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洞
教授,最年轻的当时只有30岁。这些人后来都在科研工作中独当一面,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有不少走上了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的领导岗位。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山东大学职称评定工作中逐步形成了重能力、重成果、轻资历的良好风气。
在潘承洞的倡议下,山东大学提出了“面向山东、立足山东、服务山东”的口号,自1994年起,山东大学得到了来自教育部和山东省的两方面大力支持,为学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山东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政府和济南市政府的多方面支持,顺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的立项,建设资金也陆续到位。这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97年12月,在省政府的帮助下,山东大学80多位博士生导师喜迁新居,住进了户均总建筑面积达到至少100平方米的“博导楼”。
1934年5月26日生于苏州市一个旧式大家庭中,青少年时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十分聪颖。他1946年8月考入苏州振声中学初中。1949年毕业后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读高中时,他发现《范氏大代数》一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是错的,并作了改正,使数学老师对他不迷信书本、善于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才能十分赞赏。
1952年,潘承洞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当时,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许多著名学者如江泽涵、段学复、戴文赛、闵嗣鹤、程民德、吴光磊等,会聚北大数力系,为他们讲授基础课。潘承洞浸润在大师云集的学术氛围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以具有许多简明、优美的猜想为特点的数学分支——数论,在历史上一直使各个时期的数学大师着迷。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仍是未解决的问题,这些猜想深深地吸引着作为本科生的潘承洞。在闵嗣鹤教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潘承洞选学了解析数论专门化。
1956年10月,潘承洞以优异成绩毕业,留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此期间,他弟弟潘承彪也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兄弟二人深造于同一学校同一系科,并先后成为数学巨擘,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佳话。
1957年,潘承洞考取闵嗣鹤教授的研究生。此时期,正是近代解析数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一些重要的新的解析方法,相继提出,成为解析数论界研究的中心。闵嗣鹤教授极有远见地为潘承洞确定了研究方向:L函数的零点分布及其在著名数论问题中的应用。在学习期间,他还有幸参加了华罗庚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与陈景润、王元等一起讨论,互相学习与启发。
在闵嗣鹤教授的指导下,潘承洞在大学与研究生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有:《论算术级数中之最小素数》和《堆垒素数论的一些新结果》。这两篇论文,对前苏联大数学家林尼克关于著名数论问题P(q,a)≤qlog2q的证明结果:P(q,a)≤qλ,进行了本质的改进,先后得出:λ<104与λ<5448,这是一项重大成就。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大师哈斯作为一条定理收入名著《数论》中。林尼克亲自为潘承洞的文章写了评论。此后国内外所有改进常数λ数值的工作,都是在潘承洞所建立的这一框架下得到的。
1961年3月,潘承洞分配来山东大学数学系任助教,翌年升任讲师。学校和数学系对他十分器重,把他确定为文理科10名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之一。在山大这片沃土上,潘承洞出众的数学才华得到了淋漓的发挥,很快取得了一批在中外数学界有相当影响的成果。
在山东大学数学系,潘承洞在授课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
哥德巴赫猜想是具有伟大数学意义的世界著名难题,在国际上被誉为科学女王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源于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哥德巴赫在信中陈述了他著名的猜想:每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二百多年来,中外无数数学家对这一著名猜想作了多方面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至1937年,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得出了无条件的基本证明。而可以简记为进而命题为的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尚未解决。
1962年,潘承洞通过对大筛法与L函数零点分布结论的改进,证明了命题成立,这是一个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进展,在这之前,尚未有任何人对r给出具体数值。国际数学界对此评论说,潘承洞的结果是“真正杰出的工作”。获得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邦别里—诺格拉多夫定理,是在潘承洞等人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得到的。”1963年,潘承洞又证明了命题 。潘承洞的这一成就,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两次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潘承洞工作的基础上,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命题 ,这是目前用“筛法”去证明的最好结果,“陈氏定理是所有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在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奋力攻关中,潘承洞废寝忘食,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王元回忆说,“他给我写了很多信,将他的结果不断告诉我,我每每给予反驳,承洞再加解释,彼次的信都写得很长,最后在无可争辩的情况下,我还是承认了承洞的 。这段时间,承洞总共给我写了六十几封信,而他给在北大的未婚妻淑英只写了两封信,可见其拼搏的激烈。”表现了一个学者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973年,潘承洞提出并证明了一类新的素数分布均值定理,它是邦别里—维诺格拉多夫定理的重要推广与发展,利用这一新的均值定理不仅给出了陈景润定理——命题的最简单的证明,成为以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型问题的基础,而且在不少著名解析数论问题中有重要应用,特别是1983年黑斯—布朗在关于原根的E.阿廷(artin)猜想的论文中应用它得到了重要成果。国际数学界把邦别里—维诺格拉多夫定理,陈景润定理,潘承洞的新均值定理称为这一领域的三项最重要的成果。
1979年7月,在英国举行的国际解析数论大会上,潘承洞应邀在会上作了题为“一个新的均值定理及其应用”的报告,受到华罗庚和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光明日报》登载采访华罗庚的文章说“王元与潘承洞在会上作了报告,不少人用‘突出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做的努力。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向华罗庚教授祝贺,祝贺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培养了这样出色的人才。”
1980年,潘承洞与胞弟潘承彪出版了专著《哥德巴赫猜想》,该书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六十多年来的大量杰出成就,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著名数学家彼得。肖指出,“书中每一章的材料都是很好地加以组织,具备一个好的导引。包含有许多有价值的评述。指出真正困难所在及各种结果之间有启发性的内在联系。写作风格透彻并具启发性,诸定理的证明是秀美的。本书不仅对中国初从事解析数论研究的数学家有重要影响,它的好的英文版本对西方世界亦具有同样的教益。”在随后的岁月里,兄弟两人互相切磋,完成了多部论著,双双成为一代大师。
八十年代以后,潘承洞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解决,他所提出的研究“猜想”的新途径,完全不同于经典的“圆法”,其崭新的学术思想为国际数论界所关注。 除解析数论外,潘承洞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其它一些数学分支及其应用。50年代末,他在广义解析函数论及其在薄壳上的应用,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1970年前后在样条插值及其应用,滤波分析及其应用等方面,均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潘承洞一生撰写了8本专著,发表了50多篇论文。他的论文几乎每一篇都有独到的见解,引用率很高。很多论文中隐含的思想和方法,使中外数学界持续关注,至今仍在继续研究。 潘承洞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数学界,把华罗庚、陈景润、王元、潘承洞,誉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潘承洞的倡议下,山东大学提出了“面向山东、立足山东、服务山东”的口号,自1994年起,山东大学得到了来自教育部和山东省的两方面大力支持,为学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山东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政府和济南市政府的多方面支持,顺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的立项,建设资金也陆续到位。这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97年12月,在省政府的帮助下,山东大学80多位博士生导师喜迁新居,住进了户均总建筑面积达到至少100平方米的“博导楼”。
【潘承洞-职业生涯】
1934年5月26日生于苏州市一个旧式大家庭中,青少年时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十分聪颖。他1946年8月考入苏州振声中学初中。1949年毕业后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读高中时,他发现《范氏大代数》一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是错的,并作了改正,使数学老师对他不迷信书本、善于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才能十分赞赏。1952年,潘承洞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当时,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许多著名学者如江泽涵、段学复、戴文赛、闵嗣鹤、程民德、吴光磊等,会聚北大数力系,为他们讲授基础课。潘承洞浸润在大师云集的学术氛围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以具有许多简明、优美的猜想为特点的数学分支——数论,在历史上一直使各个时期的数学大师着迷。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仍是未解决的问题,这些猜想深深地吸引着作为本科生的潘承洞。在闵嗣鹤教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潘承洞选学了解析数论专门化。
1956年10月,潘承洞以优异成绩毕业,留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此期间,他弟弟潘承彪也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兄弟二人深造于同一学校同一系科,并先后成为数学巨擘,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佳话。
1957年,潘承洞考取闵嗣鹤教授的研究生。此时期,正是近代解析数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一些重要的新的解析方法,相继提出,成为解析数论界研究的中心。闵嗣鹤教授极有远见地为潘承洞确定了研究方向:L函数的零点分布及其在著名数论问题中的应用。在学习期间,他还有幸参加了华罗庚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与陈景润、王元等一起讨论,互相学习与启发。
在闵嗣鹤教授的指导下,潘承洞在大学与研究生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有:《论算术级数中之最小素数》和《堆垒素数论的一些新结果》。这两篇论文,对前苏联大数学家林尼克关于著名数论问题P(q,a)≤qlog2q的证明结果:P(q,a)≤qλ,进行了本质的改进,先后得出:λ<104与λ<5448,这是一项重大成就。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大师哈斯作为一条定理收入名著《数论》中。林尼克亲自为潘承洞的文章写了评论。此后国内外所有改进常数λ数值的工作,都是在潘承洞所建立的这一框架下得到的。
1961年3月,潘承洞分配来山东大学数学系任助教,翌年升任讲师。学校和数学系对他十分器重,把他确定为文理科10名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之一。在山大这片沃土上,潘承洞出众的数学才华得到了淋漓的发挥,很快取得了一批在中外数学界有相当影响的成果。
在山东大学数学系,潘承洞在授课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
哥德巴赫猜想是具有伟大数学意义的世界著名难题,在国际上被誉为科学女王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源于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哥德巴赫在信中陈述了他著名的猜想:每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二百多年来,中外无数数学家对这一著名猜想作了多方面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至1937年,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得出了无条件的基本证明。而可以简记为进而命题为的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尚未解决。
1962年,潘承洞通过对大筛法与L函数零点分布结论的改进,证明了命题成立,这是一个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进展,在这之前,尚未有任何人对r给出具体数值。国际数学界对此评论说,潘承洞的结果是“真正杰出的工作”。获得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邦别里—诺格拉多夫定理,是在潘承洞等人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得到的。”1963年,潘承洞又证明了命题 。潘承洞的这一成就,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两次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潘承洞工作的基础上,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命题 ,这是目前用“筛法”去证明的最好结果,“陈氏定理是所有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在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奋力攻关中,潘承洞废寝忘食,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王元回忆说,“他给我写了很多信,将他的结果不断告诉我,我每每给予反驳,承洞再加解释,彼次的信都写得很长,最后在无可争辩的情况下,我还是承认了承洞的 。这段时间,承洞总共给我写了六十几封信,而他给在北大的未婚妻淑英只写了两封信,可见其拼搏的激烈。”表现了一个学者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973年,潘承洞提出并证明了一类新的素数分布均值定理,它是邦别里—维诺格拉多夫定理的重要推广与发展,利用这一新的均值定理不仅给出了陈景润定理——命题的最简单的证明,成为以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型问题的基础,而且在不少著名解析数论问题中有重要应用,特别是1983年黑斯—布朗在关于原根的E.阿廷(artin)猜想的论文中应用它得到了重要成果。国际数学界把邦别里—维诺格拉多夫定理,陈景润定理,潘承洞的新均值定理称为这一领域的三项最重要的成果。
1979年7月,在英国举行的国际解析数论大会上,潘承洞应邀在会上作了题为“一个新的均值定理及其应用”的报告,受到华罗庚和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光明日报》登载采访华罗庚的文章说“王元与潘承洞在会上作了报告,不少人用‘突出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做的努力。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向华罗庚教授祝贺,祝贺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培养了这样出色的人才。”
1980年,潘承洞与胞弟潘承彪出版了专著《哥德巴赫猜想》,该书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六十多年来的大量杰出成就,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著名数学家彼得。肖指出,“书中每一章的材料都是很好地加以组织,具备一个好的导引。包含有许多有价值的评述。指出真正困难所在及各种结果之间有启发性的内在联系。写作风格透彻并具启发性,诸定理的证明是秀美的。本书不仅对中国初从事解析数论研究的数学家有重要影响,它的好的英文版本对西方世界亦具有同样的教益。”在随后的岁月里,兄弟两人互相切磋,完成了多部论著,双双成为一代大师。
八十年代以后,潘承洞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解决,他所提出的研究“猜想”的新途径,完全不同于经典的“圆法”,其崭新的学术思想为国际数论界所关注。 除解析数论外,潘承洞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其它一些数学分支及其应用。50年代末,他在广义解析函数论及其在薄壳上的应用,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1970年前后在样条插值及其应用,滤波分析及其应用等方面,均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潘承洞一生撰写了8本专著,发表了50多篇论文。他的论文几乎每一篇都有独到的见解,引用率很高。很多论文中隐含的思想和方法,使中外数学界持续关注,至今仍在继续研究。 潘承洞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数学界,把华罗庚、陈景润、王元、潘承洞,誉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