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两弹”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
  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
  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
  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钱学森 (1911- 2009)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
  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
  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
  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
  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
  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
  、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
  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
  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
  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
  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
  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3.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
  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
  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
  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4.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
  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
  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
  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
  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
  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5.陈芳允 (1916-2000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
  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
  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
  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
共5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0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