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潘孝硕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个人简介

  

潘孝硕
  (1910—1988)
  潘孝硕,1910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20年入湖州绉业小学。1924年进湖州的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这是一所私立的教会学校,注重自然科学(理科)的教学。1928年夏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1933年夏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进入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员。最初在丁西林领导下参加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的建台和地磁观测工作。1934年我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施汝为从美国回国,受聘到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开展物质磁性研究工作。潘孝硕便被调到施汝为组从事磁学研究工作。从此,我国便开始了磁学研究工作。


个人履历

  1938年初,潘孝硕赴美留学。在美国著名磁学家F.毕特(Bit-ter)指导下攻读学位。1939年2月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硕士学位,1943年2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前,曾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工业合作部研究员,哈佛大学水下声实验所研究员,新伦敦美国海军部水下声实验所研究员,从事探测潜艇的声纳装置中有关磁致伸缩超声器件的研究。
  1946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和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年夏调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南京分部)任研究员,再次与施汝为一起从事并发展了磁学研究工作。1951年底到1952年夏,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土改工作团成员之一,赴广西参加“土改”。而后,随着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合并,迁到北京。在以后的30多年里,他一直从事磁学研究,并在大部分时间里担任磁学研究室的领导,对开展我国磁学和磁性材料的研究、指导大学的磁学教学和磁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长期领导物理研究所磁学室的研究工作
  潘孝硕是我国近代磁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37年他和施汝为合作发表的《各向同性铁磁体的磁性》,是潘孝硕在国内的第一篇磁学研究论文。在美国期间,他虽作了基础性的铁-贵金属和铁-稀土金属合金的磁性、磁性合金的磁化机制、铁-镍合金的热处理、有序化和磁性,以及与超声换能器有关的磁致伸缩材料等研究,但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和施汝为共同建设我国第一个从事基础磁学和磁性材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室的过程中进行的,研究的内容遍及磁学各个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常常把基础研究和发展材料结合起来,把材料的性能和技术应用、国家建设结合起来。长期的工作使物理研究所磁学室成为一个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研究深入、设备完善、人才辈出的在国内外磁学界颇有影响的单位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百业待兴,各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人员都很少,工矿企业技术力量尤为缺乏。物理研究所磁学组有较强的指导力量,有基本的研究设备,因此,义不容辞地肩负着进行磁学基础研究和支援兄弟单位和工业建设的多重任务。1952年隆冬,施、潘二人带领年轻人分别到国内唯一生产硅钢片的太原钢铁厂和哈尔滨附近生产仪表用永磁材料的阿城电表厂,了解生产中提出的实际磁学问题。他们把样品从厂里带回,在组里成立了铝镍钻永磁合金和热轧硅钢片的磁性两个研究课题。同时还应国家急需,进行了硅钢片国家检验标准方法的制定工作。他们亲自动手,指导年轻人进行实验研究,还接受工厂派人来所实习。这样,一边工作一边购置和建立实验用各种冶炼、热处理、测量、检验等仪器设备,为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铝镍钻研究中发表了多篇论文,解决了生产中的问题;在硅钢的研究中,除论文之外,还制定出我国第一个硅钢片检验标准用装置和方法。他们在同兄弟单位的合作中毫无保留。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科研人员回忆当时的情景道:施先生亲临太原钢铁厂现场指导,大家很受鼓舞;潘先生建立了用磁转矩仪测定取向度的实验技术,为我院研制冷轧取向硅钢和冷轧取向硅钢薄带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5年后,潘孝硕同施汝为提出开展铁氧体磁性材料及高频磁性和铁磁共振的研究。在1956年制定“十二年发展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期间,他参加了关于全国磁学规划的讨论。规划涉及到微波、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中的磁性材料。他还主要执笔起草了物理研究所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规划中对磁学研究在国民经济与学术上的意义和作用、国内外现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中心问题、发展规模和应采取的措施、重要的图书资料设备经费,以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等都作了详细说明。这些规划对我国磁学的迅速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56年后,施汝为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后,磁学室的领导工作就主要落到潘孝硕身上。
  1958年,潘孝硕再次带领年轻人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了解他们对磁学研究的要求,并陆续开展了电子计算机用的金属磁膜和矩磁铁氧体、雷达技术等需要的微波铁氧体及其物理基础铁磁共振的研究。他还亲自领导和参加了磁膜方面的研究。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建立了电子学组和理论组,使磁学室从单一的金属磁学研究单位发展成为一个包括金属和铁氧体在内、研究内容更广泛、力量更雄厚的磁学研究基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进行科研工作虽很困难,潘孝硕仍坚持阅读美国应用物理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志磁学卷(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密切关注着世界磁学发展的动向。在他的倡议下,开展了非晶态磁性材料的研究。他亲自指导研究工作,使“非晶”工作进展很快。他还支持磁泡工作,关心新技术,如穆斯堡尔效应、中子衍射和核磁共振等在磁学研究上的应用。“改革开放”以后,在潘孝硕领导下,逐步建立起多种基本磁测量仪器以及快淬、蒸发、溅射等大型设备,磁学室的研究工作和实验条件取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一大批新人成长起来。
  以研究室为基地,培养磁学人才
  与研究工作起步同时,潘孝硕会同组内其他高级研究人员共同开了“现代磁学”课,为进研究所不久的年轻学生全面了解磁学学科的内容打好基础。并组织每周一次的磁学讨论会,全组人员轮流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内容或是自己的科研工作汇报,或是某一磁学专题。专题内容可以由报告人自己选定,也可以是指定文献的读书报告。通过交流心得体会,活跃了学术气氛,培养了科研人员的钻研进取精神和独立工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