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黄耀曾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简介

  化学家。江苏南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甾体化学研究,在我国开创了有机微量分析方法。从事过金霉素提取、结构测定及全合成的研究。进行过氟塑料、氟表面活性剂等研制工作,并完成了核武器制造中急需的高爆速塑料粘结炸药的研制。60年代,从理论上推断出胂叶立德应比相应的膦叶立德反应活性高,并从实验中得到证实。是中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成功地将固液相转移方法应用于胂试剂的维蒂希型反应,使胂盐在弱碱作用下,于室温即能与醛进行烯基化反应。实现了第一例催化的胂型维蒂希反应。对砷、锑、碲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居国际前列。他的工作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级奖励5次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生平

  --------------------------------------------------------------------------------
  ——中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之一
  (1912- )
  黄耀曾,有机化学家。毕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和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有机砷、锑
  、碲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领域内成果卓著,由此发展的新反应、新试剂在有机合成上显示可喜的应用前景。在面向经济,面向国防建设的应用研究方面,他也做出了贡献。
  1912年11月11日黄耀曾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黄衍熙(字笃蕃)15岁考中秀才。母亲刘安清生下一女三男,黄耀曾是最小的一个。他的大哥古文根基颇深,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在家教两个弟弟古文。黄耀曾的父亲常在家以文会友,是大镛诗社的一员。黄耀曾就是在这样一个书香洋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黄耀曾4岁入初小,8岁入高小(当时学制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小学和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国画大师的王个簃。教他语文的是王达五。从两位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他渐渐悟出一个道理,教导学生应以鼓励为主,不可妄加指责。这也是他日后能成为研究生的优秀导师的根由。
  黄耀曾11岁进了南通中学初中部,14岁免试入高中,在中学时,给他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教数学、化学的陆颂石和教他语文的南通宿儒、文字学家徐昂(字益修)。黄耀曾常把这两位老师挂在嘴边,他认为文和理是互通的,要写出一篇有可读性的科学论文和综述,必须逻辑性强,文字简洁,一层一节交待清楚,做到深入浅出,不使读者觉得厌倦。
  17岁时,黄耀曾考入了中央大学(现名南京大学)化学系,老师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有张江树、刘树杞、袁翰青和高济宇。张江树教他物理化学,逻辑性很强,条理清晰。袁翰青和高济宇都刚从国外归来,带来新的教学内容,使他眼界大开。指导他做有机化学实验的是王葆仁,王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严格,一丝不苟。
  影响黄耀曾一生的是庄长恭。庄长恭留学美国,又去德国做客座教授一年,深得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A.文道斯(Windaus)和H.维兰德(Wieland)的熏陶,他在甾体化学上的造就,在国际上受人瞩目。庄长恭回国后,出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教授高等有机化学,以简练的言词,讲授了许多当代有机化学中的前沿领域知识。黄耀曾是庄长恭的得意学生,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环己烷2-甲基-2-羧基-1-乙酸的合成”。这是庄长恭研究甾体的全合成的第一步。因为当时文道斯和维兰德已将胆甾醇和胆酸的结构搞清楚了,下一步便是如何设计全合成。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因为甾体的结构复杂,不对称碳原子多,全世界只有少数人敢于问津。当黄耀曾的毕业论文做出部分结果,拿到关键中间体时,庄长恭被委任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因为黄耀曾成绩优异,得到庄长恭的青睐,庄长恭要他毕业后跟他一起到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去,黄耀曾的科研生涯就此揭开了第一页,直到今天。
  黄耀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奖金、奖状,“四委”奖金、奖状,上海科学技术奖金、奖状。1978年,他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荣获国防科技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
  1983年,黄耀曾被美国诺特丹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并三次去美国在20多个大学讲学;1985年,他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四个大学及学院讲学。1989年,他应邀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杂原子化学会议上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文化大革命”前,和黄耀曾一起工作的许多人,如今有的已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位研究生,现在也已晋升为研究员与博士生导师,另外四位研究生也都晋升为副研究员。“文化大革命”后,他已培养了16名博士、10名硕士,其中5名分别获上海市科协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上海市科协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990年度院长奖学金一等奖、特等奖。黄耀曾本人也因此获得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
  1956年至1966年,黄耀曾历任第二、第三、第四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至1987年又历任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曾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化学系副主任,目前正兼任着南京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1963年至1987年,黄耀曾还历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与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
  此外,黄耀曾还担任《化学学报》编委、《有机化学》主任编委(至1987年)、国际性《无机和金属有机的合成和反应性》顾问编委、国际性《杂原子化学》顾问编委。
  迄今为止,黄耀曾已发表了220多篇论文,多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上;他还撰写内部资料20多篇,与他人合编书籍5种,合译书籍5种。
  有机微量分析的开创有机合成的初露头角
  1934年,黄耀曾随庄长恭进入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被指定做有机微量分析,兼做有机合成。30年代,有机微量分析是国际上有机化学研究中的先进技术,但在我国尚未建立。有机微量分析仪器是庄长恭从奥地利订购来的,黄耀曾精心钻研,掌握了这一新技术。他的同事田遇霖(庄长恭在东北大学时的学生)被指定继续进行环己烷-2-甲基-2-羧酸-1-乙酸(1)的合成。当田遇霖将二元酸的前身二乙酯(2)用甲醇氢氧化钠水解时,所得的产物,经黄耀曾分析,断定并非二元酸,而系少了一个“CH2”的一元酸。
  当田遇霖将2用乙醇氢氧化钠水解时,所得产物,经黄耀曾分析断定也系一元酸,其经验式不少“CH2”。这件事,曾使庄长恭一度困惑,但是当庄长恭想通化合物(2)用甲醇氢氧化钠水解时,发生了酯交换,即2-位上的乙酯变成甲酯,才恍然大悟,两人都对!这件事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50多年前,在我国初次建立有机微量分析新技术时,不能不算是一件值得提起的事。
  另一件也是关于有机微量分析的事。当高怡生在纪育沣指导下,从贝母中提出一种生物碱,交黄耀曾测定其中碳、氢、氮的含量。黄耀曾的分析结果和一位日本学者福田昌雄的结果及我国一位老前辈用100毫克样品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因此引起我国老前辈的怀疑,他们说“庄长恭找了一个小孩子做微量分析,怎么做得准?”因
共5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5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