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捷
京。
西藏之行是李连捷人生历史上珍贵的一页。每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总是认为,虽然历尽了艰险,但看到了奇景,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完成了党和政府的重托,为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是值得的。
多年来,李连捷始终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他以其具体的科研活动,闯出了土壤学、土壤地理学为工农业服务的新路,既促进了学科发展,又为国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951年,轻工业部为了加速华北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一个日产千吨的甜菜糖厂。他应邀与化学工程专家陈陶心一起,先后在当时的察哈尔、绥远和山西3省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考察。他们就土壤、气候对甜菜含糖量的影响;与制糖有关的其它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和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定了厂址。
1956年,他率领由150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新疆考察队,对新疆的土壤、气候、植被、地质、地貌、农学、畜牧、水利等进行了考察。经过调查,证明阿尔泰地区有丰富的水源,可以引用额尔齐斯河水灌溉北疆的草地。后因在这一问题上与考察队中的苏联专家发生意见分歧,考察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1963年,李连捷又同南京大学地质专家肖楠森等一行十余人到黄河后套调查,了解到那里虽有良田百万亩,但由于没有灌溉和排水系统,农民争抢压盐,造成盐斑成片分布,水稻田内杂草、芦苇丛生,产量极低,针对这种情况,李连捷等建议将全河套70万亩盐碱土农田,按其盐渍化程度分为四大地段,进行系统排灌,分段治理,并以东端乌梁素海低地作为总排水枢纽,进一步深挖,以利流水畅通下泻。这个方案的实施意义重大,既可引黄灌溉,又可排水,治理了盐碱就可以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对支援包头钢铁公司的生产和职工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1964年,李连捷在北京市科委和科协领导下,组织该市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师生近百人,对北京山区进行了综合考察。针对怀柔县山地水源未能在农业上利用,降水随地流失的情况,他建议引水截流,在干河床上凿浅井,使麦田得到充足的水源进行灌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则建议修建水平梯田和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的坡地上耕种。他还亲自率人在琉璃庙乡种植了数十亩小麦做示范,第二年全县就种上了数万亩,即使地处该县最北部的喇叭沟门乡,也第一次有了小麦田,从而结束了当地农民从未种过细粮的历史。考察队还对山区的胡桃、板栗、草药等资源进行了调查,推动了当地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1974年,年逾花甲的李连捷又与北京农业大学的师生一起投入综合治理河北省曲周县盐碱地的工作。根据“盐随水来随水去”的原理,制定了一套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工程,即井组沟网结合,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工程技术,仅在三四年内,就将昔日的盐碱荒地治理成米粮仓,这一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1976年,他又应邀到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大南山地处湘桂交界,是荒凉的山地森林草地,发展农牧业受到限制。李连捷一到这里,就跋山涉水实地考察了3个多月,每天步行七八十里,查看那里的草、土、岩石及生态环境。根据调查,李连捷决定一方面引种优质牧草,另一方面实行“条带垦植”,即山顶和山脚地带保持原貌,而在山半腰处沿等高线开垦水平梯田,并沿梯田周围植树,形成水土保持林带。他还将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的50多种优质牧草在这里试种,经过筛选,从中找出5种适合于当地生长的质好、适口性和再生能力都很强的品种如苜蓿、百脉根、三叶草等。经过几年努力,大南山牧场终于翻了身,改变了连续25年的亏损现象:1980年人工草场投产后,当年保本;1981年盈利5万元,1982年盈利10万元,1983年盈利20万元。
南山草场的开发利用研究,为我国华南黄壤地区山地合理开发利用摸索出宝贵的经验。因而于1982年,他荣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
1975年,南山普降大雪,李连捷冒雪调查了十几天。有人问他为的啥?他以一首七律诗答曰:“问君何事到南山?路滑坡陡百草寒。踏雪寻梅非我愿,缘木求鱼索自然。敢将冬茅化鲜乳,不让寸草空仰天。岁暮晚年争朝夕,白发苍苍益壮年。”
1908年6月17日 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
1927年 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
1928—1932年 转入燕京大学理学院攻读生物学和地质地理学,获理学士学位。
1932—1940年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技师。
1940—1941年 赴美留学、考察。在田纳西大学农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1—1944年 在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4—1945年 被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聘为专家。
1945—1947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
1945年 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1947—1949年 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土壤系主任。
1949年 以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先后兼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副院长、遥感所名誉所长。
1951年 当选为北京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被农业部聘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协调委员会委员。
1956—1957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队长。
1964—1966年 兼任北京山区综合考察队队长。
1979年 兼任全国农业遥感应用及培训中心主任。
1981年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届成员。
1988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2年1月11日 在北京病逝。
1 李连捷.渭河断谷之地文.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3,13:375—385.(英译本:Li Lianjie. A Physiographical Study of Weihe Graben. Proceedings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33,13:375—385.)
2 周昌芸,李连捷,陈恩凤.江苏省句容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1934(8):1—45.
3 周昌芸,张乃凤、李连捷.渭河流域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9):1—43.
4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定县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13).(英译本:Hou Guong Jiong,Zhu Lian Qing,Li Lian Jie. Soils of Dingxian Hebei Province. Soil Bull.No.13,1935.)
5 李连捷.广西邕宁之土壤.土壤专报,1936(16).(英译本:LiLianJie. Soils of Yungning Guangxi Province.Soil Bull.No.16,1936.)
6 李连捷.广西南宁盆地红壤之分布及其地文意义.中国地
西藏之行是李连捷人生历史上珍贵的一页。每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总是认为,虽然历尽了艰险,但看到了奇景,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完成了党和政府的重托,为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是值得的。
开创土壤科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
多年来,李连捷始终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他以其具体的科研活动,闯出了土壤学、土壤地理学为工农业服务的新路,既促进了学科发展,又为国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1951年,轻工业部为了加速华北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一个日产千吨的甜菜糖厂。他应邀与化学工程专家陈陶心一起,先后在当时的察哈尔、绥远和山西3省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考察。他们就土壤、气候对甜菜含糖量的影响;与制糖有关的其它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和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定了厂址。
1956年,他率领由150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新疆考察队,对新疆的土壤、气候、植被、地质、地貌、农学、畜牧、水利等进行了考察。经过调查,证明阿尔泰地区有丰富的水源,可以引用额尔齐斯河水灌溉北疆的草地。后因在这一问题上与考察队中的苏联专家发生意见分歧,考察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1963年,李连捷又同南京大学地质专家肖楠森等一行十余人到黄河后套调查,了解到那里虽有良田百万亩,但由于没有灌溉和排水系统,农民争抢压盐,造成盐斑成片分布,水稻田内杂草、芦苇丛生,产量极低,针对这种情况,李连捷等建议将全河套70万亩盐碱土农田,按其盐渍化程度分为四大地段,进行系统排灌,分段治理,并以东端乌梁素海低地作为总排水枢纽,进一步深挖,以利流水畅通下泻。这个方案的实施意义重大,既可引黄灌溉,又可排水,治理了盐碱就可以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对支援包头钢铁公司的生产和职工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1964年,李连捷在北京市科委和科协领导下,组织该市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师生近百人,对北京山区进行了综合考察。针对怀柔县山地水源未能在农业上利用,降水随地流失的情况,他建议引水截流,在干河床上凿浅井,使麦田得到充足的水源进行灌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则建议修建水平梯田和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的坡地上耕种。他还亲自率人在琉璃庙乡种植了数十亩小麦做示范,第二年全县就种上了数万亩,即使地处该县最北部的喇叭沟门乡,也第一次有了小麦田,从而结束了当地农民从未种过细粮的历史。考察队还对山区的胡桃、板栗、草药等资源进行了调查,推动了当地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1974年,年逾花甲的李连捷又与北京农业大学的师生一起投入综合治理河北省曲周县盐碱地的工作。根据“盐随水来随水去”的原理,制定了一套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工程,即井组沟网结合,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工程技术,仅在三四年内,就将昔日的盐碱荒地治理成米粮仓,这一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1976年,他又应邀到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大南山地处湘桂交界,是荒凉的山地森林草地,发展农牧业受到限制。李连捷一到这里,就跋山涉水实地考察了3个多月,每天步行七八十里,查看那里的草、土、岩石及生态环境。根据调查,李连捷决定一方面引种优质牧草,另一方面实行“条带垦植”,即山顶和山脚地带保持原貌,而在山半腰处沿等高线开垦水平梯田,并沿梯田周围植树,形成水土保持林带。他还将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的50多种优质牧草在这里试种,经过筛选,从中找出5种适合于当地生长的质好、适口性和再生能力都很强的品种如苜蓿、百脉根、三叶草等。经过几年努力,大南山牧场终于翻了身,改变了连续25年的亏损现象:1980年人工草场投产后,当年保本;1981年盈利5万元,1982年盈利10万元,1983年盈利20万元。
南山草场的开发利用研究,为我国华南黄壤地区山地合理开发利用摸索出宝贵的经验。因而于1982年,他荣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
1975年,南山普降大雪,李连捷冒雪调查了十几天。有人问他为的啥?他以一首七律诗答曰:“问君何事到南山?路滑坡陡百草寒。踏雪寻梅非我愿,缘木求鱼索自然。敢将冬茅化鲜乳,不让寸草空仰天。岁暮晚年争朝夕,白发苍苍益壮年。”
李连捷先生简历
1908年6月17日 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27年 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
1928—1932年 转入燕京大学理学院攻读生物学和地质地理学,获理学士学位。
1932—1940年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技师。
1940—1941年 赴美留学、考察。在田纳西大学农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1—1944年 在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4—1945年 被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聘为专家。
1945—1947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
1945年 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1947—1949年 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土壤系主任。
1949年 以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先后兼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副院长、遥感所名誉所长。
1951年 当选为北京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被农业部聘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协调委员会委员。
1956—1957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队长。
1964—1966年 兼任北京山区综合考察队队长。
1979年 兼任全国农业遥感应用及培训中心主任。
1981年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届成员。
1988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2年1月11日 在北京病逝。
李连捷先生主要论著
1 李连捷.渭河断谷之地文.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3,13:375—385.(英译本:Li Lianjie. A Physiographical Study of Weihe Graben. Proceedings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33,13:375—385.)2 周昌芸,李连捷,陈恩凤.江苏省句容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1934(8):1—45.
3 周昌芸,张乃凤、李连捷.渭河流域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9):1—43.
4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定县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13).(英译本:Hou Guong Jiong,Zhu Lian Qing,Li Lian Jie. Soils of Dingxian Hebei Province. Soil Bull.No.13,1935.)
5 李连捷.广西邕宁之土壤.土壤专报,1936(16).(英译本:LiLianJie. Soils of Yungning Guangxi Province.Soil Bull.No.16,1936.)
6 李连捷.广西南宁盆地红壤之分布及其地文意义.中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