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楫
在美国,除了完成白化鼠、灰鼠视神经与性别退化方面的研究外,他利用每个假期自费到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采集海洋原生动物标本并开展研究。1928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淡水池塘原生动物季节分布的生态学研 究》。他曾谦虚地说:“我最早从事原生动物生态学调查,它的价值也许很小,但总是一个新的尝试”。
30年后,美国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在他研究过的池塘做了工作后,所得结果与他30年前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 似。维持30年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相似的调控机理是什么?这个问题给生物学家以极大的启示和提出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他的这项开创性研究的重要价值。由于他勤奋努力,一篇篇有关原生动物分类、生理、生态的论文连续在美国权威性的学术刊物《Science》、《Morphol. And Physiol》、《Proc. Soc. Exp. Biol. And Med.》、《Physiol. Zool.》上发表,引起美国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奠定了他在原生动物学界的地位和赫赫声名。美 国耶鲁大学动物系特邀他为斯特林研究员。
1929年,当获悉外国将派遣科学考察团赴华采集标本时,王家楫毅然放弃耶鲁大学的优厚待遇,立即回国开展生物考察。他说:“我们应当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自己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中国的生物资源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开 采。”经四年时间,考察足迹北到齐鲁、南抵闽粤、西迄川康、东濒海疆,对江浙、皖赣的调查尤为详尽,率先取得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发现了许多海洋与淡水原生动物的新属种。在此期间,王家楫发表科学论文12篇,是 他走上科学报国道路的开端,为深入开展我国原生动物区系调查奠定了基础。
1950年他发表的《壁累枝虫之纤维系统》论文,采用蛋白银染色法,最先发现缘毛类纤毛虫虽然虫体纤毛退化,但膜下纤维系统仍然存在,这对研究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70年代初,王家楫不顾晚年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1200度近视的困难,仍然顽强地工作。相继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 的原生动物》(1974)、《西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原生动物》(1977),共记述了该地区原生动物400多种,远远超过前人 对该地区原生动物区系的报道,为完成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作出了贡献。
王家楫在原生动物学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共发现原生动物3个新属、58个新种、4个新变种、8个新亚种。他的成就受到 国际原生动物学界极高评价。1987年著名国际原生动物分类学家John O Corliss教授来华访问期间,特制王家楫头像幻灯 在每次学术报告会上放映,以示怀念。然而,他最大的愿望是要完成《中国原生动物志》,这是项极为浩繁而又需要长期积累的艰巨工作,为此他悉心研究一生,虽然生前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但他遗留下极为珍贵的大量手稿和资料,为这部科学巨著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经过我国原生动物学工作者继续努力,他的遗愿一定会实现。
中国轮虫学的奠基人
王家楫在无脊椎动物学领域研究广泛,不仅开拓了我国原生动物学,而《中国淡水轮虫志》(1960)的发表,又表明 他无愧是中国淡水轮虫学的开创人。轮虫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是许多经济水生动物的优质食物和开口饵料。该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及水库内常见轮虫种类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内容包括已观察到的种类252种, 分隶于79属,15科。其中有4个新种及2个新族,自“目”到“属”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叙述,并附有检索表,对种的描述特别详细。所有的252种都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图像,共计533个,归纳成27幅图版。对轮虫的新缘关系以及形态、生 理、生态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讨。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重视为国家建设服务
当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面临迁出上海、所址待定的关键时刻,王家楫执意不肯建所于风景胜地太湖畔的无锡或苏州,坚决支持科学院领导的决定,把研究所迁到当时条件比较困难、调查地区交通不便的千湖之省——湖北。其目的就是便于结合渔业生产和资源利用的实际,能够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实践表明,40年来,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 北、面向全国,着重围绕淡水水域及水生生物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许多研究工作在国内是开拓性的,为在我国建立与发展淡水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起了推动和先导作用。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急待处理。《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应运问世,这是王家楫将原生动物学知识应用于我国环境治理研究的成功尝试。70年代,当他看到废水处理厂用来识别微型生物的挂图还是美国30年代的陈旧 图件时,感到十分内疚,立即组织无脊椎动物分类研究组深入全国30多家有废水处理设备的具有代表各工业门类的工厂, 进行现场调查及显微观察,分析废水中原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筛选出166个可作为指示废水类型和质量的种 类。为了便于废水处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和运用,对这些种类做了详尽的分类描述和指示作用介绍,绘制详图,并附照片。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评为优秀书目参加国际书展。这项研究成果1978年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和1984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30年后,美国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在他研究过的池塘做了工作后,所得结果与他30年前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 似。维持30年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相似的调控机理是什么?这个问题给生物学家以极大的启示和提出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他的这项开创性研究的重要价值。由于他勤奋努力,一篇篇有关原生动物分类、生理、生态的论文连续在美国权威性的学术刊物《Science》、《Morphol. And Physiol》、《Proc. Soc. Exp. Biol. And Med.》、《Physiol. Zool.》上发表,引起美国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奠定了他在原生动物学界的地位和赫赫声名。美 国耶鲁大学动物系特邀他为斯特林研究员。
1929年,当获悉外国将派遣科学考察团赴华采集标本时,王家楫毅然放弃耶鲁大学的优厚待遇,立即回国开展生物考察。他说:“我们应当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自己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中国的生物资源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开 采。”经四年时间,考察足迹北到齐鲁、南抵闽粤、西迄川康、东濒海疆,对江浙、皖赣的调查尤为详尽,率先取得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发现了许多海洋与淡水原生动物的新属种。在此期间,王家楫发表科学论文12篇,是 他走上科学报国道路的开端,为深入开展我国原生动物区系调查奠定了基础。
1950年他发表的《壁累枝虫之纤维系统》论文,采用蛋白银染色法,最先发现缘毛类纤毛虫虽然虫体纤毛退化,但膜下纤维系统仍然存在,这对研究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70年代初,王家楫不顾晚年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1200度近视的困难,仍然顽强地工作。相继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 的原生动物》(1974)、《西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原生动物》(1977),共记述了该地区原生动物400多种,远远超过前人 对该地区原生动物区系的报道,为完成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作出了贡献。
王家楫在原生动物学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共发现原生动物3个新属、58个新种、4个新变种、8个新亚种。他的成就受到 国际原生动物学界极高评价。1987年著名国际原生动物分类学家John O Corliss教授来华访问期间,特制王家楫头像幻灯 在每次学术报告会上放映,以示怀念。然而,他最大的愿望是要完成《中国原生动物志》,这是项极为浩繁而又需要长期积累的艰巨工作,为此他悉心研究一生,虽然生前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但他遗留下极为珍贵的大量手稿和资料,为这部科学巨著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经过我国原生动物学工作者继续努力,他的遗愿一定会实现。
中国轮虫学的奠基人
王家楫在无脊椎动物学领域研究广泛,不仅开拓了我国原生动物学,而《中国淡水轮虫志》(1960)的发表,又表明 他无愧是中国淡水轮虫学的开创人。轮虫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是许多经济水生动物的优质食物和开口饵料。该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及水库内常见轮虫种类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内容包括已观察到的种类252种, 分隶于79属,15科。其中有4个新种及2个新族,自“目”到“属”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叙述,并附有检索表,对种的描述特别详细。所有的252种都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图像,共计533个,归纳成27幅图版。对轮虫的新缘关系以及形态、生 理、生态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讨。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重视为国家建设服务
当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面临迁出上海、所址待定的关键时刻,王家楫执意不肯建所于风景胜地太湖畔的无锡或苏州,坚决支持科学院领导的决定,把研究所迁到当时条件比较困难、调查地区交通不便的千湖之省——湖北。其目的就是便于结合渔业生产和资源利用的实际,能够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实践表明,40年来,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 北、面向全国,着重围绕淡水水域及水生生物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许多研究工作在国内是开拓性的,为在我国建立与发展淡水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起了推动和先导作用。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急待处理。《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应运问世,这是王家楫将原生动物学知识应用于我国环境治理研究的成功尝试。70年代,当他看到废水处理厂用来识别微型生物的挂图还是美国30年代的陈旧 图件时,感到十分内疚,立即组织无脊椎动物分类研究组深入全国30多家有废水处理设备的具有代表各工业门类的工厂, 进行现场调查及显微观察,分析废水中原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筛选出166个可作为指示废水类型和质量的种 类。为了便于废水处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和运用,对这些种类做了详尽的分类描述和指示作用介绍,绘制详图,并附照片。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评为优秀书目参加国际书展。这项研究成果1978年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和1984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