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陈世骧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国科学院陈世骧院士


(一)中科院院士、昆虫学家

  昆虫学家。浙江嘉兴人。192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4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以鞘翅目叶甲总科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叶甲总科三科分类改进为六科系统,为国际同行采用。发表昆虫新种700多个,新属60多个。
  50年代开始研究物种问题、分类原理和进化规律。
  1975年总结了“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指出:进化在物种又变又不变的矛盾统一中进行;把分类特征区分为新征与祖征,指出新征是变的产物,体现间断,是分的依据,祖征是不变的保持,体现连续,是合的根据;所著《进化论与分类学》,首次将物种概念、进化原理和特征分析,综合为进化分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为分类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概念和特征分析方法。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世骧(1905—1988),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毕生从事叶甲科系统分类研究,50年代中后期着力研究进化论与分类学,以其总结的“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为核心理论,全面论述了物种概念、系统原理和特征分析,综合为进化分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为生物分类学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主编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陈世骧,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嘉兴郊区一书香之家。祖父曾举秀才。父陈坚,字志巩,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返里后曾在乡间创办小学,中年时举家迁居城内,经商理财,成为嘉兴商界知名人士。嘉兴是鱼米之乡,也是稻螟经常猖獗危害之区。陈世骧自小目睹广大农民于灾后生活无着之惨状,心里充满对农民的同情。其父于早年曾发起成立并参与我国第一个民间治虫组织——治螟委员会,指导农民科学治虫,在家中也经常谈论螟害和科学治虫的方法,在他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日后选攻昆虫学打下了思想基础。
  他高小毕业那年,我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当时学校罢课,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宣传。陈世骧也是爱国洪流中之一员,上街演戏,宣传“亡国恨”,培养了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幼芽。后来,他在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系,立志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昆虫学事业。
  陈世骧1928年大学毕业。同年去法国留学,193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和越南北部叶甲亚科的系统研究”获法国昆虫学会1935年巴赛奖金(Prix Passet)。1934年8月回国后,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0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兼主任,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荣誉委员;《中国动物志》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以及《中国科学》编委,《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等刊物的主编等职。还曾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
  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他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共发表论文和专著约185篇、册。多年来,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博研众论,觅疑勇进,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思想,结合其丰富的生物分类实践经验,探讨生物进化的哲理,讨论生物分类的几个基本问题:物种概念、系统原理和特征分析,综合为进化分类学的一个完整体系,并且对进化论作出了若干补充和发展。
  

简历


   

 1905年11月5日 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栖真乡下睦港。
  1924—1928年 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并毕业。
  1928—1934年 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1934—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5月,动植物研究所分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改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1952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兼上海震旦博物馆副馆长。
  1953—1961年 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62—1981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2—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8年1月25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Sicien Chen,Recherches sur les Chrysomelinae de la Chine et du Tonkin.Thèse Univ.Paris,1934:105.
  2 陈世骧.昆虫纲的历史发展.昆虫学报,1955,5(5):1—43.
  3 陈世骧.关于物种问题.科学通报,1957,2:33—43.
  4 陈世骧.分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昆虫学报,1961,10(4—6):321—338.
  5 陈世骧.生物进化的辩证法.科学通报,1975,20(8):348—357.
  6 陈世骧.进化论与分类学.昆虫学报,1977,20(4):359—381;又:增订重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又: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 陈世骧.生物进化史上的十件大事.科学通报,1978,2B(3):138—145.
  8 陈世骧.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2(5):14—16,45.
  9 陈世骧,陈受宜等.生物的界级分类.动物分类学报,1979,4(1):1—12.
  10 陈世骧.物种概念与分类原理.中国科学,(B辑),1983,(4):315—320.
  11 陈世骧.进化论的若干基本概念.进化论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8.
  12 陈世骧,虞佩玉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


   物种概念是生物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达尔文以前,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的创作。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阐明物种是变的,否定了物种不变的观点,进化通过物种的演变而进行,遂使进化思想取得了胜利。随着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陈世骧发现,许多新的事实说明,变与不变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物种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进化是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进行的。
  在本世纪30年代,随着群体遗传学的进展,阐明了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稳定性,从而给物种以相对稳定的概念。50年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双螺旋结构具有这样的机理:一方面能够自我复制,把携带的遗传信息制成复本,传给后代,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不变性;另一方面,通过核苷酸碱基序列的变化,又有无限的变异潜能,为物种提供无限的进化前程。
  分类学的事实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遗传语言,使用共同的遗传密码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5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