究; 6 、进一步开展与白鱀豚有关的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
豚到中年 形单影只
1999年,“三•八”刚过,从武汉中科院水生所传来消息, “淇淇”近来食欲不好。以往一顿饭的5斤鱼三口两口就吃完了,可最近10分钟过去了,它的饭筒里还剩下好几条。
原来,每年的3-6月是其发情期,它已经孤独地在所里生活了18年零3个月。
“淇淇”是一头白鳍豚。它的知名度很高,因为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全世界就这一头。白鳍豚,只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它和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说到知名度,白鳍豚当然远远赶不上大熊猫。不过,要论起辈份,大熊猫的存在只有五六百万年,白鳍豚在地球上可生活了2500万年左右了。
白鳍豚在公元2000万年前离开海洋进入长江。公元200年前,《尔雅》中出现关于白鳍豚的描述,并称它为“长江女神”。科学家们相信,当时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至少超过5000头。到了1979年,中国政府将白鳍豚定为“濒危水生动物”。1986年,中国专家在国际会议上宣布,白鳍豚已不足300头。同年,白鳍豚被国际自然环保联盟列为世界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1993年,有关专家再次发出警告,白鳍豚数量已不足百头。
“淇淇”是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湖北嘉鱼县渔民捕获的。它的脖子上至今还留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
1996年,“淇淇”得了非常严重的肝坏死,肝功能GPT正常值应为十几,“淇淇”最高时超过1000。整整4个月,“淇淇”靠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转危为安。
1997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了“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随后,北京、江苏、香港的一些“绿家园志愿者”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看望了“淇淇”。当时学生们问科学工作者:对“淇淇”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科学家们回答说:赶快给它找个“女朋友”。现在“淇淇”发情的表现很明显,特别是春夏之交时,身体都变红了,并发出尖叫声,烦躁不安地绕着池子很快地游、打水,行为比较复杂。一个动物单独养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可能有的变态行为,“淇淇”都出现了。据目前科学研究表明,白鳍豚的寿命是30多年,“淇淇”已是“豚”到中年。
女友“珍珍”英年早逝
几年前,国际上一些捕海豚的专家在长江考察后宣布:长江水面复杂,以他们的经验看不适于江上捕豚。
不过,带着为国争光的心劲儿,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的华元渝教授组织了两支渔民队伍,从捕江豚开始练手。到1996年,第一次一下子就围住了9头白鳍豚。站在严冬的江水里,渔民们拉着大网,硬是在水里和豚一起挣扎着。华教授说当时他有一个失误,捕之前他问渔民,如果把豚围住了,你们有没有办法捕起来。渔民们说:祖祖辈辈都是打渔的,只要围住没有起不来的?那天刚围到豚时,人们个个开心得不得了。可围得太大了,水流得又太快,沙滩上打不了锚,40多人怎么也拉不动,所有的人都被豚拉到水里了,水没到了胸,人一个个地都浮起来了,可谁也不松手中的绳子,华教授的嗓子都喊哑了,拼命叫大家把网放掉。最后实在是没有力气,眼睁睁地看着9头活蹦乱跳的豚捕出水面后又全都跑了,渔民们也一个个哭成泪人。好不容易围住的呀,那么多豚,那么可爱。
1996年3月31日,在我们国家保护白鳍豚的大事记中,这是值得记住的一天,中国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为了保护白鳍豚而捕到了它们。那天,华教授带队发现两群白鳍豚,一群9头,一群7头。吸取了上次的经验,他们用切割的办法只围住了其中的3头,这显然是一个家族。围住后大家都非常激动,一个个忍不住往水里跳。3月份,水温14°,人下去浑身像刀割一样。其中一人下去后活活冻僵了,被人救起来。
当时捕豚有指标:两头。尽管知道人家是一个家族,也必须放掉一头。为了给“淇淇”找伴,决定捕两头雌性的。先捕起来的一头取名“莲莲”,有人说是母的;又捕上来的一头小的,后取名“珍珍”,是母的。捕到了两头“母的”,皆大欢喜。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白鳍豚的家族观念那么强。人们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两头豚运走后,剩下的那头一直在那里转,直到第二天还在那段江里游来游去,孤独无助地哀嚎着。豚也是有灵性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把人家好端端的一个家给拆散了。
非常遗憾,“莲莲”是公的,和“珍珍”是父女。刚捕回来的“珍珍”因病没有力气浮出水面呼吸,“莲莲”怕“珍珍”憋死,就帮着女儿把它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呼。可“莲莲”自己却从捕上来后就绝食,终于又饿死在我们人类的手中。在短短的时间里,“珍珍”先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孤零零地活在人世间。
“珍珍”来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和“淇淇”见面时,“淇淇”在池子里已经养了4年,没有接触过任何同类。它初看到“珍珍”时非常紧张。一开始还没把它们放在一块,而是放在两个池子里,中间有一个过道。豚在里面可以交换信息。刚开始两只豚都紧张得不吃东西。后来它们慢慢往过道边上游,你看我,我看你,头对头好像互相观察。工作人员在水里放了一个水听器,能在水下采集信号。在众多信号中,有一种就是互相之间通信儿的信号,说明它们之间正频繁联络,沟通信息。有一天早上,工作人员发现“珍珍”游到“淇淇”的池子里去了。刚游进去时“淇淇”很紧张,在一个小地方使劲转,不愿意过去。大概两三天后,它们才慢慢熟悉了,那种呼唤声也没有了。
“珍珍”和“淇淇”共同生活时性未成熟。在它们都还没来得及感受“男欢女乐”时,“珍珍”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当初捕到“珍珍”时,激动得跳到水里以至于冻僵了的那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知道这一消息时,泪水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为了捕到白鳍豚,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守在江里了解白鳍豚的习性。数九寒天,他们冻着过;三伏天,他们被蚊子咬得皮肤像纱窗似的。夜里看不到白鳍豚,他们练就出了辨别江豚和白鳍豚声音的本事:“呼哧、呼哧”的是江豚;“嘘哧、嘘哧”的是白鳍豚。
7 月 19 日 ,水生所又接到 陈竺副院长的电话指示,要求水生所认真研究、总结淇淇的饲养经验和死因,形成报告。就白鱀豚今后的保护工作和思路加以研究。
6 、水生所表示要继续做好白鳍豚保护工作
7 月 16 日 ,水生所副所长、鲸类专家王丁博士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表示:淇淇虽然离开我们,但并不意味着白鱀豚保护工作的终结。淇淇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要加快保护工作的步伐,因为长江中还生存淇淇的同伴以及近亲长江江豚,它们正濒临灭绝的边缘。水生所作为长期从事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单位,深知任重道远;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支持和关心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7 月 23 日 ,水生所向中科院提交了专题报告,提出了水生所今后白鱀豚研究与保护工作的思路: 1 、继续积极与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配合,坚定不移地推动“白鳍豚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 2 、配合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再引白鳍豚进入白鱀豚馆,展开繁殖方面的研究; 3 、继续加强就地保护; 4 、抓紧时机,开展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与保护工作; 5 、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条件,适当开展其他珍稀鲸类动物和其他珍稀水生动物的研究; 6 、进一步开展与白鱀豚有关的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
豚到中年 形单影只
1999年,“三•八”刚过,从武汉中科院水生所传来消息, “淇淇”近来食欲不好。以往一顿饭的5斤鱼三口两口就吃完了,可最近10分钟过去了,它的饭筒里还剩下好几条。
原来,每年的3-6月是其发情期,它已经孤独地在所里生活了18年零3个月。
“淇淇”是一头白鳍豚。它的知名度很高,因为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全世界就这一头。白鳍豚,只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它和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说到知名度,白鳍豚当然远远赶不上大熊猫。不过,要论起辈份,大熊猫的存在只有五六百万年,白鳍豚在地球上可生活了2500万年左右了。
白鳍豚在公元2000万年前离开海洋进入长江。公元200年前,《尔雅》中出现关于白鳍豚的描述,并称它为“长江女神”。科学家们相信,当时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至少超过5000头。到了1979年,中国政府将白鳍豚定为“濒危水生动物”。1986年,中国专家在国际会议上宣布,白鳍豚已不足300头。同年,白鳍豚被国际自然环保联盟列为世界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1993年,有关专家再次发出警告,白鳍豚数量已不足百头。
“淇淇”是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湖北嘉鱼县渔民捕获的。它的脖子上至今还留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
1996年,“淇淇”得了非常严重的肝坏死,肝功能GPT正常值应为十几,“淇淇”最高时超过1000。整整4个月,“淇淇”靠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转危为安。
1997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了“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随后,北京、江苏、香港的一些“绿家园志愿者”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看望了“淇淇”。当时学生们问科学工作者:对“淇淇”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科学家们回答说:赶快给它找个“女朋友”。现在“淇淇”发情的表现很明显,特别是春夏之交时,身体都变红了,并发出尖叫声,烦躁不安地绕着池子很快地游、打水,行为比较复杂。一个动物单独养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可能有的变态行为,“淇淇”都出现了。据目前科学研究表明,白鳍豚的寿命是30多年,“淇淇”已是“豚”到中年。
女友“珍珍”英年早逝
几年前,国际上一些捕海豚的专家在长江考察后宣布:长江水面复杂,以他们的经验看不适于江上捕豚。
不过,带着为国争光的心劲儿,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的华元渝教授组织了两支渔民队伍,从捕江豚开始练手。到1996年,第一次一下子就围住了9头白鳍豚。站在严冬的江水里,渔民们拉着大网,硬是在水里和豚一起挣扎着。华教授说当时他有一个失误,捕之前他问渔民,如果把豚围住了,你们有没有办法捕起来。渔民们说:祖祖辈辈都是打渔的,只要围住没有起不来的?那天刚围到豚时,人们个个开心得不得了。可围得太大了,水流得又太快,沙滩上打不了锚,40多人怎么也拉不动,所有的人都被豚拉到水里了,水没到了胸,人一个个地都浮起来了,可谁也不松手中的绳子,华教授的嗓子都喊哑了,拼命叫大家把网放掉。最后实在是没有力气,眼睁睁地看着9头活蹦乱跳的豚捕出水面后又全都跑了,渔民们也一个个哭成泪人。好不容易围住的呀,那么多豚,那么可爱。
1996年3月31日,在我们国家保护白鳍豚的大事记中,这是值得记住的一天,中国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为了保护白鳍豚而捕到了它们。那天,华教授带队发现两群白鳍豚,一群9头,一群7头。吸取了上次的经验,他们用切割的办法只围住了其中的3头,这显然是一个家族。围住后大家都非常激动,一个个忍不住往水里跳。3月份,水温14°,人下去浑身像刀割一样。其中一人下去后活活冻僵了,被人救起来。
当时捕豚有指标:两头。尽管知道人家是一个家族,也必须放掉一头。为了给“淇淇”找伴,决定捕两头雌性的。先捕起来的一头取名“莲莲”,有人说是母的;又捕上来的一头小的,后取名“珍珍”,是母的。捕到了两头“母的”,皆大欢喜。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白鳍豚的家族观念那么强。人们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两头豚运走后,剩下的那头一直在那里转,直到第二天还在那段江里游来游去,孤独无助地哀嚎着。豚也是有灵性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把人家好端端的一个家给拆散了。
非常遗憾,“莲莲”是公的,和“珍珍”是父女。刚捕回来的“珍珍”因病没有力气浮出水面呼吸,“莲莲”怕“珍珍”憋死,就帮着女儿把它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呼。可“莲莲”自己却从捕上来后就绝食,终于又饿死在我们人类的手中。在短短的时间里,“珍珍”先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孤零零地活在人世间。
“珍珍”来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和“淇淇”见面时,“淇淇”在池子里已经养了4年,没有接触过任何同类。它初看到“珍珍”时非常紧张。一开始还没把它们放在一块,而是放在两个池子里,中间有一个过道。豚在里面可以交换信息。刚开始两只豚都紧张得不吃东西。后来它们慢慢往过道边上游,你看我,我看你,头对头好像互相观察。工作人员在水里放了一个水听器,能在水下采集信号。在众多信号中,有一种就是互相之间通信儿的信号,说明它们之间正频繁联络,沟通信息。有一天早上,工作人员发现“珍珍”游到“淇淇”的池子里去了。刚游进去时“淇淇”很紧张,在一个小地方使劲转,不愿意过去。大概两三天后,它们才慢慢熟悉了,那种呼唤声也没有了。
“珍珍”和“淇淇”共同生活时性未成熟。在它们都还没来得及感受“男欢女乐”时,“珍珍”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当初捕到“珍珍”时,激动得跳到水里以至于冻僵了的那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知道这一消息时,泪水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为了捕到白鳍豚,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守在江里了解白鳍豚的习性。数九寒天,他们冻着过;三伏天,他们被蚊子咬得皮肤像纱窗似的。夜里看不到白鳍豚,他们练就出了辨别江豚和白鳍豚声音的本事:“呼哧、呼哧”的是江豚;“嘘哧、嘘哧”的是白鳍豚。
上一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03-18 ]
下一篇:潘孝硕[ 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