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其毅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中学教育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以及公民全面素质教育等问题,都提出过许多看法和建议。同时,他身体力行,几十年耕耘于课堂和实验室。他编著的《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教育部最早指定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他主持撰写的《基础有机化学》是一部综合反映现代有机化学的教科书,对于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具有广泛影响。这些著作滋育了几代化学家的成长。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邢其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1月4日20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邢其毅先生一生忠诚爱国,追求真理,光明磊落,是楷模学界的一代宗师。
邢其毅是一位造诣很深、洞察力敏锐的有机化学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断言: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1951年他就提出并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正常开展,事后证明,这个计划比国外同行早15年。
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还成功地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氯霉素是人类能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的唯一的抗生素,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但是当时它的合成方法较繁,工艺复杂,原料难得。为了发展我国的抗生素工业,1956年,邢其毅和戴乾圜等在研究普林斯(Prins)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条新的、从容易得到的工业原料苯乙烯开始合成氯霉素的方法。这个新合成法不但在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氯霉素的立体化学问题,而且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整个合成只有五步反应,中间生成物全都是液体,这为生产过程中的管道化输送和连续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遗憾的是,这个新合成法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首先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在事隔11年后的1968年,意大利的卡洛·埃巴公司采用了与此完全相同的方法建成一个年产400吨的氯霉素生产工厂。但是,氯霉素的新合成法,是中国科学家创立的,为此,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奖。
邢其毅对于我国特有的天然产物丰富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他回国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云南河口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成分分析研究的报告,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没有正常从事研究工作的条件,但他凭着一心抗日救国的热情,不畏艰难,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千方百计地开展研究工作。邢其毅对这一段经历始终铭记不忘,并经常对学生们讲起这段历史,激励青年学子们要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并要有始终不懈地为之奋斗的精神。
在这期间,邢其毅还进行了从蓖麻油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个测定不饱和脂肪酸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后来这个方法得到了普遍使用。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时,在庄长恭领导下开展防己生物碱的研究,从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防己诺林碱,并做完了它的全部结构测定研究,这是我国在生物碱研究方面较早和较完整的一项研究成果。
天然香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大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市场上人们对天然香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往天然香料都是通过精馏方法提取其液体成分。邢其毅注意到我国各种新鲜花果香气成分的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自己设计了一个提取装置,到花果产地当场收集它们的“香气”,1978年他们首次完成了白兰花头香成分的全分析。对西藏扎布耶盐湖杜氏藻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开创了花果头香成分研究的先例。随后,他们又对玫瑰、荔枝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花果头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已被有关企业生产部门所采用。
中药是我国的一大财富。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邢其毅一直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他甚至在去西藏开会时,还不忘记收集有关藏药的许多资料。他还特别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草药都是使用水煎剂,因此他多次提出开展中药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但是为了开发祖国的中药宝库,他决定要闯这个难关。他选择我国人参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分离出了几种水溶性小肽成分,并研究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为此他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50年代初,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条件还非常困难,尤其是原料药品和试剂十分缺乏。邢其毅一如既往,仍然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根据当时所能得到的原料和条件,确定研究课题。他找来了几瓶丙烯腈,立即开展麦克尔反应的研究。他先后合成了一系列硫代四氢噻唑环系、含β-5,5二取代乙内酰胺的衍生物和多螺环化合物,其中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七年以后发现,日本化学家发表了一些完全相同的研究工作。
苯骈七元杂环化合物,是近20年来人们在合成新药过程中涉及最多的一个新领域。因为这类化合物很多都具有良好的药理性质,其中有些已经被用作镇痛、安神等药物。邢其毅及其助手们近年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类型的稠合七元杂环化合物,发现了一些新的杂环体系,并对这些新的杂环的构象和立体选择性反应等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工作。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邢其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1月4日20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邢其毅先生一生忠诚爱国,追求真理,光明磊落,是楷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邢其毅是一位造诣很深、洞察力敏锐的有机化学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断言: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1951年他就提出并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正常开展,事后证明,这个计划比国外同行早15年。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还成功地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参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同仁合影
蛋白质合成是一个神秘诱人的领域,50年代前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都在注视着这个问题。1955年,英国的弗雷德里克·桑格用生物降解和标记方法确定了第一个活性蛋白质——牛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连接顺序(一级结构)。1958年,中国的几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在北京讨论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可能性问题,邢其毅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胰岛素人工合成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对含半胱氨酸片断的接肽方法和端基保护问题。随后,邢其毅等就开展了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结果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它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为我们这个伟大的科学文明古国又赢得了新的荣誉。为此,1982年国家特发给邢其毅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表彰他们在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贡献。(本段图片说明:1982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会后邢其毅教授与北大参加人工合成牛胰素的同仁们合影留念。前排右起:陆德培、邢其毅、施溥涛,后排右起:季爱雪、李崇熙、叶蕴华、汤卡罗。)
设计氯霉素的新合成法
氯霉素是人类能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的唯一的抗生素,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但是当时它的合成方法较繁,工艺复杂,原料难得。为了发展我国的抗生素工业,1956年,邢其毅和戴乾圜等在研究普林斯(Prins)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条新的、从容易得到的工业原料苯乙烯开始合成氯霉素的方法。这个新合成法不但在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氯霉素的立体化学问题,而且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整个合成只有五步反应,中间生成物全都是液体,这为生产过程中的管道化输送和连续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遗憾的是,这个新合成法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首先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在事隔11年后的1968年,意大利的卡洛·埃巴公司采用了与此完全相同的方法建成一个年产400吨的氯霉素生产工厂。但是,氯霉素的新合成法,是中国科学家创立的,为此,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奖。
天然产物和中药成分的研究
邢其毅对于我国特有的天然产物丰富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他回国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云南河口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成分分析研究的报告,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没有正常从事研究工作的条件,但他凭着一心抗日救国的热情,不畏艰难,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千方百计地开展研究工作。邢其毅对这一段经历始终铭记不忘,并经常对学生们讲起这段历史,激励青年学子们要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并要有始终不懈地为之奋斗的精神。在这期间,邢其毅还进行了从蓖麻油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个测定不饱和脂肪酸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后来这个方法得到了普遍使用。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时,在庄长恭领导下开展防己生物碱的研究,从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防己诺林碱,并做完了它的全部结构测定研究,这是我国在生物碱研究方面较早和较完整的一项研究成果。
天然香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大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市场上人们对天然香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往天然香料都是通过精馏方法提取其液体成分。邢其毅注意到我国各种新鲜花果香气成分的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自己设计了一个提取装置,到花果产地当场收集它们的“香气”,1978年他们首次完成了白兰花头香成分的全分析。对西藏扎布耶盐湖杜氏藻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开创了花果头香成分研究的先例。随后,他们又对玫瑰、荔枝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花果头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已被有关企业生产部门所采用。
中药是我国的一大财富。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邢其毅一直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他甚至在去西藏开会时,还不忘记收集有关藏药的许多资料。他还特别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草药都是使用水煎剂,因此他多次提出开展中药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但是为了开发祖国的中药宝库,他决定要闯这个难关。他选择我国人参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分离出了几种水溶性小肽成分,并研究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为此他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机反应与合成药物的研究
50年代初,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条件还非常困难,尤其是原料药品和试剂十分缺乏。邢其毅一如既往,仍然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根据当时所能得到的原料和条件,确定研究课题。他找来了几瓶丙烯腈,立即开展麦克尔反应的研究。他先后合成了一系列硫代四氢噻唑环系、含β-5,5二取代乙内酰胺的衍生物和多螺环化合物,其中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七年以后发现,日本化学家发表了一些完全相同的研究工作。苯骈七元杂环化合物,是近20年来人们在合成新药过程中涉及最多的一个新领域。因为这类化合物很多都具有良好的药理性质,其中有些已经被用作镇痛、安神等药物。邢其毅及其助手们近年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类型的稠合七元杂环化合物,发现了一些新的杂环体系,并对这些新的杂环的构象和立体选择性反应等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