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楫
中科院院士、动物学家
王家楫,动物学家。江苏奉贤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1924年获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农学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早年积极开展生物科学考察,获得中国原生动物、淡水轮虫分类及生态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原生动物新种近百种;《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是第一篇关于珠峰原生动物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视;《中国轮虫志》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和水库内常见轮虫252个种形态、生理、生态及亲缘关系进行了描述。对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动物学家——王家楫
(Jiaji Wang 1898.5.5-1976.12)
王家楫,乳名德璋,号仲济,1898年5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奉贤县的一个书香之家,居住地以海滨文墨区闻名。父亲王渭是清光绪五年举人,曾任奉贤县沙地局局长,兼任肇文书院校长和同善堂 董事,同情同盟会,积极支持反清斗争,是个既严厉又和蔼的人。他深虑“国势孱弱”,寄望读书 人,“学以经士”,以报效国家造福桑梓。父亲的开拓精神、严谨作风和对新生事物持开明态度, 对王家楫一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王家楫排行第五,上有三姐一兄,下有一弟。王家楫从三岁起就被管束在书房里读四书五经,六岁时同兄弟王家桢、王家棣一道在肇文书院接受启蒙教育。
1914年7月至1917年6月,他先后在上海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江苏南通私立专门纺织学校预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学高中部学习。
1917年7月,在父亲的支持下,王家楫进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农学。1921年6月毕业后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自然和生物学教员。1922年7月-1924年11月,被刚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聘为助理员,师从我国当代生物学泰斗秉志教授门下潜心钻研和学习,与此同时,于1921年7月至1923年6月注册在东南大学生物系带职学习,补足大学本科毕业 的学分,1923年6月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
1925年1月,王家楫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生,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经过三年刻苦努力,于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授予优秀生物工作者金质奖章。在此期间,即1925年1月-1928年9月相继被聘为美国韦 斯特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28年9月,应美国耶鲁大学邀请,被高薪聘为斯特林研究员。1929年7月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
回国后被聘为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动物学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讲授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组织学及胚胎学。1934年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任命王家楫为所长。担任所长后,他立即创刊《Sinensia》,不仅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园地,结束了研究论 文只有寄到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同时,使研究所迅速地与世界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 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
1934年,在江西庐山同我国动物学家一道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研究所被日军夷为瓦砾,他 身为所长,将妻儿家小置于上海,率动植物研究所人员撤离南京西迁,先至湖南衡山,继至广西阳朔,后在四川北 碚。1944年5月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研究所所长。八年抗战期间,无论环境多么危难,生活多么清贫,他始终团结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随研究所迁到上海。1948年,他当选为 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李约瑟教授邀请赴英国考察,先后参观剑桥、牛津、伦敦、利物浦等各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历时三个多月。返回后,正值国民党当局命令各研究所迁台。王家楫和大多数研究所所长一道,展开护所斗争,不顾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毅然留在祖国大陆,从而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设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管会接管原国民党政府所属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在沪的各 研究所。8月,上海军管会任命王家楫为中央研究院沪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动物研究所所长。1949年7月,他应邀参加了在 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此后,他参加了改组中央研究院和筹备中国科学院的工作。1950年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任中央常务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 委,1954年兼任“九三”学社武汉分社主任委员。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9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60年6月12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2月-1961年2月,代表我国赴河内为越南人民共和 国规划设立中央水产研究所。1962年代表我国赴苏联列宁格勒参加太平洋西部渔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他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一、二、三届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他一直是《水生生物学集 刊》、《海洋与湖沼》学报的主编、编委和《中国动物志》的编委。1976年12月19日凌晨因病在武汉不幸逝世。
王家楫为创建我国原生动物学、轮虫学研究事业奋斗一生。生前共完成论著39篇。其中中文9篇 (包括2本专著),英文30篇。计有原生动物分类学 论文24篇;原生动物生理、生态、形态学论文5篇; 轮虫生态学和分类学论文4篇;啮齿动物生理学论文4 篇。
王家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组织才能的科学领导人。他忠于职守,热爱科 学,严于律己。
1954年,为了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研究事业的发展,他积极支持科学院领导将所址由上海迁往武汉的 正确决定。自1934年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 所所长起至1976年生命最后一息,40多年来一直肩 负所长重任,为我国淡水生物学研究事业辛勤操劳一生。如今,历史悠久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 果累累,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已建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水生生物研究基地。他在动物学领域里 锲而不舍地开拓和耕耘,对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所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开拓者
1920年,当王家楫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即将毕业之时,适逢秉志从美回国执教。“在他身上,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代表了一种尊严”。流露出王家楫对秉志的崇敬,并在他门下悉心探索。王家楫迷上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进化,通过显微镜他认识了蛋白质小块和千奇百怪的微小生物,窥见了自然界生命的绚丽多姿。他如饥似渴地拼命吸取书本上和自然界展现在他面前的生命发展进化的知识,并很快地爱上了原生动物,因为在这个生物家族中,他看到了远古动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迹。从此,他广泛搜集有关原生动物的文献,尤其当他发现这个领域我国的研究完全空白时,就立志为此奉献一生。1925年首次在我国的刊物上发表了《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标志着我国原生动物学研 究的开端。
1925年,他赴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