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宝
杨守仁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辛勤育种为民天,刻苦钻研历百年。
小麦丰收仓储满,风云变幻总心安。
金善宝(1895—1997),字笑衍,生于浙江诸暨。著名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技委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金善宝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常帮母亲养蚕、栽树、采笋、砍柴,养成了务农的志趣。金善宝自幼热爱劳动,通过劳动,不仅锻炼和培养了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暴,给金善宝带来了新的启迪:国家要富强,就得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科学事业。几次考入公费学校,皆因时局变故辍学,后考入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考入费用负担较轻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
1920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毕业。不久,荣毅仁先生的父亲、“面粉大王”荣宗敬先生每年出资5000元资助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在南京市皇城筹建小麦试验场。金善宝被推荐去试验场当技术员。当时,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金善宝欣然接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了科研生涯。从此,半个多世纪来,金善宝呕心沥血,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我国的农业科学事业上。
1921年东南大学设立了农事试验总场,金善宝改任总场技术员,一直工作到1927年。1928年,金善宝到杭州劳农学院任教。1930年7月金善宝赴美留学,先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课程,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细胞学、土壤微生物学等课程,同时参加作物育种工作。中国的贫穷落后使金善宝等海外游子处处受人歧视。金善宝不愿在受歧视的海外生活下去,1932年初,他毅然离开美国,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回国后,金善宝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一面从事教学,一面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金善宝克服种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困难,从790多个县中搜集了大量品种,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推广生产,发挥了增产作用。同时,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知识,于1934年撰写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连同早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1943年又发表的《中国小麦区域》等,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1939年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两个优良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日寇入侵,身为中央大学农艺系教授的金善宝随校迁往重庆,在渝期间,金善宝经常参加由周恩来同志领导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卢沟桥事变后,金善宝随梁希一道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善宝教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顽强的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仰慕共产党、八路军奋勇抗日,多次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捐款捐物。他对办事处的同志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将士身上。”没有到延安是他一直感到这是终生的遗憾。林伯渠同志知道这件事后,安慰和鼓励金善宝说:“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工作、斗争啊!”后来,得知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认为这正是他从事的农业科学研究为延安做贡献的时候。他立即将多年搜集的小麦品种,又经过整理、鉴定选出最好的品种,包装好送到《新华日报》社,请转交延安。半个月后,邓颖超同志告诉金善宝:“延安收到了你送去的种子,同志们感谢您。”
在茫茫黑夜中,《新华日报》像一盏闪亮的明灯,点燃了金善宝心底的希望之火。通过《新华日报》,金善宝听到了抗日前线勇士们的喊杀声,看到了延安革命的曙光。中国要强盛,只有靠中国共产党。1956年2月12日,金善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天,周恩来同志来到中央大学整整演讲了3个多小时,会场情绪热烈,掌声雷鸣。金善宝在拥挤的人群中,认真地倾听着,时而频频点头,时而报以热烈的鼓掌。周恩来同志精辟的演讲,给金善宝增添了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最使金善宝难忘的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王若飞来到重庆。在紧张的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张治中的公馆接见了他和几位知名教授,询问大家有什么意见。金善宝心中充满着对领袖的热爱,恳切地对毛主席说:“毛先生来了,我们都很高兴,从历史上看,人民是要革命的,革命总是要流血的,不流血的革命不是长久的。现在形势不好,您是吃惯了小米的人,到这里来吃大米吃不惯,毛先生还是早点回延安好。”他在提醒毛主席,重庆是虎狼之地,千万不能久留。他衷心地希望人民的领袖健康、长寿。
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大江南北形势动乱,台湾台中农学院聘他去任教,他断然拒绝,而应荣毅仁先生之聘赴无锡江南大学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主任。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7月,金善宝应邀来北京出席周总理主持召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参加科学考察团考察东北解放区农业等。1950年11月,国务院又任命他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国务院又任命他兼南京市副市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次年荣获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
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成立,金善宝任副院长,1958年9月赴京任职。1964年任院长职务至1982年末退居二线,后被国务院任命为名誉院长。在农科院期间,金善宝踏遍了全国主要农业区进行考察,并在澜沧江流域发现了“云南小麦”新种。他从全国各地征集了5544个小麦品种,经深入研究、鉴定,确定分属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云南小麦”5个种和126个变种,并亲自定名19个普通小麦变种和6个“云南小麦”变种的名称。在对我国2个小麦品种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云南是我国小麦种类最丰富的变异中心。
1957年,他的《中国小麦之种类及分布》一文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还组织和主编了我国研究小麦栽培的重要巨著《中国小麦栽培学》。
“文革”期间,金善宝也被“勒令”靠边站。1967年国庆,金善宝参加天安门观礼时,周恩来总理向他提出农科院“全靠你了”的恳切希望,促使他排除干扰和阻力,按计划继续
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春
辛勤育种为民天,刻苦钻研历百年。小麦丰收仓储满,风云变幻总心安。
金善宝(1895—1997),字笑衍,生于浙江诸暨。著名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技委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金善宝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常帮母亲养蚕、栽树、采笋、砍柴,养成了务农的志趣。金善宝自幼热爱劳动,通过劳动,不仅锻炼和培养了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暴,给金善宝带来了新的启迪:国家要富强,就得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科学事业。几次考入公费学校,皆因时局变故辍学,后考入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考入费用负担较轻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
1920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毕业。不久,荣毅仁先生的父亲、“面粉大王”荣宗敬先生每年出资5000元资助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在南京市皇城筹建小麦试验场。金善宝被推荐去试验场当技术员。当时,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金善宝欣然接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了科研生涯。从此,半个多世纪来,金善宝呕心沥血,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我国的农业科学事业上。
1921年东南大学设立了农事试验总场,金善宝改任总场技术员,一直工作到1927年。1928年,金善宝到杭州劳农学院任教。1930年7月金善宝赴美留学,先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课程,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细胞学、土壤微生物学等课程,同时参加作物育种工作。中国的贫穷落后使金善宝等海外游子处处受人歧视。金善宝不愿在受歧视的海外生活下去,1932年初,他毅然离开美国,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回国后,金善宝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一面从事教学,一面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金善宝克服种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困难,从790多个县中搜集了大量品种,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推广生产,发挥了增产作用。同时,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知识,于1934年撰写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连同早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1943年又发表的《中国小麦区域》等,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1939年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两个优良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日寇入侵,身为中央大学农艺系教授的金善宝随校迁往重庆,在渝期间,金善宝经常参加由周恩来同志领导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卢沟桥事变后,金善宝随梁希一道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善宝教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顽强的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仰慕共产党、八路军奋勇抗日,多次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捐款捐物。他对办事处的同志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将士身上。”没有到延安是他一直感到这是终生的遗憾。林伯渠同志知道这件事后,安慰和鼓励金善宝说:“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工作、斗争啊!”后来,得知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认为这正是他从事的农业科学研究为延安做贡献的时候。他立即将多年搜集的小麦品种,又经过整理、鉴定选出最好的品种,包装好送到《新华日报》社,请转交延安。半个月后,邓颖超同志告诉金善宝:“延安收到了你送去的种子,同志们感谢您。”
在茫茫黑夜中,《新华日报》像一盏闪亮的明灯,点燃了金善宝心底的希望之火。通过《新华日报》,金善宝听到了抗日前线勇士们的喊杀声,看到了延安革命的曙光。中国要强盛,只有靠中国共产党。1956年2月12日,金善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天,周恩来同志来到中央大学整整演讲了3个多小时,会场情绪热烈,掌声雷鸣。金善宝在拥挤的人群中,认真地倾听着,时而频频点头,时而报以热烈的鼓掌。周恩来同志精辟的演讲,给金善宝增添了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最使金善宝难忘的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王若飞来到重庆。在紧张的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张治中的公馆接见了他和几位知名教授,询问大家有什么意见。金善宝心中充满着对领袖的热爱,恳切地对毛主席说:“毛先生来了,我们都很高兴,从历史上看,人民是要革命的,革命总是要流血的,不流血的革命不是长久的。现在形势不好,您是吃惯了小米的人,到这里来吃大米吃不惯,毛先生还是早点回延安好。”他在提醒毛主席,重庆是虎狼之地,千万不能久留。他衷心地希望人民的领袖健康、长寿。
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大江南北形势动乱,台湾台中农学院聘他去任教,他断然拒绝,而应荣毅仁先生之聘赴无锡江南大学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主任。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7月,金善宝应邀来北京出席周总理主持召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参加科学考察团考察东北解放区农业等。1950年11月,国务院又任命他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国务院又任命他兼南京市副市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次年荣获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
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成立,金善宝任副院长,1958年9月赴京任职。1964年任院长职务至1982年末退居二线,后被国务院任命为名誉院长。在农科院期间,金善宝踏遍了全国主要农业区进行考察,并在澜沧江流域发现了“云南小麦”新种。他从全国各地征集了5544个小麦品种,经深入研究、鉴定,确定分属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云南小麦”5个种和126个变种,并亲自定名19个普通小麦变种和6个“云南小麦”变种的名称。在对我国2个小麦品种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云南是我国小麦种类最丰富的变异中心。
1957年,他的《中国小麦之种类及分布》一文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还组织和主编了我国研究小麦栽培的重要巨著《中国小麦栽培学》。
“文革”期间,金善宝也被“勒令”靠边站。1967年国庆,金善宝参加天安门观礼时,周恩来总理向他提出农科院“全靠你了”的恳切希望,促使他排除干扰和阻力,按计划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